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1—2015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旱地小麦区试年份的推进,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茎变少,生育期缩短,产量、穗粒数、穗数逐渐提高,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穗粒数、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6—2017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长治试点的区试结果,通过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分析目前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育种的难点,以期为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2 a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遗传进展30.29 kg/hm~2,但年度间产量变幅较大;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是,有效穗数、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株高有所降低,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有所提前,年平均进展分别为0.24%、0.16%、-0.04%、-0.39%、-0.11%、-0.078%和-0.105%。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为了适应山西省生产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的选育应是在确保品种的丰产性同时提高品种抗旱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年型,通过选择灌浆期和成熟期长的品种提高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较对照增产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进,小麦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逐渐降低,最高群体逐渐变小,产量、穗粒数、千粒重逐渐提高,穗数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表明,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为西南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选用西南冬麦区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密度与品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极显著,对结实小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显著.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差异极显著,有效穗差异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品种和密度对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作用.西南冬麦区4个主栽品种中以川麦104和云麦53的综合表现较好,小麦品种创高产的适宜密度水平为基本苗240万苗/hm2.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变情况,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方法】统计1999年至2010年山东省审定的55个小麦品种的18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61.65 kg•hm-2,但产量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只有粒重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尽管相关系数非常低。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57 d,株高、最大分蘖数呈下降趋势,成穗率逐年上升。高产品种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成穗率显著较高,提高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指标相对较高,但Zeleny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指标间不协调。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等指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下降的趋势。优质品种粒重显著较低,这也是提高其产量潜力的重点改良性状。总体来看,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协调的,山东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育种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结论】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气候和生产条件,单位面积穗数接近600 m-2、穗粒数40粒、粒重40 mg以上。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品种总体品质状况较差,而且各项品质指标非常不协调,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鲁南经济带主栽种植的21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分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南经济带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容重、穗粒数、千粒重、最高总茎数、成穗率、株高、基本苗、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对奇台县主栽小麦品种新春37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当地春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奇台县春小麦主栽品种新春37号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不同年份温度、光照、降水等气象因素对新春37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1年,随着新春37号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光照总数的升高,产量也逐渐增大;降水量与新春37号生育天数、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皆呈负相关。因此生育期平均温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西南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选用西南冬麦区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密度与品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极显著,对结实小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显著。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差异极显著,有效穗差异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品种和密度对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作用。西南冬麦区4个主栽品种中以川麦104和云麦53的综合表现较好,小麦品种创高产的适宜密度水平为基本苗240万苗/hm~2。  相似文献   

9.
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产量潜力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不同时期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和近期推广品种共5个,对它们产量潜力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显著提高,成熟期提前,株高明显降低,生物学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基本保持稳定,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对品种来源分析表明,CIMMYT小麦种质在以往新疆春小麦品种改良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关系,为今后弱春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河南省审定的32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随着年份增加小麦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而产量构成中仅仅千粒重呈上升趋势。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为:生育期(0.67362)〉穗数(0.43068)〉千粒重(0.20986)〉株高(-0.41054)〉穗粒数(-0.56406);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1.2466)〉千粒重(1.1301)〉穗粒数(-0.0342)。[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和河南省目前生态条件及种植条件,弱春性小麦高产育种应注重中多穗型品种,兼顾穗重。  相似文献   

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8个小麦品种和2个品系在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研究15年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推广的扬麦5号,产量水平约为286kg/亩,比70年代前期推广的品种提高12-15%。由于新品种的育成,平均每10年产量提高8-10%。1970-1985年间,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保持了一定的亩穗数和着重增加了粒重。近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显著好于老品种。结合产量因素的演变情况,提出了今后江苏淮南地区的产量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3.
以陕西省不同育成年代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冬小麦产量在品种更替中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相同趋势,而穗数无显著变化。对产量增加贡献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是千粒重。不同粒位粒数、粒重在品种更替中均显著增加,表现为GP1>GP2>GP3>GP4的规律。未来育种工作中应注重维持GP1、GP2位粒数和粒重,提升GP3、GP4位粒数和粒重,以进一步提升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主栽和近年新育成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为春小麦产量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在较好的肥、水以及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不同时期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主栽和近年新育成的3个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并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生产中的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品种的更替,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均显著提高;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株高显著降低,生育期呈缩短趋势.[结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点是:通过增加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提高穗粒重和收获指数,株高稳定在85~90 cm.  相似文献   

15.
CIMMYT小麦在中国春麦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CIMMYT小麦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春麦区的育种水平。【方法】10份CIMMYT代表性品种和15份中国春麦主栽品种于2001和2002年种植在中国春麦区的9个试点和CIMMYT的4种不同处理环境,分析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CIMMYT品种穗数和穗粒数多,千粒重中等,具有广泛适应性,比中国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优势;黑龙江光敏感品种植株高、抽穗和成熟晚、穗数中等、穗粒数少、千粒重和产量低;中国其它品种株高中等、抽穗和成熟早、穗数少、穗粒数中等、千粒重高、产量中等。CIMMYT品种引种到中国后,株高降低,抽穗和成熟提早,并略减产;黑龙江光敏感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加,抽穗和成熟推迟,千粒重降低,并显著减产;中国其它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加、抽穗和成熟略推迟、千粒重变化较小,并略减产。【结论】CIMMYT品种可在云南、青海和新疆直接推广种植;内蒙古、甘肃和宁夏为其次适宜地区,可以直接推广应用,但主要用作杂交亲本;在黑龙江以作杂交亲本为宜。为提高引种效率,并考虑到性状的重复力大小,在CIMMYT为中国选种时应重点选择籽粒较大的材料。为云南所选材料可略矮、适当晚熟,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所选材料可略高、较早熟,青海所选材料可较高、熟期相当,黑龙江应主要选择高纬度材料、植株偏高且晚熟。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光合色素及抗衰老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多穗型小麦旗叶光合色素含量、叶片抗衰老酶活性及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为小麦的高产超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多穗型小麦品种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差异显著,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明显。不同多穗型小麦产量差异显著,烟农24、烟农22、烟2415、烟农21产量分别比鲁麦21提高19.3%、12.6%、12.5%、8.1%。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差异不明显。不同基因型小麦SOD、POD、CAT活性差异显著。烟农24 SOD活性较高,烟农21 POD活性最高,烟农22 CAT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节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节水灌溉下对其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48685),千粒重(0.45182),穗长(-0.31464),穗粒数(0.02924),单位面积穗数(0.0152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0.71426),穗长(-0.56871),株高(0.46505),单位面积穗数(-0.17531),穗粒数(0.04272)。试验表明: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高WUE型)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应在适当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朝高秆抗倒、大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选用宁夏大面积推广种植的4个小麦品种,与近年来通过引种、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等途径引进创造的10个春小麦新种质资源,采用4×10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研究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小麦新资源的株高、主茎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的遗传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这些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两亲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较大。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的遗传以基因非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与两亲各性状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较小。株高、主茎穗长的广义遗传力(H2B)和狭义遗传力(H2N)较大,宜于早代选择。中亲优势测定结果表明,除主茎穗长、每穗小穗数的中亲优势为负向优势外,其余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均呈正向优势。宁春39号、春节4号、04A810、04A812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都较高,是理想的亲本材料,可在今后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