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棉花VA菌根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Butler,1939)。最近20年来进展较快。棉花VA菌根应用前景是光明的。 一、主要进展 1.棉花VA菌根的发育 侵染棉花的VA菌根真菌(VAMF)主要是球孢囊霉(Glomus)属和巨孢囊霉(Gigaspora)属。我们最近看到硬球孢囊霉(Sclerocystis)属也能侵染陆地棉形成菌根,在室内营养钵条件下S.sinuosa在陆地棉品种“李台8号”50天苗期的侵染率可达31.5%;Gl.mosseae为45.6%,Gl.versi-  相似文献   

2.
玉米育苗接种VA菌根真菌的田间侵染力和接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测定玉米田间VA菌根真菌侵染率和繁殖体数量动态及接种反应的方法,研究玉米营养袋接种VA菌根菌的田间侵染力和接种效应及其受不同施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特别是前期接种VA菌根菌提高了田间VA菌侵染率和繁殖体数量。(2)接种从同一土壤筛选的菌种在半量施肥和不施肥水平下提高了植株含磷量、籽粒含磷量和总吸磷量,并增加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秸秆量;接种引进的G.caledonium菌种在不施肥水平下也有较好的菌根效应。(3)各接种处理的VA菌田间侵染率均表现出30d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除Acaulopora spp.菌种外,接种其他几种VA菌的田间繁殖体数量在30d达最大,以后保持稳定或略有减少。接种筛选的Acaulopora spp.菌种其繁殖体数量在49d以后达到最大。(4)半量施肥和不施肥与全量施肥相比,VA菌有较高的田间侵染率,并在整个生育期保持较高的繁殖体数量。但生育期内田间VA菌繁殖体数量和其侵染率的关系难以确定,田间VA菌菌根的形成和效应的发挥和多种复杂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野生紫萁的VA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紫萁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4种球囊霉属(Glomus)的VA菌根真菌,并对4种真菌的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其侵染情况及VA菌根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山东果树泡囊—丛枝(VA)菌根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本省境内16个县市14种果树菌根的着生情况和分布特点作了调查。发现均有VA菌根分布且具普遍性。根际土中VA菌根真菌孢子的数量分布无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对根系侵染率、孢子量及真菌组成有重要影响。对树盤覆草的果树上VA菌根的发育状况作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VA菌根菌与重氮营养醋杆菌双接种对超甜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VA菌根菌(Gm)、重氮营养醋杆菌Pal5菌株单接种及双接种对超甜玉米生长、磷营养和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m单接种可显著提高玉米菌根侵染率,Pal5+Gm双接种可极显著提高玉米菌根侵染率;无论Gm、Pal5单接种或Pal5+Gm双接种均能改善植株磷素营养,促进玉米生长,生物产量和单果重增加;双接种在提高菌根侵染率、促进植株生长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正交互效应;生物产量喇叭口期为Pal5+Gm>Pal5>Gm>CK,采收期为Pal5+Gm>Gm>Pal5>CK.  相似文献   

6.
VA菌根与植物的磷素营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VA菌根真菌为分布最广的内生菌根,它能和多数植物形成共生体系,促进这些植物对多种矿质元素尤其是P和N的吸收。本文综述了VA菌根与植物的P素吸收、土壤含P量及土施P肥对VA菌根生长和侵染的影响,VA菌根促进植物P吸收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应在加强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筛选不同生态环境下,尤其是不同P水平下的优良VA菌根菌种,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孑遗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特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玥  杜国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53-10754
对内蒙古荒漠珍稀、孑遗植物四合木、绵刺、白刺、霸王和强旱生植物半日花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特性进行了调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根系样本,采用十字交叉法统计常见科、属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的侵染率,观察侵染面积,阐明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结果表明:这些孑遗植物均被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多数种类侵染率较高;不同种孑遗植物侵染率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下,同种孑遗植物菌根侵染状况也有明显的差异。四合木、半日花等的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很高,菌根类型主要为疆南星型菌根。  相似文献   

8.
枣树VA菌根侵染率的田间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河北省赞皇县、高邑县、望都县、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等地枣树的VA菌根自然侵染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枣树均有VA菌根菌侵染,但VA菌根的自然侵染率因立地条件、树龄、品种不同而异。树龄越大,侵染率越高;土壤肥力高或过低均不利菌根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农业大学草莓基地的"红颜"草莓根系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栽培类型土壤和不同生育时期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地温和相关土壤因子,调查栽培地草莓的丛枝菌根侵染率,研究不同栽培类型土壤和不同生育时期对草莓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类型土壤的草莓菌根侵染率表现为露地大棚温室,不同生育时期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表现为盛花期盛果期生长末期现蕾期,露地盛花期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最高,为41. 59%;不同生育时期影响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的主要因子不同,现蕾期和盛花期的主要因子分别是土壤电导率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温度能够影响草莓不同生育时期的菌根侵染率;适宜的温度促进草莓丛枝菌根真菌侵染,高温降低了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草莓的连作会降低草莓菌根侵染率。  相似文献   

10.
菌根是植物的根受特殊土壤真菌侵染而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内生菌根中的泡囊丛枝状菌根(简称VA菌根),分布更为广泛。据报道,世界上大约有90%以上的有花植物,以及蕨类和苔藓植物都能形成VA菌根。菌根对植物的侵染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它在与植物共生过程中能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尤其是对磷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增  相似文献   

11.
叶子花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子花(Bougainvillea Comm.ex Juss.)植物为原产南美洲的攀援灌木,在景观园艺和环境美化方面应用广泛。叶子花苞片色彩艳丽多样,为天然色素来源;根和叶提取物具有抗病毒活性。叶子花耐污染的特性使之成为城市绿化美化中备受欢迎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合成了24个甘蓝型油菜品系。这些品系的自交不新和性、生物学特性及抗逆性都与它们的双亲尤其是母本甘蓝相似。合成的品系中79%自交不亲和、34%品系抗寒、96%的品系耐热、8%品系抗病毒病、84%的品系抗油菜霜霉病、78%避开了菌核病。3个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是41A的理想保持系,其后代不育性彻底而且稳定。从合成的甘蓝型油菜与双低品系的正反交后代中获得了一个不育性彻底的核不育材料  相似文献   

13.
大米草防除剂--米草净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初步筛选研制出一种能够连根杀死大米草且对环境安全的药剂———米草净,能够在60d内连根杀死大米草。试验表明米草净对水生生物安全,使用后30d在土壤中已检测不到残留。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樗蚕、蓖麻蚕及柞蚕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樗蚕、蓖麻蚕均只有一层花瓣状纹,无过渡型卵纹;而柞蚕为多层状构造,过渡型卵纹发达。卵壳中央部表面:樗蚕、蓖麻蚕由多角形主细胞紧密连接,主细胞中央凹陷,周边凸出成多角形小室,使整个卵面呈蜂窝状构造,主细胞顶角处有气孔开口;柞蚕则由多角形主细胞和郁金香花瓣状细胞间体及细胞间隙组成网状构造,细胞间体排列于主细胞环形突起上,内腔中心有气孔开口,外侧为郁金香花瓣状。樗蚕和蓖麻蚕的卵壳表面构造极为相似;而柞蚕则迥然不同。著者认为:昆虫卵壳表面的卵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将小球藻和盐藻在含终浓度为0.5μmol/L的石油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1 d,利用血球计数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其生长曲线、叶绿素a含量、胞内外蛋白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结果显示:2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均在培养第21天达最大值,小球藻生长受到抑制,盐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为对照组的48%,而盐藻叶绿素a含量却明显增加,培养第21天是对照组的2.5倍;2种微藻的胞内外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均在培养第10天达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和速度均低于对照组;2种微藻的胞内外多糖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含低浓度石油的海水培养液中,小球藻和盐藻都具较好的耐受性,且盐藻比小球藻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更适合在含低浓度石油的海水中大规模培养,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该研究为利用石油污染海水大规模培养微藻的藻种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试管两部稀释法测定了盐酸环丙沙星、乳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二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 ,MIC分别是 :0 .0 0 6 2 5 ,0 .0 0 6 2 5 ,0 .0 12 5 ,0 .0 5 ,0 .2 0 ︼g.m L- 1 ,MBC分别是 0 .0 2 5 ,0 .0 2 5 ,0 .0 5 ,0 .10 ,0 .80 ︼g.m L- 1。同时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 (2 MIC,5 MIC,8MIC)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的经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这几种药物从 2 MIC到 5 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从 5 MIC浓度到 8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7.
许明  白明义  魏毓棠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3):124-127,135
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研究了紫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玉米素核苷ZR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内源IAA、GA、ZR含量在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保持系和两种不育系都表现出显著性变化,改良萝卜不育系和ogura不育系的内源激素含量在植物发育的各个时期也存在差异.苗期ZR含量主要集中于根部,保持系根部ZR含量最高;幼根保持系IAA含量显著高于不育系,幼苗期叶片IAA含量相差不大;不育系与保持系苗期不同器官GA含量分布不均衡.在花期叶片激素含量在保持系和不育系之间变化较大,蕾期不育系的IAA、GA和ZR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亏缺,尤其是从小蕾期到大蕾期阶段,ogura不育系、改良萝卜不育系的IAA、GA和ZR含量都极显著低于保持系.IAA、GA和ZR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物质,可调节植物的多种生命活动,其亏缺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从而引起败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9种植物精油及精油单体成分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梯度稀释法测定了9种精油及精油单体成分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活性。[结果]与阳性对照福美双相比,异硫氰酸丙烯酯和肉桂精油对黄瓜枯萎病的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圈直径分别达(32.0±0.3)和(20.4±0.2)mm。异硫氰酸丙烯酯对黄瓜枯萎病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均为0.049μL/mL,肉桂精油对黄瓜枯萎病菌的MIC和MFC均为0.098μL/mL,其余精油及精油单体的抑菌效果较弱。[结论]异硫氰酸丙烯酯和肉桂精油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活性较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万寿菊根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万寿菊根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辣椒枯萎病菌的作用,同时还研究了万寿菊根无菌水提取物对辣椒幼苗的作用。结果表明,万寿菊根乙酸乙酯,乙醇,无菌水提取物对辣椒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常温下无菌水提取物对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菌丝形态无明显影响,另外万寿菊根无菌水提取物能够提高辣椒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相似文献   

20.
5株拮抗细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5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其抑菌效果和和机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的5株拮抗菌d4、d5、d6、B3和P与香蕉枯萎病菌对峙培养5d后,在平板上产生明显的抑菌带,抑菌带宽度为16.5~20.5mm:培养10d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抑菌效果;5株拮抗菌发酵原液对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0.49%~97.18%;拮抗菌对病菌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芽管的扭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