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调查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2007~2008年人均养蜂数量分别为47.21群和50.53群。蜂农平均年龄35岁,50岁以下分别占95.41%和94.39%。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分别占6.88%和10.28%,初中分别占83.03%和76.64%,高中分别占10.09%和13.80%;分别有75.00%和76.25%的蜂场订阅蜂业科技刊物;蜂场组织化程度分别达75.00%和76.25%。多数蜂农有丰富的养蜂实践经验,整体人文素质高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但与现代养蜂业的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亟待提高。调查中还发现,蜂协、蜂农专业合作社是提高蜂农文化科技素质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省缙云县2009~2010年80家转地蜂场的组织结构与人文素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家庭结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人均养蜂数量为50群,蜂场规模与往年相比有所扩大;蜂农平均年龄为36~37岁,50岁以下分别占93.69%和89.79%;蜂农养蜂工龄平均为12年,与往年基本类似;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分别占13.06%和9.79%;初中分别占76.58%和81.28%;高中分别占10.36%和8.51%;蜂场订阅蜂业科技刊物分别占82.50%和78.75%;蜂场组织化程度分别为82.50%和78.75%,比往年有所提高。但是,蜂农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蜜蜂杂志》2021,41(11)
缙云县、仙居县80家转地蜂场2013-2019年的调查结果:在组织结构全部是以家庭结构为主、饲养西方蜜蜂的专业化养蜂场中:2人蜂场占比26.25%~57.50%,3人蜂场占比35.00%~58.75%,4人蜂场占比7.50%~12.50%,5人蜂场占比0~2.50%;蜂农户籍为缙云县的占比77.31%~85.00%,外地的占比15.00%~22.69%。蜂农人均饲养蜂群由52.73群发展到64.85群。增加1.73群/年。蜂农平均年龄分别为39.91岁、40.46岁、41.41岁、42.43岁、43.57岁、44.65岁、45.75岁;蜂农平均工龄为13.87~19.19年。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占比由5.88%减少到4.00%,初中占比由83.61%减少到78.50%,高中占比由9.66%提高到15.50%,大专占比由0.84%增加到2.00%。上述数据表明,转地蜂场是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转地蜂场追踪蜜粉源生态养蜂,积极脱贫致富,并无偿大范围为各地农作物授粉,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但是转地蜂场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养蜂风险系数大、场长老龄化趋势加重。这些难题的解决亟待国家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增加养蜂投入,以期促进养蜂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转地蜂场的发展情况,2011~2012年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进行蜂场组织结构、人文素质及组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家庭结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平均每人饲养52群意蜂.蜂农平均年龄38.5岁,以青壮年为主,适应转地蜂场高强度劳动要求.蜂农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为多数,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约为1∶12∶1.蜂农组织化程度达76.25%~82.5%.上述结果表明,转地蜂场是一种能使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调查中还发现,蜂协、蜂农专业合作社是组织蜂农、普及科学技术、提高蜂农素质、确保蜂产品安全、增加蜂农收入的好组织,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地蜂场结构,素质,规模效益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元强 《中国蜂业》1998,49(3):14-15
调查6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家庭式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1~3人为主,人均养蜂28群。养蜂员平均年龄3467岁,养蜂工龄平均9年,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占7064%,与农村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比,养蜂员整体素质较高,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调查统计表明:家庭模式转地蜂场以3人饲养83群蜜蜂为适度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佳,具有推广价值,对提高养蜂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地蜂场以多大的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好,这是广大蜂农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浙江省缙云县的数十家转地蜂场2004~2006年连续3年的养蜂规模效益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目前转地蜂场以4人蜂场、饲养170群蜜蜂的蜂场养蜂规模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
胡元强  胡福良 《蜜蜂杂志》2007,27(10):37-40
据调查,2005年转地蜂场每群蜂纯收入24元,人均盈利990元,蜂场均盈利2 537元,经济效益差,半数蜂场亏本,养蜂业萎缩.2006年,转地蜂场每群蜂纯收入316元,人均盈利13 325元,蜂场均盈利35 312元,蜂场普遍盈余,养蜂业重现生机.养蜂业经济效益不稳,市场风险大,是弱势产业,需要企业扶持,政府呵护.当前,政府应依法行政,尽快将蜜蜂运输列入绿色通道,减轻蜂农负担;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政府应倡导扩种蜜源作物,为养蜂业发展奠定基础.蜂农应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增强自身素质,不断增加养蜂经济效益.当前,蜂农应依法组织起来,成立协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产业化经营,蜂场才有稳定效益.  相似文献   

8.
于先觉 《蜜蜂杂志》2011,31(11):31-32
爬蜂病是民间对病蜂以爬行于巢房门口等处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蜂病的总称。其病因、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是该病流行面积大,蜂群损失严重,已成为威胁我国养蜂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2011年2~3月我县蜂场有60%以上患有爬蜂病,有的蜂场损失蜂群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9.
张德志 《蜜蜂杂志》2001,(12):10-11
对于一个立志从事养蜂业的人来说 ,学到了养蜂技术 ,只能说事业最多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养蜂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既是场长 ,又是会计出纳兼推销员。如何统筹运作 ,处处精打细算 ,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本人从拾得 1脾蜂开始步入养蜂行道 ,短期内发展到 2车蜂 ,经历了办蜂场由小到大的各个环节 ,有一定的切身体会 ,写出来与蜂友共勉。1 蜂种来源1 1 买蜂不如喂糖繁蜂收捕野生蜂 ,起步办场 ,是一种做法。但如果办西蜂场 ,较难有蜂群可收。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先购买少量蜂种 ,然后繁蜂发展 ,逐步扩大。让蜂群和知识同步增长。买糖繁蜂 ,较…  相似文献   

10.
冯会仁 《中国蜂业》2001,52(4):32-32
我养了一百多群蜂 ,这几年确实挣了钱 ,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已尝遍 ,4 0岁头发就全白。村里一些人看见养蜂能挣钱 ,便盲目仿效也养起来 ,结果蜂场垮掉 ,经济损失惨重。我想谈一谈自己看法 ,希望对这些蜂友有所帮助和启迪。一、外行养蜂不知深浅某蜂友在购买蜂群时 ,不向内行请教 ,不知怎样识别蜂群是否健康和无螨 ,在春秋季节群势的差别与大小 ,只要有蜂有王 ,价格便宜就行 ,连最起码的养蜂知识都不懂 ,其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养蜂起步是关键 ,当年养当年有收益 ,家里人高兴 ,便会支持你 ,否则便会反对、拖后腿。因为养蜂不同于其它养殖业 ,…  相似文献   

11.
韩鸿涛  王博亚  贺梓固 《蜜蜂杂志》2014,(1):I0002-I0002
<正>唐廷秩先生是湖南省长沙市人。是该省养蜂最早且最有成绩的第一位人士。他的蜂场命名为"长沙一大蜂场"。1928年6月,唐先生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蜂经验撰写成一册《唐氏养蜂学讲义》,由他的蜂场出版,每册售价1.00元。该讲义是湖南省第一部养蜂文献。5年之后,黄本鸿先生撰写的《湖南养蜂新报》才出版发行。1928年以后的6~7年间,湖南养蜂业十分兴盛,规模较大的蜂场就有十多家。这时,湖南益阳县的周伯猷先生也经常撰写文章发表在蜂刊上,在当时  相似文献   

12.
养蜂规模是影响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风险系数大等条件下.怎样的养蜂规模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适度养蜂规模)是业内普遍关注的热点.2011-2012年,跟踪调查了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规模经济效益,结果发现,2011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4人蜂场平均饲养186群西方蜜蜂;2012年的适度养蜂规模为3人蜂场平均饲养158群西方蜜蜂.这表明转地蜂场适度养蜂经营规模处于动态变化中.调查结果对指导转地蜂场调整适度养蜂规模,增加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养蜂生产成本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养蜂生产总成本598.45元/群,比2007年增长14.22%。2007~2008年转地蜂场年平均生产总成本561.19元/群,与2005~2006年相比,增长6.36%。2007年和2008年,养蜂生产总成本分别占总收入的72.62%和78.72%。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尤其是运费开支。蜜蜂授粉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养蜂业亟需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顾洪元 《中国蜂业》2009,60(6):49-49
日前,董浜镇养蜂协会召开的学术交流暨协会成立五周年年会上传出喜讯:董浜镇常年活跃着一支30多人的老年养蜂专业队伍,带动各蜂场稳步发展,蜂群从去年的600群发展到今年的800多群,蜂场从13个增加到17个,从业人员由20人发展到30多人。年龄最大的蜂农钱志刚今年已82岁,最小的也60多岁,养蜂已超过40年。  相似文献   

15.
庞敏 《蜜蜂杂志》2021,41(3):33-33
2020年12月26日上午,池增军会长带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前往南川区头渡镇柏枝村4组考察区养蜂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洪的蜂场。他的蜂场被作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重庆试验站》示范蜂场,按照体系相关要求,蜂场正在火热建设中。一行人员实地考察了蜂场的建设并认真听取唐秘书长对建设进度情况的介绍。听完汇报后,一行人员鼓励他抓紧施工,注意安全生产,希望项目尽快投人使用,让南川区养蜂产业翻开新的篇章,有个新气象。  相似文献   

16.
连安水 《中国蜂业》2002,53(6):41-41
山西省襄垣县地处上党盆地 ,境内 11个乡镇 ,生长有分布不均的荆条。尤其是下良镇一带面积大、长势好。每年 6月底至 7月初荆条花吸引众多蜂农来此采蜜 ,2 0 0 1年共有 5省 3市 2 9户 180 9群蜂聚集在下良镇西故县村不到 1公里处的公路两边 ,等待荆条花流蜜。谁能料定荆花不如人意 ,滴蜜不流。2 9户蜂场 ,总共 72名养蜂员工 ,除去徒工家属 41人 ,另有 3人外出办事 ,其余 2 6名养蜂师傅于 7月 12日下午先后来到我的蜂场。养蜂人在一起谈养蜂事 ,但有一个共同点谁开口都是叹气 ,今年亏本。河南安阳张太平养蜂 2 0年 ,来山西采荆条这是第 4个年…  相似文献   

17.
黄坚 《中国蜂业》2006,57(12):21
蜜蜂爬蜂病在养蜂生产中普遍存在,它传播快,危害重,严重威胁着养蜂生产。我省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蜜蜂爬蜂病,1990年至1995年进入高发期。我市是爬蜂病的重灾区之一,当时全市80%的蜂场发生不同程度的爬蜂,损失严重。1991年我地5个蜂场,300多群蜂患上了严重的爬蜂病,死蜂满箱底,堵住了巢门。到来年春季蜜蜂所剩无几,一般死蜂在60%~70%。近年来,爬蜂病的势头有所减弱,但对养蜂仍存在威胁。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清水河县杨家窑乡养蜂专业户甄虎元,是个远近闻名的双万元户,他今年31岁,1975年6月跟朱小平师傅学习养蜂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掌握了防治蜂螨、培育适龄越冬蜂、造脾和养王等养蜂技术。1980年他花1,500元买了杨家窑大队蜂场的50群蜂和蜂具,办起了家庭养蜂场,走上了专业养蜂之路。由于他认真总结经验,蜂场越办越好,收入年年增加,1982年以  相似文献   

19.
养蜂趣事谈     
下启昌 《中国蜂业》2007,58(7):44-44
一、买蜂,人不卖;借蜂,说不行我是在1972年夏季第一次养蜂,我的意蜂群大都被蜂螨和幼虫腐臭病给折腾得够呛。当时,村里全场覆没的蜂场不少,很多养意蜂的人都对养蜂心灰意冷。一天晚上,我与父亲商量怎么才能挽救  相似文献   

20.
张崇如先生是河北省迁安县人,是华北地区最早倡导养蜂的人士。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蜂刊上他刊登过很多文章,文章所讲的养蜂技术都很高明,养蜂同行们都喜欢仿效他的做法。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北京一带城市养蜂,蜂群多而可采的蜜源花很少,很难维持蜂群的生活。张先生便率先将自己蜂场的50群蜂,迁往迁安县的乡村放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