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保存在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圃”中的野生种资源16人种3个变种共80份材料,进行生长条件的生育特性,经济性状,抗逆性等特征特性的观察鉴定。拓展其应用研究领域,为苎麻属野生种进一步在无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提高抗逆性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84—1994年对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区广西、云南等10省(区)的部分山区进行苎麻属植物野生种考察,共收集到苎麻属17种7变种157份材料,其中活体保存于本所搜集圃有16种7变种123份。考察发现广西新记录种5种,云南新记录种1种,湖南新记录种2种;首次发现茎花苎麻与滇黔苎麻、茎花苎麻和水苎麻的中间类型材料。收集到一批种内新变型材料,从而充实了苎麻属植物的特征特性。对种群的生长习性、繁衍生殖特点及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分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苎麻属植物野生种考察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4-1994年对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了广西、云南等10省(区)的部分山区进行苎麻属植物野生种考察,共收集到苎麻属17种7变种157份材料,其中活体保存于本所搜集圃有16种7变种123份。考察发现广西新记录种5种,云南新记录种1种,湖南新记录种2种;首次发现茎花苎麻与滇黔苎订、茎共麻和水苎麻的中间类型材料,收集到一批种内新变型材料,从而充实了苎麻属植物的特征特性。对咱群的生长习性、繁衍生死特点及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苎麻近缘植物营养成分和更好开发利用其饲用价值,对苎麻近缘植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及粗纤维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叶苎麻、悬铃叶苎麻、海岛苎麻和大叶苎麻氨基酸含量较为丰富, TAA和EAA含量均优于对照苎麻,以青叶苎麻优势表现较为明显,增幅显著。苎麻7种近缘种(变种)的EAA /TAA均超过了40%, EAA /NEAA均在69%以上。青叶苎麻、海岛苎麻粗蛋白含量均高于20%,纤维含量低于18%,符合植物蛋白质饲料要求,鉴于此,可作为动物优异蛋白饲料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年实地考察,基本查清了神衣架及三峡地区苎麻属野生种的种类与分布。分布于湖北省的苎麻属6个野生种在该区都有分布。对6个野生种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该区苎麻属野生种的研究利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神农架及三峡地区可能是细野麻、赤麻、小赤麻、悬铃木叶苎麻、大叶苎麻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7.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8.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15种7变处在种植条件下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纤维细胞的形状结构。野生近缘种的出苗期与茎木质化程序有关,现苗开花期一般在9月;种间农生状差异显著,野生近缘种明显劣于栽培种;野生近缘种抗寒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抗亓能力较弱;种间纤维细胞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单纤维细胞的长度、直径、壁厚、节间距离等解剖结构上。对野生近缘种在我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抗逆性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属野生种资源是中国苎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当前推广品种所缺少或没有的优质基因,是研究和改良苎麻物种不可缺少的物种基础.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人为原因,野生苎麻正面临严重的衰退、丢失、甚至灭绝.本文介绍了苎麻属野生种的搜集、保存和分布情况.对野生苎麻种质资源保护提出了浅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15种7变种在种植条件下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野生近缘种的出苗期与茎木质化程度有关,现蕾开花期一般在9月;种间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野生近缘种明显劣于栽培种;野生近缘种抗寒能力较强,但大部分抗旱能力较弱;种间纤维细胞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单纤维细胞的长度、直径、壁厚、节间距离等解剖结构上。对野生近缘种在无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抗逆性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和讨论,并提出了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小麦近缘野生种及某些野生草本植物具有的有益性状可导入普通小麦。通过小麦与近缘野生种的广泛杂交,以及对远缘杂种的细胞遗传操作,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对配对控制机理的调控和诱导易位为基础的染色体工程方法己应用于从一年生或多年生小麦族野生种转移特异性病虫害抗性基因。利用DNA标记有助于更精确地鉴定期望的基因型,从而促进了向小麦的基因转移。这类标记也特别有助于监测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渐渗。  相似文献   

13.
甘薯品种资源抗茎线虫病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 ̄1993年对我所保存的508份甘薯品种、119份甘薯近缘野生种及种间杂交后代品系进行了抗茎线虫病鉴定筛选,结果表明:甘薯品种间对茎线虫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和高抗品种占32.9%,感病和高感品种占51.4%,中间型占15.7%。三浅裂野牵牛具有抗茎线虫病的抗源。海滨野牵牛可能不具有茎线虫病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4.
茄子及其近缘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茄子育种资源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对来自国内外的54份栽培种茄子高代自交系以及4份近缘野生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10对EcoRI/MseI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7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57%.其中54份栽培种内扩增出12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16%:各引物组合在栽培种内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冈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1.176、1.084、0.0051、0.079.基于Jaccard's相似系数采用Complete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近缘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平均遗传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红茄、托鲁巴姆、龙葵:栽培种内不同自交系间的相似系数在0.904以上.在相似系数0.915处.栽培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聚类结果与果实性状(果皮色、肉色、果形)和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鉴定分析,在中国龙花生中评价出了一批抗叶部病害、抗青枯病,抗根结线虫和种子油分中O/L值较高的优良种质。亲缘关系研究表明,龙花生与花生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比其它类型花生与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16.
简要总结了中国苎麻种质资源(栽培种和野生种)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苎麻种质资源利用研究的特点、分歧与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苎麻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重点任务及加强苎麻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甘蔗亲本的创新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亲本创新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及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53年建场起就开展甘蔗亲本创新和利用的研究,50多年来,在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斑茅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近年来使用的293份常用亲本中,220份为自育品种(品系),约占75%,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及其下属场选育的材料约占自育亲本材料的56%。海南甘蔗育种场通过“高贵化”育种途径,利用大茎野生种和当地割手密选育出导入新的野生种血缘的崖城73—226、崖城58—43、崖城58—47和崖城82—108等创新材抖。至今,我国自育品种中至少有17个品种含有当地割手密的血缘,1个品种为大茎野生种的后代。在斑茅利用方面,海南甘蔗育种场于2001年获得了一批斑茅蔗BC,真杂种,并于2003年育成一批BC2后代。  相似文献   

18.
苎麻属野生种光温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苎麻属野生种17个种进行了不同光照长度、不同播种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苎麻种对光照长短的敏感性有所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均对野生苎麻的现蕾开花有较大的影响,在不同光长条件下,由于野生苎麻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反应类型.温度对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期推迟,现蕾、开花所需的积温减少.  相似文献   

19.
对苎麻属野生种17个种进行了不同光照长度、不同播种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苎麻种对光照长短的敏感性有所不同,长光照和短光照均对野生苎麻的现蕾开花有较大的影响,在不同光长条件下,由于野生苎麻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反应类型.温度对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期推迟,现蕾、开花所需的积温减少.  相似文献   

20.
苎麻夜蛾是一种暴食性的害虫,以幼虫取食苎麻叶片为害,严重影响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用两种苎麻种质的叶片喂养苎麻夜蛾幼虫,研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用栽培种苎麻(圆叶青)喂养时,相同时期内幼虫排泄物重量多,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快;用野生种苎麻(黔桂)喂养时,幼虫排泄物重量小,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慢.说明苎麻夜蛾更喜爱在苎麻栽培种上取食.研究表明这两种苎麻种质对苎麻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该研究内容可为苎麻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