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发现弯孢属一新种和一新变种:四川弯孢Curvularia sichuanensisMeng Zhang&T.Y.Zhang和疣弯孢南瓜变种Curvulariaverruciformisvar.cucurbita Meng Zhang&T.Y.Zhang。新种和新变种均有拉丁文特征描述,并附绘图。研究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对弯孢属(Curvularia)的分类作了简要的阐述。报道了我国已发现禾本科植物上的弯孢属真菌24种,总结了弯孢属种级分类标准和禾本科植物上的弯孢属真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南方锈病(Puccinia polysora Underw)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直接影响河南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综述了河南夏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病诱因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报道生于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eamum L.上的弯孢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水稻弯孢Qurvularia oryzae Bugmnicourt和黄茅生弯孢Curvularia heteropogonicola(sjvan.)Alcom。研究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与症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玉米弯孢苗叶斑病是近几年我国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病叶标样的病原苗分离与鉴定及病原苗致病力测定,初步明确了新月弯孢苗Curvularia junata(Wak-ker)Boed是黑龙江省玉米弯孢苗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田间症状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异,根据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将病斑分为抗病型(R)、感病型(S)和中间型(M)。  相似文献   

7.
用生长速率测定法,测试了长白山20种有毒植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 Boed.)的离体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供试20种有毒植物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在稀释1000倍的情况下,艾蒿正丁醇提取物对供试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81.01%),藜芦生物碱提取物与延胡索氯仿提取物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系统地研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病害的发病规律,对黑龙江省该病主要致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5~35℃,弯孢菌产孢适宜温度是25~30℃,其中30℃时菌落直径最大、孢子萌发率最高,产孢量为高峰(为产孢高峰)。在25℃条件下,相对湿度96%以上孢子开始萌发,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萌发率也明显增加,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菌丝生长最适宜、产孢量最大;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是5~8,最适pH为7。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光线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调查初报徐德坤,王琪,殷秀东,刘向元,杜国锋(临沂市植保站27600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oulariaLunata(Walk.)Boed.俗称拟眼斑病。据报道,该病在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六成以上...  相似文献   

10.
经采用田间调查、室内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种子带菌检测相结合方法,对河西地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系统检测。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区弯孢霉叶斑病主要是由优势种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品种均表现为感病,症状特点较为典型,发病率低。且种子表面和内部均可带菌,但带菌率较低。并提出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种子引进及包衣质量管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建议,为保证河西地区玉米种子的质量,生产上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合适的药剂控制温郁金弯孢霉叶枯病。[方法]选用5种农药,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对温郁金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室内筛选。[结果]80%代森锰锌WP对温郁金弯孢霉叶枯病防治效果最好;50%咪鲜胺锰盐WP次之;50%多菌灵WP、75%百菌清WP和70%甲基硫菌灵WP无抑菌效果。[结论]80%代森锰锌WP和50%咪鲜胺锰盐WP对弯孢霉叶枯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2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田间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种3262、沈9728和丹3034对弯力叶斑病具有较稳定的抗性,适合在葫芦岛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方法]对玉米叶片离体病斑大小进行比较和经活体诱导后检测抗病性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经发酵液蛋白处理后的离体叶片接种后病斑较小,且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较好的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15.
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用筛选出的15个随机引物对弯孢属斑点组(Maculans group)内一些相似种,疑难种间及部分种内23个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种和疑难种从树状聚类图上可以明确区分,与形态上的鉴定结果一致.说明了从形态上对这几个种鉴定的准确性;RAPD分析可以作为区分弯孢属相近种及明确疑难种分类地位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画眉草弯孢和间型弯孢种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个别菌株如CU767和其他种聚在一起,其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寄生适合度与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14个玉米产区的28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占57.1%,棒状弯孢(C.clavata)占17.9%,画眉草弯孢(C.eragrostidis)占14.3%,中隔弯孢(C.inter-media)占10.7%。将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接种在9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上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发现新月弯孢和中隔弯孢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棒状弯孢,画眉草弯孢的致病性最弱。用23条随机引物对28个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了18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42个,多态性几率P=76.8%。利用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4种弯孢在种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致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新月弯孢种内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部分新月弯孢菌株与其它3种弯孢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及其靶标若干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的孢子、菌丝体,以及孢子与低剂量化学除草剂复配后侵染马唐,对侵染后的马唐进行了酯酶同工酶与过氧化物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保藏6年的孢子,酯酶同工酶活性极低。贮藏1年、2年和3年的孢子,酯酶同工酶非常稳定,均有4条主带。贮藏1年的孢子酯酶同工酶具有较强活性;孢子及其萌发的菌丝体酯酶酶带略有差异;配制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浓度为1×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正常用量1/5的化学除草剂(分别为4%玉农乐悬浮剂,33%施田补乳油),另将两者在施用前复配,喷施盆栽三至四叶期马唐幼苗。处理后第3天,测定马唐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后的马唐酯酶同工酶酶谱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其酶带的条数、迁移率和活性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