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粮食高产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1988年在印度召开的高产研究座谈会,1990年8月在日本召开的14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上,高产研究也作为会议主题之一。新中国建立50年来,我国政府对粮食高产一直十分重视,奖励一些粮食高产研究者,目前不少省、市在部分地区正开展“吨粮田”(即产粮15t/hm2),双千田(粮食产量过7.5t/hm2,产值15000元hm2)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作物高产技术种类繁多,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地区间生产力差异很大,1990年白银市玉米单产高达8798kg/hm2,隰县为7299kg/hm2,而府谷县谷子单产只有429kg/hm2,大豆只有250.5……  相似文献   

2.
陈明华 《作物杂志》2001,17(1):18-19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近年来,闽清县在平原稻区推行粮经两熟制的栽培模式—番茄 +杂交晚稻,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据统计,1999年全县推广面积250hm2,平均单产番茄7.44万kg/hm2,产值66960元 /hm2;晚稻7650kg/hm2,产值8874元 /hm2,年产值75834元 /hm2;比双季稻实收稻谷1.38万kg/hm2,产值14778元 /hm2 增61056元。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 合理安排茬口虽然番茄晚稻栽培季节不十分紧张,但为了提早番茄上市和保证晚稻安全齐穗,番茄应在上年11……  相似文献   

3.
赵双进 《作物杂志》2000,16(2):13-15
1997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1770kg/hm2,比世界平均水平2070kg/hm2 低14.9%,比美国2520kg/hm2低30%。据报道,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6600kg/hm2,美国半矮秆品种采用高密栽培单产6000kg/hm2 。我国也有小面积单产4500kg/hm2 的报道,但连续几年稳定单产4500kg/hm2 的品种未见报道,说明选育的超高产品种还不成熟。本文报道了产量结构及产量性状与超高产关系的研究结果,供超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人员参考。1 材料与方法本文选择密度、单株有效结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作为模拟寻优因子……  相似文献   

4.
大棚茄子—杂交晚稻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宁海县在稻区推行粮经两熟制栽培模式 :大棚茄子 +杂交晚稻。实行水旱轮作,既能防治土壤病害、草害,又可防治土壤酸化、盐化;既确保粮食生产总产的稳定,又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达到粮经双丰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1年全县推广面积150hm2,平均单产茄子57180kg/hm2,产值92631元 /hm2;晚稻7989kg/hm2,产值10386元 /hm2,年产值103017元 /hm2,扣除生产成本33045元 /hm2,年纯收入69972元 /hm2;……  相似文献   

5.
2007年,在陕西全省小麦总量持平略减的情况下,陕西省部级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县小麦单产普遍提高,8个示范县科技示范户小麦平均产量8250kg/hm2的有1个县(区),超过7500kg/hm2的1个县,超过6750kg/hm2的1个县,有4个县超过了6000kg/hm2,地处旱原的长武县,示范户小麦产量也达到了4404kg/hm2。全省8037户科技示范户3199.2hm2小麦,平均单产6622.5kg/hm2,较前3年平均单产增加1437kg/hm2,增长21.7%,实现节本增效2094元/hm2。并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 158kg/hm2和1 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山地果园套种巴西陆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海滨 《作物杂志》2001,17(1):17-17
巴西陆稻是一种适应性广、耐旱、耐瘠、优质、高产的旱稻品种。近年来,我市各地迅速推广山地果园套种巴西陆稻技术,对于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和稳定粮食总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市现有幼龄果园2.67万hm2 、香蕉园3.33万hm2 、甘蔗望天田1.33万hm2,具有套种陆稻的极大发展潜力。1999年在香蕉、龙眼、葡萄地套种33.3hm2,单产均在5400kg/hm2 左右,其中0.27hm2 幼龄龙眼园套种,单产陆稻8535kg/hm2 。因此,充分利用山地果园空地套种巴西陆稻,是提高果园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而且利用收获的稻草进行果园覆盖……  相似文献   

8.
玉米新品种郑单95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凤兰 《作物杂志》2001,17(4):40-40
郑单958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黄粒玉米新品种,于2000年分别通过河南、河北、山东审定,并通过国家审定。产量表现 1997年和1998年在河南省夏玉米区试中平均单产8370.0kg/hm2 和7692.0kg/hm2,比对照豫玉12增产15.1%和22.4%,两年均居首位。1998年和1999年在国家黄淮海共7省市夏玉米区试中,平均单产8659.5kg/hm2 和8758.5kg/hm2,比对照掖单19增产28.0%和15.5%,1999年河南省夏玉米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生产国,中美大豆生产水平差距大,探讨美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对中国大豆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1991—2019年美国213个大豆品种区试站点共计102,244个年点观测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空间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近30年来美国大豆区试品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91—2019年美国大豆区试品种(系)数量和大豆单产均呈上升趋势,1991—2003年大豆单产稳定在3000 kg hm–2左右,2004年以来大豆单产以年均46.4 kg hm–2的速度显著增加,近15年大豆平均单产为3525 kg hm–2;西部和东部玉米带是美国大豆高产区,2004—2019年美国有22.6%的区试站点大豆单产超过4000 kg hm–2,且主要分布于西部玉米带和东部玉米带。(2)近30年美国大豆区试品种(系)的百粒重呈下降趋势,而株高和生育期无显著变化;1991—2003年间百粒重年均下降0.12 g,2004年以来百粒重无明...  相似文献   

10.
当前转基因抗虫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斌  何敏  穆宏声 《作物杂志》2005,21(5):62-63
枣阳市位于鄂北岗地, 是湖北省主产棉区, 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5 万hm2左右。2000年开始试种转基因抗虫棉, 取得了增产增收、省工省药的显著效果, 面积逐年扩大, 至2004年全市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98% 以上。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迅速推广, 逐渐出现诸多问题, 导致棉花单产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调查,2001 年枣阳市植棉面积2.5万hm2, 皮棉单产1155kg/hm2;2002 年植棉面积2.2万hm2, 皮棉单产1032kg/hm2;特别是2003年, 棉花生产遭遇前期低温阴雨, 中期高温干旱, 皮棉单产降至990kg/hm2, 给棉花持续高产带来了影响, 亟须加以解决。剖析抗虫棉栽培技术不利因素,制定与实施综合栽培技术, 是实现转基因抗虫棉高产优质高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苏中地区小麦生产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获取了代表苏中的兴化和高邮两市2016—2020年度小麦生产调研数据,明确了该区域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户以51~60岁中老年劳动者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但接受能力偏低。不同农户田间小麦播期、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26日—11月5日播种,采用211~240 kg/hm2的播种量易获得高产。两地农户平均施氮水平分别为308 kg/hm2和281 kg/hm2,部分农户施氮量高于350 kg/hm2时,产量不增反减。在播期、播量和施氮量作用下,兴化和高邮市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129.64 kg/hm2和6788.25 kg/hm2,农户间高产水平与低产水平间的产量差值分别为2270.36 kg/hm2、1611.75 kg/hm2。不同种麦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面积为6.67~20 hm2时大多数农户能获得较高收益,仅极少数农户出现亏损,面积超过33.33 hm2的农户亏损占比较高,有收益农户单位面积种麦效益偏低。综上所述,苏中地区农户种植小麦规模20 hm2左右,采用播期10月26日—11月15日、播种量200~240 kg/hm2、施氮量为250~300 kg/hm2的生产措施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建议在苏中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对‘宁冬11号’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粒重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灌浆持续期有明显影响,尤其N4处理(360 kg/hm2)灌浆持续期明显增加,但同时造成小麦晚熟;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显著,以N3 (27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对灌浆速率和粒重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灌浆速率、粒重和产量影响较大:低密度处理(450×104粒/hm2),粒重最大,灌浆速率也较高,但产量较低;中密度处理(600×104粒/hm2)灌浆速度快,产量最高。综合来看,在宁夏引黄灌区,当播种密度为600×104粒/hm2、施氮量270 kg/hm2时对冬小麦灌浆最为有利,并且产量最高,可达到12178.36 kg/hm2。  相似文献   

13.
以‘云荞1号’苦荞为材料,在烤烟收获后种植,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苦荞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其在玉溪种植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苦荞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育期随之延长,株高随之增高;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但施氮量为225 kg/hm2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最多,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较好,获得较高产量(2900 kg/hm2),较CK增产720 kg/hm2,增产率33.03%。苦荞养分吸收量方面,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全株吸收氮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低的趋势,吸收磷和钾量变化趋势与氮一致,并以施氮量为225 kg/hm2的植株养分吸收量最高,其次是施氮量为150 kg/hm2。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最佳施氮量为150~225 kg/hm2,不但产量高,而且植株养分吸收量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播种量对‘鑫麦296’干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设计75、150、225、300、375 kg/hm25个播量条件,对5个播量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果表明,150 kg/hm2播量条件下,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最高,且与其他播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量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其中收获期的穗部干物质量和花后各时期整株的干物质量也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鑫麦296’的产量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产量变化趋势为150 kg/hm2>75 kg/hm2>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本研究可以为不同品种小麦的播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给冬小麦提供“更合理、更节约、更高效”的水肥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施氮量以及基追比例分别对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W1(底墒水)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W2(底墒水+拔节水)、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抽穗后20天与施氮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且以N3R2为最大值。在不同灌水次数条件下,产量、穗数、穗粒数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追肥5:5处理组合下实现了水肥的高效配合,产量、穗数、穗粒数分别为8609.60 kg/hm2、688.2×104株/hm2、37.9粒,其中产量比对照W1N0 (3517.5 kg/hm2) 增产144.8%。由此可知,在小麦生长后期降雨量偏少的黄淮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的节约空间相对较小,氮肥的节约空间则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拔节期氮肥运筹对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滴灌技术条件下,以‘新冬4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拔节期氮肥运筹处理[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对3种不同滴灌量[W1(1500 m3/hm2)、W2(3000 m3/hm2)、W3(3450 m3/hm2)]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滴灌量下各氮肥处理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叶片SPAD值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均在灌浆期;LAI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在孕穗期达最大。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滴灌量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增加,而胞间CO2浓度(Ci)则降低。滴灌量较低时(W1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能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系数;水分充足时(W2、W3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反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各项产量指标及氮肥利用效率得出,在滴灌量3000 m3/hm2条件下,拔节期施氮量180 kg/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氮肥利用率最大,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密度超过240×104/hm2会导致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下降。在240×104/hm2密度条件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会导致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适当的增密减氮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优质稳产,而过量增密减氮则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稳定。为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适宜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品种辽杂37和晋杂34为试验材料,分别对6个密度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群体透光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辽杂37和晋杂34均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可达10 551.0和10 324.5kg/hm 2。其中辽杂37在12.0万~15.0万株/hm 2、晋杂34在12.0万~13.5万株/hm 2密度时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协调效果较好,可保持较高产量水平。当密度达到15.0万株/hm 2时,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将导致群体光合速率和透光率大幅度下降,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为保障玉米继续增产增收,本文对1999—2018年间中国玉米品种遗传增益和产量提升潜力展开研究。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二十年间国审玉米品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20年间中国共通过审定了933个国审玉米品种,平均单产9984.9 kg/hm2,国审品种年遗传产量增益速率185.73 kg/hm2。二十年间,中国玉米平均实际单产为5432.96 kg/hm2,实现了国审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54.41%。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与实际单产之间回归方程为y=0.3728x+1710.5,当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每增加1 kg/hm2,全国玉米实际单产增加约0.3728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