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苦参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为豆科槐属灌木,分布广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物之一,主要功效清热、杀虫、利尿、祛湿[1]。苦参在农业上的应用,近几年引起人们的重视,有1.1%苦参碱醇溶液等几个产品获得登记。但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苦参的粗提物直接用于病虫害防治上,对苦参的生物活性与其成分的联系研究甚少。本文以生物活性追踪试验为指导,从苦参提取物中分离到2个主要杀虫抑菌活性化合物,参考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苦参酮(Kurarinone)(I)和槐属二氢黄酮G(SophoraflavanoneG)(II)。I R=OCH3  II R=H1 结果与讨…  相似文献   

2.
孙艳梅  陈殿元 《植物保护》2016,42(5):210-213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的方法,对苦参野螟(Uresiphita prunipennis)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苦参野螟在吉林市1年发生3代,以茧蛹在枯枝落叶下或表土中越冬。每年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幼虫分别于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严重为害苦参,老熟后分散于地被物下或表土层中结茧化蛹。针对苦参野螟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苦参杀虫抑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苦参提取物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浓度下苦参除对蚊子幼虫( 孑孓) 外,对美洲棉铃虫、舞毒蛾、烟草天蛾等幼虫均无毒杀作用,而对10 种供试真菌、细菌抑制作用明显。作者认为苦参的抑菌作用应比其杀虫作用更要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苦参杀虫抑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苦参提取物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浓度下苦参除对蚊子幼虫( 孑孓) 外,对美洲棉铃虫、舞毒蛾、烟草天蛾等幼虫均无毒杀作用,而对10 种供试真菌、细菌抑制作用明显。作者认为苦参的抑菌作用应比其杀虫作用更要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苦参素对菜青虫等3种害虫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苦参素对菜青虫等3种害虫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曹鹏翔,张益先,费显伟(沈阳农业大学110161)(辽宁省熊岳农业专科学校)苦参素植物杀虫剂是苦参(Sopharaflavescens)等几种植物,经萃取加工制成的天然杀虫剂,大白鼠经口LD50>l9256...  相似文献   

6.
《复方苦参杀虫剂》的研制试验与应用李发泰,滕崇德,梁长庚,段效德(山西省中草农药总厂,044400)1概述《复方苦参杀虫剂》是用中草药制备的植物性农药,是山西省中草农药研究所科技人员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由山西省中草农药总厂生产的新型无公害农药,现已正...  相似文献   

7.
4种苦参碱制品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靶标生物毒性评价是新农药开发应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推进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的科学合理使用,本研究评价并比较了苦参碱、苦参总生物碱、苦参乙醇浸膏和0.3%苦参碱水剂对生态环境中非靶标生物 (鹌鹑、家蚕、蜜蜂、蚯蚓、蝌蚪、斑马鱼) 的毒性及农作物 (豇豆) 对其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苦参碱、苦参总生物碱、苦参乙醇浸膏和0.3%苦参碱水剂对鹌鹑、家蚕、蜜蜂、蚯蚓、蝌蚪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对豇豆属于低风险性,且0.3%苦参碱水剂对家蚕无慢性毒性;但不同苦参碱制品对同种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苦参碱、苦参总生物碱、苦参乙醇浸膏和0.3%苦参碱水剂对鹌鹑的7 d-LD50值 (均为有效成分,下同) 分别为512、504、>1 000和 >3 000 mg/kg鹌鹑;对家蚕的96 h-LC50值分别为 >3 000、1 300、>5 000和821 mg/L;对蜜蜂的48 h-LC50值分别为1 145、1 361、>3 000和337 mg/L;对蚯蚓的14 d-LC50值分别为549、428、564和 >1 000 mg/kg土壤;对蝌蚪的48 h-LC50值分别为 >100、>100、263和15 mg/L;对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85、65、193和20 mg/L;其中苦参乙醇浸膏的毒性最低。可见,苦参碱制品对环境生物较为安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历史,国内植物源农药的生产情况,特别是对浙西南丽水市的植物源农药的种类调查、分布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研究得出松脂酸、苦参、鱼藤、雷公藤、除虫菊等是浙西南丽水市发展植物源农药的基础,并且大有发展前途。这为创建浙西南植物源农药的生产基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几种野生植物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生物活性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天然物进行病虫害防治自古有之。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是农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中国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给从事此项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北京郊区采集野生植物并经鉴定,在试验中作者发现:紫菀、茜草、风毛菊、盘果菊、瓦松、苦参、香薷的提取物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抗病毒、抑菌及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目前植物抗病毒剂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发高效抗病毒剂势在必行。本文报道部分研究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植物 采于北京郊区,经本校植物教研室鉴定为下列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enceAit…  相似文献   

10.
几种药用植物杀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为供试真菌,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8种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离体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生药质量浓度为0.1 g/mL时,党参和黄芩对5种供试菌菌丝的抑制率达78%以上,苦参和地黄对5 种供试菌菌丝的抑制率达65%,苦参、党参和黄芩对5 种供试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大于70%。尤其是党参、黄芩和苦参的提取液对5 种供试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大于65%,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易导致残留超标等风险。本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清洗农药登记信息,挖掘风险指标数据,构建了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药使用风险智能预警模型,以期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模型可集成到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和监管系统中,供农户和监管部门使用。当农户录入农事操作信息时,模型可根据用药记录智能识别出超范围、超剂量、超频次等不当用药操作和违反安全间隔期的采收操作,给出预警提示,将安全保障的窗口前移,从而实现产中实时预警、产后自动研判,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农药使用的基本情况;叙述了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别与基本特征;说明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药采购与使用情况;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研讨了相关设想和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农药的应用情况将发生大变化,农药监管必须顺应时势引导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药使用安全风险情况监测,对农药药害、农药抗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生产性人畜中毒发生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了农药使用风险产生原因,提出了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的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保障农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隶属岭东南旱作丘陵区的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粮食单产是影响该区种植业总产值的主要因素;畜牧业和林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种植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部门;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除草剂登记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除草剂登记和使用的基本现状,探讨了除草剂登记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并分析了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或建议等。我国按《农药管理条例》的要求,农药实行登记制度。农药生产和登记随着国家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由原来主要依靠进口,主要以跨国公司的产品登记,到现在以国内企业产品登记为主,我国除草剂原药和制剂都有大量出口。但在新除草剂创制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创制新品种能力弱、开发新技术少、除草剂药害和抗药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氯吡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工合成的苯基脲衍生物氯吡脲是已被广泛用于促进作物生长的高效生物调节剂。它能诱导植物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或直接与植物体内的酶发生作用来促进作物生长。近年来通过研究氯吡脲在各种作物上的应用,人们正逐渐揭示出其内在作用机理。本文综述了氧吡脲的作用机理,农业应用以及残留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植物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物理防治作为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及产品创新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灯光诱控、色板诱控、物理阻隔、温度控制、辐照不育等害虫物理防治的理论、技术、设备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对农业害虫物理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建立现代植保技术体系,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种微生物肥料对春小麦产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验证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研制的三种微生物肥料(生物氮肥、生物磷肥、复合菌肥)的肥效,通过大田试验,对它们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氮肥在替代一半化学氮肥时,春小麦籽粒和生物产量高于同量化肥和载体配施处理11.77%和12.42%,同时穗粒数增加13.80%,穗长增加6.20%,养分累积量提高17.38%~25.37%,与全量化肥配施时对春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提高养分累积量4.78%~14.30%。生物磷肥和复合菌肥与半量和全量化肥配施时,对春小麦增产效果不明显,但是生物磷肥与半量化学磷肥配施时,可以提高春小麦养分累积量4.03%~6.04%,与全量化肥配施时只对全磷的累积具有促进作用,而复合菌肥对春小麦的养分累积无明显影响。说明在供试的三种微生物肥料中,生物氮肥对春小麦产量和养分累积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且与半量化肥配施要优于与全量化肥配施,而生物磷肥和复合菌肥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化学农药作为一种农业生产必须的投入品,自发明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作物丰产、保障了粮食作物安全,但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了农产品污染,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绿色农药,近年来正逐渐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针对我国化肥农药施用过量、产品研发落后等问题,2016-2018年,启动了12项任务,共计49个项目,专项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绿色农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本文对专项的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专著出版、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供生物源农药研发、生产与应用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生产与经营主体、管理部门、使用用户等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是十字花科植物的组成型代谢产物之一,关于其天然抗菌杀虫活性,以及在人类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已有大量研究。本文重点对AITC的制备、农用活性及残留、安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AITC在农业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