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洞庭湖环湖丘陵区几种代表性稻田作物生产子系统生态经济功能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稻-稻-大麦”系统和”稻-稻-油菜”系统的物质生产功能及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强于“稻-稻-绿肥”系统。但能量转换功能则以”稻-稻-大麦”系统最优,“稻-稻-绿肥”系统次之,”稻-稻-油菜”系统较差。由于”稻-稻-油菜”系统能量转换功能弱的原因并非光能利用率低,而是生产投能转化率较差,这可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加以解决。从总体看,“稻-稻-油菜”和“稻-稻-大麦”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明显优于“稻-稻-绿肥”系统。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差异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以早熟晚粳品种9998—3为供试材料,研究水稻在直播、抛秧、机插、手栽四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群体茎蘖动态、分蘖受生特点、叶面积指数变化和干物质积累及运转规律、穗层整齐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团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插稻、手栽稻成穗率、单穗重、总卡正数均比直播稻、抛秧稻高;结实车和千粒重差异均较小,其中结实率呈现直播稻〉手栽稻〉抛秧稻〉机插稻的趋势,千粒重呈现手栽稻〉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的趋势;直插稻单位育效穗数最高,机插稻和抛秧稻的相近,手栽稻最低;机插稻、手栽稻的产量均较高,抛秧稻的次之,直播稻的景低。  相似文献   

3.
桃江县有稻田53.19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0.79亩。稻田耕作制由单季稻—冬闲、冬泡制逐步演变为稻—稻—肥,稻—稻—油、稻—稻—麦等耕作制。但稻—稻—肥连作出现了土壤理化性状变差,杂草增多,病虫加重和早稻僵苗等弊病;而稻—稻—油则有利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稻谷增产、收入增加;稻—稻—麦有利粮食增产和为饲料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  相似文献   

4.
红米杂稻群众俗称野生稻、自生稻或红米稻等。近几年来,随着麦套稻、直播稻等轻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红米杂稻的发生蔓延逐年加重,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田块杂稻率高达50%以上。红米杂稻不仅产量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沈农265田中插入不同密度的杂草稻WR03-12,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的叶片长宽和株高影响不大,对栽培稻的产量影响较大,在9、7、5、3、1株杂草稻/m2处理中,栽培稻分别减产44.65%、36.89%、24.67%、17.58%、1.37%,其中使栽培稻显著减产的最低密度为3株杂草稻/m2。杂草稻的竞争使栽培稻的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6.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药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采用扫描电镜比较观嘉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 rufipogon)、药用野稻(O. officinalis)、瘤粒野稻(O. meyeriana subsp. tuberculata)和栽培稻(0.sativa)的谷粒和花药的形态结构,获得下列主要结果:1)谷粒表面的形态特征——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是由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乳头状突起组成,瘤粒野稻是由分布不均匀的小瘤状突起组成。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具有粗刺毛和纤细毛,瘤粒野稻具有钩毛和纤细毛。2)花药壁表面结构——栽培稻和普通野稻是由排列整齐的长形细胞组成;药用野稻和瘤粒野稻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排列整齐的细胞, 另一类是大小不均、排列不呈条状的细胞。从谷粒形态、刺毛种类和分布、稃表面结构、花药形态、花药壁表面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米》2007,(1):13-13,6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01粤审稻2006002粤审稻2006003粤审稻2006004粤审稻2006005粤审稻2006006粤审稻2006007粤审稻2006008粤审稻2006009粤审稻2006010粤审稻2006011粤审稻2006012粤审稻2006013粤审稻2006014粤审稻2006015粤审稻2006016粤审稻2006017粤审稻2006018粤审稻2006019  相似文献   

8.
 以两种生物型的江都杂草稻为材料,考查了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了SSR分析, 旨在确定江都杂草稻的生物类型、遗传特性以及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可分为两个生物型,一类是矮秆类型,包括JDWR A和JDWR C;一类是高秆类型,包括JDWR B。两种类型的杂草稻均属于籼型杂草稻。JDWR A与JDWR C亲缘关系较近,矮秆类型的杂草稻与高秆类型的杂草稻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杂交稻不育系亲本珍汕97A的亲缘关系较近。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田间竞争实验表明,矮秆类型的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因子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稻鸭复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种养不仅能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而且对水稻增产具有一定效果。在稻鸭共生基础上,加入鱼、萍、泥鳅、鸡等生物形成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差异。试验共设6个处理:稻-鱼-鸭、稻-鱼-鸭-萍、稻-鳅-鸭、稻-鳅-鸭-萍、稻-鸡-鸭、稻-鸡-鸭-萍,以常规稻作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平均增产9.8%,尤以稻-鸡-鸭-萍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到18.11%;稻-鱼-鸭处理增幅最小,为4.96%;有效穗、结实率以及总粒数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和也普遍高于常规稻作,以稻-鸭-鳅处理最高,稻-鸡-鸭处理最低,说明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发生稻曲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对人畜健康产生威胁。根据多年来对江苏稻区稻曲病的调查研究,阐述稻曲病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适合江苏稻区稻曲病的农业和药剂防控措施,重点介绍穗期防控稻曲病的时间和药剂品种,并对稻曲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市培育的优质小站稻品种津川1号和隆优61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春稻和麦茬稻品质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津川1号作麦茬稻的整精米率明显低于作春稻,而垩白粒率显著高于春稻;津川1号麦茬稻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偏高,食味值显著低于春稻;隆优619作春稻和麦茬稻无论在外观、加工、食味还是营养品质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是较理想的麦茬连作品种。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为了节省水稻种植成本,缓解劳动力短缺矛盾,导致了近年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直播稻面积迅速上升。由于直播稻比移栽稻产量低,出苗与成苗困难,杂草危害严重,容易倒伏,农药与化肥施用量较高等原因,直播稻的盲目发展,已经危及我国水稻生产及粮食安全。今后应更加积极主动应对,防止直播稻盲目发展;积极选育直播稻优良新品种;大力研发直播稻栽培科学技术,变被动防止直播稻为主动应对直播稻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域浮床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浮床无土栽培技术在自然水域种植杂交水稻,水上稻的产量比同期种植的水田稻增产12%左右。其本田生育前期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水田稻基本接近,中、后期则明显高于水田稻,抽穗以后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积累量百分比较水田稻提高了3.4个百分点。水上稻绿叶干物质积累量在前期与水田稻基本接近,中、后期则一直保持比水田高30%左右的优势。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则呈现前、中期比水田稻低,但后期却反而高于水田稻的变化趋势,茎鞘的干物质输出率比水田稻低,对产量的贡献不如水田稻。  相似文献   

14.
以沈农265与杂草稻WR03-12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与栽培稻灌浆期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盆栽模拟试验证明,在同一时期栽培稻各器官的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随着杂草稻插入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栽培稻根部受影响最为显著。对不同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栽培稻单株产量随杂草稻插入比例的增加明显下降,处理间皆达到极显著水平。杂草稻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受种植比例影响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运用灰色控制系统,对沙县近年种植结构调整中应用的粮菜、粮经等6种高效种植模式进行评判,选出芋-稻、西红柿-稻为最佳种植模式,烟-稻、毛豆-稻为重点模式,辣椒-稻、黄瓜-稻为目标模式,为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龙海市历来实行“稻稻麦”粮食三熟农作制,比较效益较低。1997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标,大面积推广“稻薯”新农作物制。与传统农作制相比,粮食年产增加15%,经济效益提高196%,走出一条稻田增粮增收新路子。介绍了“稻稻薯”新农作制的增产效益,并分析了“稻稻薯  相似文献   

17.
进行稻田种植结构从稻稻麦到稻稻菜到豆稻豆演变的研究分析,表明:豆稻豆新农作制可一年3-4熟,土壤永续利用,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1.四年试验结果:十一个点次2430.1亩的麦、豆、稻年平均由产原粮为1413.5±407.5斤,成品粮为1040.9±292.8斤,分别比相邻的1544.5亩麦、稻、稻平均年亩产原粮1357.2±409.2斤,成品粮970.6±392.3斤,增产4.2%、7.2%。3222.7亩的麦、豆、稻三熟制平均年亩产原粮1147.8±249.4斤,成品粮859.7±204.5斤分别比相邻的3257.2亩麦、稻二熟制的年亩产原粮1019.8±180.5斤,成品粮810.1±155.1斤分别增产12.6%、6.1%。同时,麦、豆、稻茬口下年的三麦、早稻产量又分别比双季稻茬口的麦、稻单产增产22.1%、15.3%。 2.四年3379.7亩麦、豆、稻平均年亩产蛋白质138.6±39.6斤,分别比麦、稻、稻,麦、稻增产48.2%、94.7%。年亩产脂肪增加221.3%、334.2%;热量分别增产2.2%、35%;仅醣类低于麦、稻、稻11.8%,而高于麦、稻3.6%。 3.麦、豆、稻三熟制年亩/总产值四年平均267.4±18.9元,比双三熟制增产15.2%;比麦、稻二熟制(?)收42.5%。而年亩生产费用麦、豆、稻63.9±18.9元低于麦、稻、稻三熟制29 6%;比麦、稻低12.1%。全年亩净收入,麦、豆、稻二旱一水制203.3±71.5元比双、三熟制增收62.9元;比麦、稻二熟制增收90.7元。在用工方面,麦、豆、稻平均年亩用工82.2个(八小时制),比麦、稻、稻99.7个工少用17.5个  相似文献   

19.
麦套稻田杂稻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麦田套稻多年推广的实践与调查,将麦套稻田的杂稻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杂稻特征进行描述,总结出杂稻的发生特点,分析杂稻产生的原因、杂稻种子的来源以及对麦田套稻产量的影响。同时,针对生产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新稻11号、新稻36号、新稻4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栽培模式,对3个品种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种植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3个供试水稻品种在插秧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均显著高于撒播,其中新稻11号的产量最高,新稻44的整精米率明显偏低,因此,建议当地在采用插秧栽培模式时,选择新稻11号或新稻36号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