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和矮秆基因 Rht10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其独特之处在于不育株接受任一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后代总是分离出一半矮秆不育一半高秆可育。这在遗传育种中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利用好这个宝贵材料,我们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四年内连续回  相似文献   

2.
太谷核不育小麦标记蓝粒性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开始用转育稳定的太谷核不育小麦7739—3、贵毕农等15个品种(系)与硬粒小麦V6、V9等杂交,同时又用硬粒小麦V6、V9等13个品种作母本与5912—粒色深蓝杂交,对它们的后代进行复合杂交,并用硬粒小麦作轮回亲本,不断与蓝粒核不育株杂交。1989年在{[(核不育7739—3×硬粒小麦混粉)×(硬6×5912—粒色深蓝)]×硬6}×硬粒小麦混粉的后代中获得15粒蓝粒全不育株,58株白粒可育株。  相似文献   

3.
雄性不百类型的性质如何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国内所利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多属 T 型,为细胞质雄性不育.从地方品种平度紫秸白不育株所选育的潍型不育系,属核不育.为探索这两类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具体状况,以进一步了解其相应的遗传机理,1978年以来我们曾先后对两种不育系小孢子发生和成熟花粉的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4.
用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与硬粒小麦品种吉拉多杂交并连续回交,在回交的F1群体中,我们发现不育株的株高明显高于不可育则可育株的株高近似于回交父本。对1996年的考种资料经统计分析及交换值的测定,初步确定此材料是太核不育基因Tal与高秆基因连锁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用8个品种(系)作轮回亲本,分别与太谷核不育(Ta_1)杂交,并各自与后代中的不育株连续回交至8代,然后分别用其中的可育株与宁82109进行正反交,得到8对同核异质的材料。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播于田间,并对19个性状进行研究。方差分析和细胞质分化指数分析细胞质效应的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细胞质在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小麦显性核不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出的7603A核不育类型,主要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间存在抑制互作效应。可产生多种特有的育性分离比例。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着恢复系和“一次保持系”。人工制造持系无效。不育株有纯合和杂合两种基因型。纯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可获得100%的不育株;杂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产生1:1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水稻种子正季田间纯度鉴定及杂株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生产的34个(148个样品)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在武汉地区正季进行田间种植鉴定。结果表明,样品合格率仅为87.84%,影响组合纯度的主要因素是变异株和不育株,其次是异品种,其中变异株率为1.60%,不育株率为1.11%,异品种率0.09%。纯度高的样品变异株和不育株很少,更没有异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西藏半野生小麦为母本,普通小麦06186为父本杂交,再从 F_1中选不育度高的单株为母本,用06186连续回交四次,育成了西藏半野生小走不育系。用 T 型恢复系和普通小麦对其测交,结果表明原恢3号、L-344/5-4等 T 型恢复系对西藏半野生小麦不育系表现较高而稳定的恢复力;普通小麦成矮一号、昌交7222-5-5-9和多年生小麦对西藏半野生小麦表现不同程度的恢复。我们认为西藏丰野生小麦不育系可能成为一种有利用价值的新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不育株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制约.为了解其形成原因及遗传规律,我们从7个水稻品种(系)中选择21株高不育株,结实率均在10~30%以内,观察其后代的遗传变异规律,并尝试把有益的变异应用到育种技术上.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矮败小麦为母本经姊妹交,测交、回交以及轮回群体中开放授粉获得有关分离世代群体。通过计算其群体株高平均数、方差和遗传力,以及亲子间株高相关系数,对矮败小麦株高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株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但不育株、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显著,不育株一般40cm左右,且株高遗传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遗传背景对可育株株高影响显著,而对不育株影响甚微。对可育株株高选择,早代进行效果较好。矮败小麦不育株与不同株高的父本杂交,后代可育株株高呈现偏父正态分布,且半矮秆植株的分离频率相对较高。回交世代中,回交父本对后代可育株影响较大,而对不育株影响较小。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可育株株高越来越接近父本。经4~5代回交后,两者之间几乎无甚差别。由于矮败不育株有利于接受群体中较矮植株的花粉,在轮回选择中,应用矮败小麦能够有效地控制群体株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以种子颜色为标记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沿用1989年选育的硬粒小麦蓝粒标记显性不育基因单体附加臂间易位系“89-2343”(2n=29,AABB 4D^ /4E)作母本,以普通小麦4E二体附加系“小偃蓝粒”(2n=44,AABBDD 4E Ⅱ)和“7739-3”蓝粒可育株(2n=42)为父本不断回交。接着又用普通小麦白粒可育株与回交后代的蓝粒不育株杂交,测定蓝粒和白粒的育性。在10268个穗行的田间鉴定中,1997年育成普通小麦矮败蓝标型不育系“97-866”。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97-866”的遗传基础是Tal`Rht10和蓝粒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单体附加系。蓝粒不育株传递率为19.1%,白粒可育株占80.9%。据此,对蓝标型不育系的利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等性状变异。已育成3个小麦品种的实践证明,辐射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育种效率高,周期短。本文提出了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育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它结合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于一体,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以矮败小麦为基础,轮回选择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改良目标的小麦育种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矮败小麦后代表现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矮秆性和不育性连锁遗传。从小麦拔节到抽穗期间,均可根据植株高度间接判别不育性,提高选择效率。矮败小麦株高表现连续分布,不育株内和可育株内均有一定差异,且不育株的高限和可育株的低限表现交叉,存在中间类型。在以株高为标记性状判别育性时,应选择明显高株和明显矮株。尤其在拔节期。更需选择极端类型才能准确,而对中间类型植株。仍需通过检查花药确定其育性。  相似文献   

15.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6.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高温条件下表现部分可育的特性,在南昌夏季以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杂合不育株作父本,与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HR—195、85—02、中鉴100、9311、原早7号、超丰早、R402)杂交,各杂交组合及后代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出现的不育株育性没有中间类型,败育彻底;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不会对转育后代Ms—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转育的不育株系育性能稳定遗传。转育成功的5个不同细胞质源的显性核不育株系在株高、分蘖力、上三叶长度和角度等农艺性状都与原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加快棉花单隐性核不育两用系选育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对棉花花药、花粉母细胞采用化学试剂染色和镜检,观察形态特征,依据育种目标及显微形态特征,确定"对株交"组合。[结果]选择可育株花粉母细胞中染败细胞比例较高的单株,作为花粉供体,可快速提高后代群体中不育株率。选择花药无粉及花粉母细胞以圆败或典败为主的不育株,作为"对株交"花粉的受体,可提高后代不育系的不育度。[结论]该项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提高不育系选择的准确性及不育系改造与稳定多样性的选育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矮秆、中秆、高秆共20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及各节间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秆小麦主要是通过缩短不同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特别是基部节间;株高相近的品种(系)同一节间占株高的比例基本相同,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系)其节间比例的变化相对较大;两个小偃麦矮秆种质31504-1和31505-1株高构成指数IL明显大于其它小麦,说明其抗倒伏性更稳定,这对小麦株高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大拇指矮(Tom Thumb)为矮源,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显性矮秆系及其不育系。不育系矮化对育性的恢复没有不良影响,也不影响繁殖和制种。用显性矮秆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_1株高接近中亲值。讨论了显性矮秆同型系的株型松散、叶片宽而深绿和抗病性差等问题,这些性状须进一步改良。大拇指矮成熟后期籽粒内α-淀粉酶活性低的特性,可能用于改进T型不育系的种子质量和杂种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20.
明糯S-1     
《三明农业科技》2005,(2):F0003
光身糯稻两系不育系明糯S-1,不育株率为100%;无花粉型,花粉不育度为100%;在光周期为14.5h时,其不育起点温度小于23℃;随着光周期的缩短,其不育起点温度逐渐升高。明糯S-1米质较优,经检测符合四等食用籼糯品种品质标准,其中6项一级,二项二级。鉴定结果认为,光身糯稻两系不育系选育达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