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同好论及《花木盆景》今年第四期张锋先生《品思“台风”中的大陆盆景》一,笔认为,张先生中“多言不是”并非“讽喻”,而是让人“收视反听”,意在“警觉”,旨在“革新”。有的事实言谏也是笔的代言。但张先生章立论事关全国盆景评判,有的观点就失之偏颇。对两岸盆景比较,“品思”也缺客观与深层的透视,  相似文献   

2.
松,历来被认为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象征。广西梧州人热衷于山松盆景,不少优秀作品为粤、港、澳盆景界人士所喜爱,有的远销东南亚。遗憾的是,山松附石盆景尚属少见,究其原因,大概是山松的根没有榕、福建茶、朴等树那样发达,附石难度大,成活率不高。笔认为,山松附石虽有“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3.
陈花 《花卉》2012,(9):32-32
了解植物的构造,熟悉树木的生长情形,可以藉以判断瓮树的树性不良的原因。因此.若要使盆景表现出良好的树姿,就必须充分了解树木的生长顺序。大部分对盆栽有兴趣的人,都只藉着长期的经验来预测盆树的生长,然而,采用此种方法的人,在遭遇失败时.往往必须花费一笔很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正黄学明先生是浙江省诸暨市人,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绍兴市盆景协会理事。他的杂木盆景作品个性鲜明,在历届各级盆景展览中曾多次荣获奖项。黄学明的杂木盆景作品,用树多取高干短枝形,造型疏简高拔,无论榆树、雀梅、三角枫何种树种,也无论一本多干或是三五合植,仿佛信手拈来,自得逸趣。尤其是他的丛林类型作品,画面静谧恬淡,境界幽邃,充满了自然、率真和野趣,观来赏心悦目。元末明初大画家倪瓒用笔奇峭清简,写树高瘦,逸笔草草而无不入妙,画意取淡泊以致远,境界旷达,这种风格传至后世,是为云林笔法。中国盆景艺术以表现诗情画意为追求,景理画  相似文献   

5.
认识赵士湛先生已是10多年前的事,那时笔对盆景只是有一种喜好的感觉,故在桩市上常见赵先生,但因居家条件不允许,尚未培育盆景。阳江培育盆景只是近20年的事,赵先生可说是阳江培育盆景较早的人之一。1987年后笔开始培育盆景,相交越深,赵先生也就自然成为最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盆景艺术的起源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盆景艺术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文人树”隶属于树木盆景中的一个类别,主要源于国人的文人文化。“文人树”盆景艺术的发展历经了不同的阶段,同时具备较为丰富的语言特质,基于此,以盆景艺术的发展作为研究背景,揭示“文人树”艺术表现作为研究目的,针对“文人树”盆景,从文化渊源、历史溯源、创作特征、语言特质以及对当代中国盆景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国内相关工作者“文人树”盆景创作提供有利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师父     
何锦道 《花木盆景》2003,(11):48-48
笔盆景帅父是苏州市德高望重的盆景名家朱伟民先生,师父亲手创作的刺柏盆景《千古一绝》在扬州第四届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夺得金奖,在盆景界曾轰动一时,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9.
读者征答     
朱建球 《花木盆景》2005,(11):31-31
山松盆景通过“截干蓄枝”催生出大量簇生芽,有的一束多达数十条,这是山松与其它树最大不同和最大特点。如何养护和优选簇生芽,笔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些体会,笔通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些体会,效果不错。现就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8月初,在举世关注的北京奥运开幕前夕,武汉市汉阳区盆景协会举办“迎奥运”盆景展,表达“奥运向我走来,我为奥运添彩”的喜悦之情。汉阳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曾是威震海内的民族近代工业瑰宝。另外“汉阳树”、“古琴台”、“高山流水”等人文故事的发源地也都在汉阳,丰富的人文历史造就了汉阳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在全国人民百年奥运梦将圆之际,汉阳盆景协会在中南机械公司的协助下,成功举办了此次盆景展览,推动了盆景文化交流,抒发了盆景人对盛世中国成功举办奥运的美好祝愿与国富民强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1.
王金贵 《花木盆景》2000,(1A):79-80
盆景题名是个老话题.也是中国盆艺界较敏感的话题。有些人把它看得特重.与中国画的题款相提并论.视为“异工同曲”.奉为中国盆景艺术的“闪光点”。对此观点.本人颇有异议.现就盆景题名与国画题款问题略抒浅见.仅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新 《花木盆景》2005,(3):16-17
日前从报刊中得知,在业界维护盆景原创作作权益渐次成为一种呼声并受到部分人士认同。联系当前盆景发展现状,笔以为,盆景“作权”的归属问题现在提出和呼吁实行“终身制”还为时尚早,起码就目前而言,是一种不科学而且也不利于盆景事业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盆景由“盆”与“景”组成,只有“景”与“盆”交相生辉,才能更完美地表现盆景的艺术效果。董永故里(孝感市三汉镇)有一株树龄600年、高80cm的圆柏盆景,桩干古朴苍老,上部却披绿挂翠,生机勃勃,展现了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尤其是配上明代石浮雕花盆,相得益彰,真乃古盆佳景,被专家誉为“荆楚遗韵”。还有笔在扬州和上海盆景园见到珍藏的“盆”、“景”俱佳的明清时期的树桩盆景,都是不可多得的活物。  相似文献   

14.
王颖丽 《花木盆景》2008,(11):37-37
在家里玩盆景,由于只是有一点兴趣,对盆景的关爱就不如那些专业玩盆景的。就是连浇水都成问题。生活中有许多事要操心,对于每天要浇水的盆景就很容易被忽略。许多贫景到了家庭后,就是死于缺水。我记得,曾经有一位前辈说过这么一个现象,有人这样问过他,这盆景要浇水吗?他说:“要,每天只要不下雨都要浇水。”那个人摇了摇头说:“太麻烦了。”他说:“怕浇水还玩什么盆景”。  相似文献   

15.
我看盆景     
李新 《花木盆景》2005,(10):14-16
这篇章如作所说,是“放胆直言”之作。中对盆景界多年来已成定式的一些理念,诸如盆景“高于自然”、盆景是“高等艺术”等等提出了质疑,并作了一些认真的思考。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虽觉时有突兀之处,却并没有偏颇之词。也许,作所提出的观点并未完全能让人信服。但这种思辩的态度应有值得借鉴之处。中国现代盆景已进入“创新、求精”阶段.近年来盆景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相比盆景技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盆景理论范畴似乎过于“安静”了。故刊登此,期望读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黄昊 《花木盆景》2021,(2):32-37
马荣进,广西盆景艺术大师、广西盆景艺术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融水盆景艺术家协会会长。现居广西北海进行罗汉松的培育、造型和销售。苗培盛行之后,罗汉松就不再是稀有树种。但好树还是供不应求,价格走高。什么是好树?就盆景和庭院树而言,树身曲折回旋,树势婀娜多姿,符合盆景人的审美标准,即为好树。专业罗汉松盆景人马荣进是北海苗培弯树的佼佼者,他仅用14年时间就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的罗汉松桩材。让我们以对话的形式带您进入他的弯树罗汉松世界,聆听他苗培的初衷、分享他在苗培过程的酸甜苦辣及丰收在望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余诚 《花木盆景》2003,(10):29-29
杜鹃桩彤苍古奇特,树下挺拔、粗根悬露、生长快、耐修剪,花艳满枝.是观花、观叶、观于的盆景佳材。但杜鹃老桩成活不易.笔也有过失败的经历.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有一些裁培制作心得,借此机会与喜爱杜鹃盆景的爱好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国从事盆景艺术的工作者而言,2008年称得上是一个空前的盛年,仅国庆期间就同时迎来了在南京举办的有“中国盆景界奥运会”之称的“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会”,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及在常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盆景业峰会暨盆景精品展”。三大展览中涌现出的众多精品盆景,让人眼前一亮,新人、新技术、新工艺、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较集中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盆景艺术从衰微走向繁荣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楼学文     
《花木盆景》2014,(4):7-7
浙江义乌人,1973年生,喜爱盆景近20年。在经营企业之余,对盆景情有独钟,于2003年建成一个盆景园——逸园,现有盆景200余盆。他认为盆景有“宜静观,须孤赏”的要求,细推内理,实在是由于她的美有高度的浓缩性。盆景之妙在于小中见大,因此园中盆景以小型盆景居多。  相似文献   

20.
李传斌 《花木盆景》2000,(1A):88-88
当今,无论是盆景市场.还是盆景之家.所见形象盆景作品确为丰富多彩,规模空前。那些形似人物、动物、器物的树桩,为它们各自的形、象、神的组合,所表现的形态美和动态美,使人得到情感的愉悦,实现真正的艺术感受。就当代形象盆景中的优秀作品而言,我国著名的盆景艺术家和一些盆景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