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78-2007年三大棉区陆地棉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及品种审定公告,建立了1978-2007年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审定推广的839份陆地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铃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14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衣分、生育期、马克隆值、铃重在不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性好,枯、黄萎病抗性、叶色和种植密度在各棉区品种间变化差异均很大。西北内陆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好,长江流域棉区的枯、黄萎病抗性最差,种植密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且相同棉区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皮棉产量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西北内陆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有利于发展优质棉,长江流域棉区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冀中棉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调查了冀中棉区棉花的生育期、"三桃"比例、霜前花率和霜前皮棉产量,分析了棉花早熟品种中50、中早熟品种33B和中熟品种冀棉298在冀中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不适宜种植早熟品种,中熟品种的适应性好于中早熟品种。冀中棉区适宜种植中熟品种。  相似文献   

3.
南阳棉区属长江流域棉区的南襄亚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既不同于黄淮棉区,又不完全同于长江流域棉区。1992~1993年黄淮棉区棉铃虫大发生,南阳棉区却轻发生;1994年黄淮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大发生的势头得到控制,而南阳棉区却大暴发,且超常地发生了完全五代,主害代也由二代、三代演变到四代、五代,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棉区纤维生态品质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棉区生态品质进行了评价。在新疆三大棉区中,东疆棉区综合品质最好,但纤维过粗;南北疆棉区棉纤维品质呈多态性分布,南疆的库尔勒棉区综合品质最优,但马克隆值略有偏高;北疆棉区以精河县棉区综合品质最优,但也存在马克隆值偏高的问题,精河、乌苏是北疆高品质棉区。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棉田面积约500万亩,在全国居第六位,在南方八省市中占第三位,是主要产棉省之一.我省棉田按自然区划分为淮北平原棉区、江淮丘陵棉区和沿江棉区.这三大棉区的管理水平、耕作制度以及产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产量来看,近十年(1970—1979年) 的皮棉平均单产,沿江棉区为81.27斤,比江淮丘陵棉区的41.41斤高近一倍,产量高低差距较大. 再从耕作制度来看,淮北与江淮丘陵棉区多是一年一熟制,不能充分发挥土地  相似文献   

6.
选择山西省不同棉区(即黄河流域中熟棉区、早熟棉区和特早熟棉区)应用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 Ouden)制剂防治棉苗立枯病的大田示范,取得了60~85%的防治效果。同时发现康氏木霉能够产生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抑菌物质,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抑菌物质的含量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为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的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棉纤维4个主要纤维品质性状(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有明显差异。此外,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是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或长绒棉品种的区域,可以作为我国棉纺工业纺髙支纱的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仍然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表现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区棉花产业运行效率,运用DEA分析法中效率评价指数,对新疆棉区的棉花生产、加工、纺织产业链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新疆棉区中,昌吉州、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地区的棉花生产投入效率达到DEA弱有效,伊犁州、博尔塔拉州、巴音郭楞州在棉花加工和纺织的投入与产出达到DEA有效,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喀什棉区属于弱有效。从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植棉农户应对市场风险手段、拓宽棉花加工产值渠道、加大纺织加工产业向中西部棉区梯度转移,打开国际棉花销售市场等方面对棉花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新疆棉花协会将棉区划分为最适宜棉区、适宜棉区、次宜棉区和不适宜棉区.其中≥10℃积温达到3600℃,无霜期170天,即可划为适宜棉区和次宜棉区.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有着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的且末县,30年(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本县应该属于适宜棉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湘杂棉6号、鄂杂棉11号及皖杂40(对照)等3个品种为材料,探讨湘、鄂杂交棉品种在安徽不同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生育期均基本一致,产量在沿江棉区均显著高于淮北棉区,鄂杂棉11号与对照品种皖杂40相比,在沿江棉区增产8.7%,在淮北棉区增产12.8%.适于在安徽省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特早熟棉区棉花稳定增产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次宜棉区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南,东起五家渠、西至伊犁河谷霍尔果斯,在我国的棉花区划中属特早熟棉区。该棉区春温不稳定、秋温下降快,适合棉花生长的时间较短。现根据多年植棉实践,就该棉区棉花生产的几个主要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主产棉区热量变化及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新疆喀值什、阿克苏及石河子棉区所在气象站1961~1997年,10,15,20,25℃4个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等项统计资料的计算分析发现:①≥10℃持续日数和积温阿克苏棉区10,20年际变化很小,喀什、石河子棉区变化明显。②80年代以来北疆棉区热量明显增加,南疆棉区则在减少;主要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北疆棉区明显延长,南疆棉区呈缩短趋势。90年代是新疆植棉热量变化最大的时期。指出90年代南疆只宜种植中熟偏早棉花品种,北疆棉区则可适当扩大植棉范围。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科技》2005,(18):20-21
邳州市北部棉区包括邢楼、岔河、四户等镇的全部棉区和戴庄、邹庄、车夫山、邳城等镇的部分棉区,常年植棉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0%左右,单产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35%左右.近年来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单位面积生产力的走低也是北部棉区下滑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改变北部棉区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局面,缩小棉区间的差异,实现低产向中产或高产的转变成了北部棉区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北疆棉区划分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当前北疆棉花大发展的形势,通过实地考察,根据各地气象资料,将北疆棉区划分为适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并提出各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早中熟棉花新品种新陆早37号,2007年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北疆的早、中熟棉区,南疆早熟棉区,河西走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植棉地区分布在南部北纬26°—37°之间的十几个州。划分为四大棉区: 东南棉区:包括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等州,雨量多,靠自然降雨植棉。 中南棉区(密西西比三角洲棉区):包括田纳西、阿肯色、路易西安纳、密苏里等州,靠自然降雨植棉。 西南棉区(高原棉区):包括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州,大部为早地棉田,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3年~2009年河西走廊棉区植棉成本、产出的深入分析,认为该棉区的植棉经济效益自2003年呈逐年降低态势,并针对棉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省常年的气候特点,沿江棉区八月间多伏旱,九月间多秋雨;淮北棉区八月间常有暴雨;沿海棉区八、九月间常有台风过境。 如果气候正常,沿江棉区的棉花于8月20日前出现的蕾,淮北棉区于8月10日前出现的蕾,只要能够开花成铃,还可在霜前成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座谈会,现将棉区各省有关棉铃虫的资料摘录介绍如下,以供我省植棉地区参考。 一、发生情况 棉铃虫在我国北部棉区是常发性害虫,近年来南方棉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棉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棉花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划分棉花生产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大棉区棉花生产成本的变动状况及其各构成成分的变化,认为三大棉区棉花生产的现金成本中可变现金成本占较大比重.三大棉区生产成本的结构及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造成这种成本构成及变动的地域差异的原因与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人地关系、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