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PAGE技术研究了12个金针菇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结果表明:12个菌株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无拮抗或拮抗效果不明显的菌株组合为:1号和6号、2号和4号、7号和10号、3号和5号。基于12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菌株在遗传距离为D=0.39处明显地聚成5组。其中,Ⅰ组为1号和6号,呈现Ec、Ed、Ei、Ek、El特征带;Ⅱ组为2号和4号,呈现Ec、Ed、Ef~Ei、El特征带;Ⅲ组为7号、8号、9号和10号,呈现Ed、Eh、Ei和El特征带;Ⅳ组为3号、5号和11号,呈现Ea、Ed~Ei、El特征带;Ⅴ组为12号,呈现Ed、Ee、Ei和El特征带。拮抗关系法和酯酶同工酶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12个金针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图谱中,谱带d、i、l为12个菌株所共有,说明这3条谱带为金针菇的标志性谱带,其相对迁移率分别为0.479、0.744、0.905。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1种能够检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电泳方法。[方法]利用SDS-PAGE分离蛋白质样品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借助SDS-PAGE分离蛋白质样品,电泳完毕后,胶板用Triton X-100处理,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复性,以醋酸联苯胺染色。[结果]利用新建立的方法发现,5种菖蒲属植物含有6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而利用传统的PAGE分析方法则只显示5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与PAGE同工酶检测方法比较,新建立的方法分离效果更好,酶带边界更清晰,是1种分辨率更高的检测方法。[结论]利用新建立的方法得到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图谱可以为菖蒲的科学分类和鉴定提供新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和PAGE电泳技术分别对安徽不同地区的46个辣椒疫霉进行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分析,从蛋白质和酶学水平上分析辣椒疫霉的生理生化特征。可溶性蛋白电泳表明,每个辣椒疫霉分离出了25~37条谱带,平均31.5条。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共有24条,多态性比率达64.9%,可溶性蛋白图谱与地理来源相关,但与致病力不相关。酯酶同工酶PAGE电泳显示辣椒疫霉菌株各有1~8条条带,Rf值为0.05~1.00,不同辣椒疫霉菌株间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和同一迁移率谱带的颜色和宽度差异显著,其中弱致病力菌株的条带数为1~3条,说明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可在酯酶同工酶水平上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筛选脂肪氧化酶缺失的花生品种。[方法]根据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等电点差异,利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6份花生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肪氧化酶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完整的花生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工酶有3条带,子叶脂肪氧化酶同工酶有2条带,种胚的脂肪氧化酶同工酶有7条带;花生种胚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的IEF-PAGE图谱有差异,除品种P86呈现6条带以外,其他品种均呈现7条酶带,P86缺失1条带;相同品种花生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肪氧化酶的电泳图谱不同。[结论]脂肪氧化酶主要集中在花生的种胚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罗汉果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对罗汉果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前后的植株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分析、染色体计数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结果]超低温保存前后,POD同工酶图谱上均显示9条酶带,且迁移率一致;EST同工酶图谱上均显示8条酶带,迁移率也一致;POD和EST同工酶谱、染色体数目和RAPD谱带均未发现差异。[结论]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罗汉果种质资源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幼苗叶片中保护酶同工酶的影响。[方法]以甜高粱品种KFJT-CK为对照,以经碳离子辐照选育的早熟突变株KFJT-1为试材,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幼苗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突变后代KFJT-1与对照KFJT-CK相比,POD同工酶酶谱基本相同,说明碳离子辐照并未使甜高粱POD同工酶的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SOD同工酶酶谱的条带数相同,只是条带的颜色深浅有所差异,说明碳离子辐照仅使SOD同工酶的表达量有所差异;EST同工酶增加了1条新谱带,说明碳离子束辐照使甜高粱EST的表达发生了变异。[结论]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幼苗叶片中POD的影响很小,对SOD有较微弱的作用,而对EST的同工酶谱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92-1049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GA3对解除川贝母种子休眠过程中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变化的影响。[方法]用浓度0(CK)、20、40、60、80mg/L的GA3处理川贝母种子,对不同浓度GA3下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浓度40和60mg/L GA3处理时,川贝母种子酯酶同工酶在图谱上增加2条彤分别为0.3893和0.937的新谱带;而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图谱上分别增加2条可为0.833和0.937的新谱带,且在浓度60mg/LGA3处理时,图谱中又增加1条彤为0.771的新谱带。[结论]浓度40mg/L和60mg/LGA3对川贝母种子休眠的解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泳技术对改良蒜的10个体细胞无性系(F0代)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醇溶蛋白进行了研究,电泳图谱分析表明,受检的10个体细胞无性系,其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出现了酶活性的变化和酶带条数的减少。对照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在13区有4条酶带,而G0。、G04、G07、G11、G15、G16、G17、G22、G23等9个无性系只有1~3条酶带,均少于对照,变异率达90%;醇溶蛋白在图谱上也表现出不同无性系之间条带数量的不同及迁移率相同的条带而颜色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3种不同栽培类型的白芷进行同工酶分析。[方法]通过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选育的3种不同类型(表型)的白芷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其亲缘关系。[结果]过氧化物酶共得到15条谱带,其中7条是3个类型白芷的共有特征谱带;酯酶同工酶中得到12条谱带,其中6条是共有的特征谱带;聚类分析表明,3种不同类型的白芷间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为白芷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可靠且快速的生理生化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丁锐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091-10093
[目的]对6个金银花主要栽培品种的POD同工酶进行研究,以揭示金银花POD同工酶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6个金银花主要栽培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进行分析。[结果]它们的POD酶谱条带数在4~18,其中大毛花的酶谱带数最多,达18条,红腺忍冬最少,为4条,a2和b6可以作为这6种金银花栽培品种共有的固有酶带。九丰一号(3年)与大毛花的相似度指数较高(62.4),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其次是山银花和盘叶忍冬(57.4),再次是九丰一号和红腺忍冬(49.3)。九丰一号(3年)和红腺忍冬的相似度指数最低(6.4),反映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结论]为金银花品种育种与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刺儿菜性别连锁的同工酶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刺儿菜进行同工酶分析,确定适合作为遗传标记的同工酶类型。[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PAGE)技术,对刺儿菜雌雄株花和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及酯酶同工酶(EST)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OD、MDH及EST同工酶在刺儿菜雌雄株的花和叶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花和叶片中,POD同工酶均发现了性别特异的酶带,MDH同工酶仅发现在花中具有1条雄性特异带,苹果酸酶同工酶(ME)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除花中的酯酶酶谱外,两种同工酶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酶谱无明显差异。[结论]同一种酶在刺儿菜叶片和花中的雌雄株酶谱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春  张以忠  骆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161-11162
[目的]分析泥炭藓属植物5个种6个居群的酯酶同工酶,以期对泥炭藓属植物种间关系及种群保护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泥炭藓属植物5个种6个居群的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酯酶同工酶带共6条,其中EST-1为泥炭藓属植物5个种所共有,是其特征带。泥炭藓有酶带2条,毕节采集到的卵叶泥炭藓有酶带4条,贵阳采集到的卵叶泥炭藓有酶带3条,加萨泥炭藓有酶带2条,多纹泥炭藓有酶带1条,尖叶泥炭藓有酶带2条,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泥炭藓属植物5个种种间有明显的遗传差异。[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泥炭藓属植物种间关系及种群保护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香果树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后的6种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濒危植物香果树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后的6种同工酶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用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对长期继代后的香果树愈伤组织的酯酶(EST)、酸性磷酸酯酶(ACP)、ATP酶(ATPase)、淀粉酶(AM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6种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香果树的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在6种同工酶水平上均有差异,均可作为鉴别2者的依据。非胚性愈伤组织中的EST、ACP和POD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胚性愈伤组织。褐化的非胚性愈伤组织与正常非胚性愈伤组织相比,在AMY、SOD和POD同工酶水平上无差别,而EST、ACP和ATPase同工酶含量减少;褐化的胚性愈伤组织与正常胚性愈伤组织相比,EST同工酶含量升高,其他5种同工酶含量降低。[结论]为研究香果树的长期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态差异及褐化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黑色型黄粉虫各虫态及龄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为其物种鉴定和大规模饲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的黑色型黄粉虫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结果]黑色型黄粉虫各虫态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且不同龄期的幼虫之间和不同性别成虫之间也存在差异。[结论]不同发育时期黑色型黄粉虫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鲜和盐渍F21金针菇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选取F21金针菇的新鲜和盐渍品,用凯氏定氮法、索氏脂肪提取法等方法对其蛋白质、脂肪、多糖和磷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F21金针菇新鲜干品和盐渍品的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21.63%、15.04%,脂肪含量分别为4.70%、7.94%,多糖含量分别为33.70%、45.28%,总磷含量分别为0.2837%、0.1591%。F21金针菇新鲜干品的蛋白质和磷元素含量均高于其盐渍品,分别高出30.46%、43.91%,而脂肪和多糖的含量则低于其盐渍品,分别减少68.93%、34.36%。[结论]盐渍金针菇是金针菇生产加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花脸香蘑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以期为花脸香蘑酶谱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7种不同提取液提取的酯酶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提取液对酯酶同工酶提取效果的影响,找出最优提取液,并分析不同培养方法和组织对同工酶的影响。[结果]7种不同提取液提取的酯酶酶带保持一致,但提取效果各异,用pH 8.0、0.1 mol/L Tris-HCl缓冲液提取时效果较好。液体菌丝体、试管种、驯化花脸香蘑菌盖酶带均有5条;野生花脸香蘑菌盖和菌柄只有3条酯酶同工酶谱带;野生花脸香蘑菌盖与驯化花脸香蘑菌盖的酯酶谱带条数不同。因此在选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遗传指标,用作花脸香蘑液体菌种鉴定时,必须注意保持培养基、培养条件以及取材部位的一致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花脸香蘑酶谱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3种同工酶标记进行枸杞的遗传多样性检测,选择出适合枸杞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同工酶遗传标记。[方法]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枸杞属中宁夏枸杞和黑果枸杞过氧化物同工酶(PER)、酯酶同工酶(ES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的表达,对电泳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宁夏枸杞和黑果枸杞PER、EST及SOD电泳检测显示,在2种枸杞中EST检测到2个基因位点,3个等位基因,差异不显著;SOD检测到1个基因位点且2种枸杞间无差异;PER检测到6个基因位点,12个等位基因,差异显著,遗传信息量丰富。选取PER作为枸杞遗传多样性指标,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宁夏枸杞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756,多态位点百分比为60.0%,平均期望杂合度0.080;黑果枸杞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787,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0.3%,平均期望杂合度0.154。[结论]在3种同工酶中,EST和SOD携带的遗传信息有限,而PER所含信息丰富且差异显著,可作为枸杞同工酶遗传多样性标记。通过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黑果枸杞的各指标均高于宁夏枸杞;酶谱条带亦显示,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宁夏枸杞。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棉腐病化学防治杀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升厚  张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374-6375
[目的]筛选出防治金针菇棉腐病的理想杀菌剂。[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和平板加药抑菌法,研究7种杀菌剂对金针菇棉腐病病原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洁霉精对棉腐病孢子萌发的有效抑制浓度最低,为0.01%;0.10%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克露对棉腐病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与0.01%的洁霉精相当。0.20%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洁霉精对棉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7种供试杀菌剂对金针菇菌丝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多菌灵的抑制率最低,为25.3%,其次是霜霉净和甲基托布津,抑制率分别为41.0%和49.0%。[结论]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对金针菇棉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多菌灵尤为显著,可作为首选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