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于医院门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给予法舒地尔联合眩晕宁片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法舒地尔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两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57/6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40/60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它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急症,治疗方法虽很多,但用活脑灵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报道不多,本文是用活脑灵与低分子右旋糖酐作对比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本组70例为我院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来诊时突出表现旋转性眩晕、飘浮感、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或伴眼花、黑朦症状。70例中有64例患者作脑血流图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硬化、血流异常,48例作颈椎X线照片检查示有颈椎骨质增生,10例作头颅CT检查提示有轻度脑萎缩。70例随机分为两组:(1)活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疗效。方法 208例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每日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每天两次;对照组每日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10 mg/次,每天3次),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Hc=26.1455,P〈0.01);两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脉冲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25):治疗组予盐酸倍他啶氯化钠注射液250mL(含倍他司汀20mg)联合复方丹参16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7d。对照组予维脑路通400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7d。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作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标准按痊愈、好转、无效划分,治疗组分别为25、4、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分别为9、13、3例,总有效率为88.0%(P<0.01)。结论,倍他司汀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效果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维脑路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192例TC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VBI)性眩晕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192例的TCD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CD检出结果异常156例(81.2%),主要为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异常(128例)。结论: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特别是VBA系血流改变明显,采用TCD检测此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 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 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 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 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 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 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服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静滴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药物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期末、舒张期末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0.0%)(P<0.05)。结论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头痛的症状,偶发的头痛一般持续时间短,经过休息和头部按摩后会消失,若有持续不适或者伴随下列一些症状,就应该及时去看医生。一、头痛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这是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受刺激的表现,多见于肿瘤、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而突发性头痛伴出汗、恶心、呕吐,吐出后头痛缓解者多见于偏头痛发作。二、头痛伴有眩晕提示颅后窝病变,如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93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丹红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丹红组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丁咯地尔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都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选择5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前丹红组和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丹红组和对照组均比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丹红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中西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动脉血流指标[左大脑后动脉(LPC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1);治疗后两组LPCA、RPCA、LVA、RVA、BA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PCA、RPCA、LVA、RV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耳穴压豆配合中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与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大动脉彩色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110例(TIA组),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55例,颈动脉系统TIA 46例,设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颅外段和锁骨下动脉(SubA)斑块部位、大小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系统TIA患者CCA、IC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Sub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颈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结论 TIA发病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部血管的病变特点及TIA与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100例诊断为TIA的患者为TIA组,69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受试者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径及血流速度、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及对照组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低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TIA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对预防TIA发生、发展及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替膦酸钠对伴骨质疏松症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6)和对照组(n=61).两组分别给予依替膦酸钠和阿法D3治疗,并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及经颅多普勒测量患者的骨密度和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12.295.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骨密度、颈椎矢状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除C4推体密度无明显变化外,余指标均有明显上升(P〈0.05或0.01).但以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或0.01)。结论:依替膦酸钠对伴骨质疏松症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和经颅多普勒对该病的疗效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玉龙散外敷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玉龙散外敷配合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温感好及施外敷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2周。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玉龙散外敷配合针灸治疗CSA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CSA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正常眼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正常眼压性青光眼42例(78眼),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视野缺损、眼压,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患者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与治疗后所测定值进行对比。结果:经4周降眼压、扩管、保护视神经等综合治疗措施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眼压下降,视野缺损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提高,阻力指数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眼部血供,防止视功能恶化,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阿魏酸钠加西比灵治疗偏头痛32例疗效观察黄梅(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湛江524023)西比灵和阿魏酸钠对偏头痛均有治疗作用,但单独使用效果欠满意。作者1990年至1994年应用西比灵加阿魏酸钠治偏头痛32例,并以单用西比灵作对照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用阿魏酸钠300m g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用维生素B1100m g和维生素B12500m g肌注,每日1次,连用14d。结果:治疗14 d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患者的四肢麻木、上下肢疼痛、末端束缚感也有明显的改善,但走路不稳、腱反射减弱、浅感觉障碍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VC)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阿魏酸钠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因反复头晕5a余,加重2d后于2011年2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a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严重时有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心悸,曾在当地医院以"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诊治后好转,但后又多次发作,每次治疗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5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认后注入超液化碘油及平阳霉素乳剂(LPE)加明胶海绵颗粒阻断肌瘤血供,分别于3个月、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月经量恢复正常,贫血、压迫症状改善。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微创治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MTX化疗栓塞联合超声引导清宫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来医院进行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的患者病例54例,随机抽取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术后随访半年。对照组为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d行B超定位下清宫术,观察组为子宫动脉MTX化疗栓塞术后3d后再行B超定位下清宫术。观察两组患者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清宫术中出血量、再次清宫次数及月经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清宫术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再次清宫次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MTX化疗栓塞联合B超定位下清宫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