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替代施肥对热区辣椒植株形态、产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明确不同施肥模式的施用效果,2017—2019年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第7队基地布置了田间试验。试验保持相同的田间施肥量,设置5个替代施肥处理:(1)100%肥效的复合肥(CK);(2)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秸秆(T1);(3)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蚯蚓粪(T2);(4)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生物炭(T3);(5)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羊粪(T4)。研究中,与CK相比,在植株形态上,T2处理能显著促进植物的茎高生长,T2和T3处理能有效增加辣椒植株分叉;在植株干物质累积上,植株的地上部分差异不显著,地下部分仅T2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辣椒植株养分累积上,各处理下的植株N、P含量无显著差异,T1处理植株的K含量差异显著,T2处理植株的P含量显著高于T3、T4处理;在产量上,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田间施用等量肥效下,与施用100%复合肥相比,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蚯蚓粪(T2)和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生物炭(T3)具有促进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潜力。但施用50%肥效的复合肥+50%肥效的蚯蚓粪还能够保持辣椒植株的P含量。因此,土壤缺磷地区采用蚯蚓粪和化肥配施模式更有利于保证辣椒产量,并减少化肥投入量。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大豆植株对N、P、K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吉育89为材料,在大豆不同生长时期测定大豆植株磷素含量和土壤N、P、K含量,研究其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取样的4个时期里,植株磷素含量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土壤磷素水平为30 mg·kg~(-1)时,植株磷素含量达到最大;5个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趋势都是先下降,在收获期由于土壤自身的磷素补偿作用而有所升高;在各生育时期的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值都出现在有效磷含量为30 mg·kg~(-1)处理,而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0和50 mg·kg~(-1)两个处理的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一直较高,说明低磷和高磷土壤对植株氮素吸收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变化情况与硝态氮相似,均是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呈单峰曲线变化。说明N、P、K肥的合理配比均能够提高肥料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有机肥在麦田的施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T2(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有机肥A 1 500kg·hm~(-2)深翻还田)、T3(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有机肥B 1 500kg·hm~(-2)深翻还田)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有机肥对冬小麦越冬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冬小麦植株养分积累量以及冬小麦产量和当季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矿质态氮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冬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磷的积累量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实际产量和当季相对净收益亦均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17.5%和22.0%。T3处理冬小麦越冬期土壤微生物量碳、越冬期和孕穗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各生育期土壤矿质态氮和越冬期土壤速效钾、各生育期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孕穗期和成熟期植株磷的积累量亦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实际产量提高10.3%,达显著水平,但其当季经济效益并未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施用两种有机肥对不同指标的影响,以T2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福建省稻米铅的污染状况,调查了福建省40个县(市、区)、118个水稻品种、395个稻米样品中铅的含量,同时也调查了相应的表层土壤样品中全铅和有效铅的含量,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铅含量在4.70~849.6 mg·kg~(-1)之间,绝大多数土壤的全铅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250 mg·kg~(-1),pH值不大于6.5):土壤有效铅(DTPA提取)含量介于1.81~210.0 mg·kg~(-1)之间,超过《福建省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分类标准》中的二级标准(DTPA有效铅不大于28 mg·kg~(-1))的占7.1%。(2)各品种水稻糙米铅的平均含量介于0.04 mg·kg~(-1)和0.23 mg·kg~(-1)之间,糙米铅的最高含量为0.57 mg·kg~(-1),23.3%的糙米中铅含量超过了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稻谷铅的限量值(0.2 mg·kg~(-1))。(3)各水稻品种铅的平均有效量基富集系数(土壤-糙米)介于0.003和0.159之间,差异较大。可分为高富集(有效量基富集系数大于0.05)、中富集(有效量基富集系数介于0.01~0.05)和低富集(有效量基富集系数小于0.01)3类。(4)调查区水稻糙米铅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土壤铅的污染程度,很可能反映部分调查区大气铅沉降对稻米铅的富集有一定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玉米秸秆、菌渣和生物炭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相应小麦植株的响应,于2013-2014年在河南师范大学网室进行盆栽试验,在250mg·k~(-1)和400mg·k~(-1) Cr污染土壤中添加一定剂量的上述3种有机物料,研究它们对不同时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土壤Cr生物有效性以及小麦籽粒Cr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6g·k~(-1))和生物炭(50g·kg~(-1))可使土壤pH降低,添加菌渣(140g·k~(-1))可显著提高250mg·k~(-1) Cr污染土壤pH值,但对400mg·k~(-1) Cr污染土壤pH值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小麦株高增加、叶绿素含量升高,使其光抑制减弱、光合活性增强,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r和小麦籽粒Cr含量,但总体上菌渣作用效果最佳,生物炭次之,玉米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6.
在滴灌条件下,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设4个施肥处理:CK(对照)、T1、T2、T3,探究氮、磷、钾肥分次施肥处理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夏玉米对氮素和磷素吸收速率最大的时期均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钾素为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至成熟期氮、磷吸收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43.05%~54.07%、41.76%~52.27%,钾几乎不再吸收(T3处理除外)。处理间比较,玉米V12期T3处理植株磷含量显著低于T2处理29.18%(2019年)和CK处理17.61%(2020年);吐丝期T1处理钾含量显著高于T3处理30.73%(2019年)和20.51%(2020年)。与CK和T2处理相比,T1和T3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成熟期深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各分次追肥处理百公斤玉米子粒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均值分别为2.31、0.90、2.09 kg。综合分析,在T1处理基础上推荐黄淮海夏玉米滴灌条件下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氮、磷、钾分次施肥比例为40%:20%:40%、35%:25%:40%、75%:25%:0,可更好满足玉米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叶面喷施硒酸钠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硒含量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影响,对114个不同小麦品种(系)进行叶面喷施硒酸钠,试验设4个梯度,分别为0 mg·kg~(-1)(CK)、100 mg·kg~(-1)(Se10)、200mg·kg~(-1)(Se20)、300mg·kg~(-1)(Se30),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籽粒硒、钙、镁、铜、铁、锰、锌、硫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酸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增幅因品种(系)而异;CK、Se10、Se20及Se30处理下,籽粒的总硒含量分别为1.54、5.70、10.01和13.10mg·kg~(-1)。籽粒中不同矿物质元素对叶面喷施硒酸钠的响应不同;籽粒中硒与其他元素的积累既有协同也有拮抗作用,因元素种类、小麦品种(系)和施硒量而异。总体而言,高浓度硒处理降低了籽粒中钙、镁、铜、铁、锰和硫的含量,但提高了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盐碱地单施及配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常规施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T3)与常规施肥+有机肥(T1)、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T2)和常规施肥(CK)处理之间对花生结果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T3处理的单株荚果数、主茎高、第一侧枝长、有效分枝数和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13.09个、8.2cm、4.21 cm、1.49条和116.7%;T1、T2处理与CK处理之间对花生结果性状和荚果产量的影响也达到显著差异,但两个处理之间对各性状无显著影响.总之,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配施能有效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9.
在高产条件下,以小花生品种花育20号(HY20)和大花生品种花育25号(HY25)为材料,研究花针期和结荚期两次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壳寡糖(T0:0mg·kg~(-1)、T1:50mg·kg~(-1)、T2:100mg·kg~(-1)、T3:200mg·kg~(-1))对叶片衰老、荚果产量和籽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壳寡糖处理均提高了高产田花生饱果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不同浓度壳寡糖在不同品种上效果有所不同,在HY20上表现为T_2T_1T_3T_0,在HY25上表现为T_2T_3T_1T_0。(2)不同浓度壳寡糖处理提高了两个品种单株饱果数和饱果率,显著提高了荚果产量。壳寡糖处理略微降低了两个品种的籽仁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脂肪含量,提高了HY20的O/L值但降低了HY25的O/L值。其中T2处理对HY20的O/L值提高幅度最大,同时降低了HY25的O/L值。研究表明,在生产中用100mg·kg~(-1)壳寡糖叶面喷施时,2个品种的籽仁产量、蛋白质和脂肪产量均最高,可达到花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0.
改良剂对盐化草甸土不同土层理化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苏打盐化草甸土大豆种植产量低的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和盐碱土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大田对比法,设置CK、T1、T2和T3 4个处理,每个处理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分别增施改良剂0,30,60和120 kg·hm~(-2),测定土壤相关理化性质和大豆产量,以期明确土壤改良剂对大豆田盐化草甸土的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T3处理10~40 cm土层容重降幅为3.17%~3.39%,T2和T3处理10~40 cm土层pH降幅分别为1.46%~1.83%和1.59%~2.19%,T2和T3处理0~30 cm土壤交换性钠含量降幅分别为3.08%~4.45%和3.61%~3.98%,T2和T3处理0~30 cm土层电导率、各级别水稳性团聚体百分数和MWD均显著增加,T1、T2和T3处理产量分别增加4.77%、21.94%和25.68%,效益分别增收176.7,953.8和892.5元·hm~(-2)。综合改良效果及效益,针对本次供试土壤盐渍化程度,改良剂最优用量为6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和籽粒硒含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西藏青稞主产区80个地点的青稞籽粒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不同青稞产区土壤全硒含量、有效硒含量和青稞籽粒硒含量及其成因。结果发现,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全硒含量范围在0.026~0.432 mg·kg-1,平均值为0.180 mg·kg-1;根据土壤全硒含量分类标准,缺硒土壤占49%,硒适量土壤占33%,富硒土壤占18%,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土壤有效硒含量范围在0.001~0.059 mg·kg-1,平均值为0.013 mg·kg-1。青稞籽粒硒含量范围在0~0.098 mg·kg-1,平均值为0.011 mg·kg-1;根据籽粒硒含量分类标准,其中90%属于硒缺乏。青稞主产区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之间及二者与青稞籽粒硒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可作为衡量青稞富硒潜力的有效指标。土壤有效硒每增加0.01 mg·kg-1,籽粒硒含量增加0.014 4 mg·kg-1。本结果有助于西藏富硒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富硒青稞等农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给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研究了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50.0mg.kg-1干土,pH>7.5)时的Pb2+对Cd2+污染下冬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幼苗3周龄时,土壤Cd2+污染对其POD同工酶的表达表现出抑制效应,其中10.0mg.kg-1干土的Cd2+抑制作用最强;除50.0和80.0mg.kg-1干土的Pb2+可分别减缓5.0和10.0mg.kg-1干土的Cd2+对POD表达的抑制作用外,其他浓度的Pb2+表现出与Cd2+协同抑制POD表达的现象。在冬小麦幼苗7周龄时,土壤Cd2+浓度超过10.0mg.kg-1干土后对POD同工酶表达表现为抑制效应,且表达量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表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除120.0和180.0mg.kg-1干土的Pb2+可减缓Cd2+对POD同工酶表达的抑制效应外,其他低浓度的Pb2+与Cd2+均表现出协同抑制POD表达的现象。说明土壤Pb2+浓度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Ⅱ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50mg.kg-1干土(pH>7.5)时,主要表现为加重Cd2+污染对冬小麦幼苗POD同工酶表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黑土是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明确东北春麦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提升土壤质量,在田间开展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研究,试验共设不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M)、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M1N1)、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M2N2 )和全化学氮肥处理(N)5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化肥处理对小麦收获期耕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24.30 g·kg-1;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2.70  g·kg-1;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C/N比例。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土壤ROC和MBC含量均以M2N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4.69 g·kg-1及317.40 mg·kg-1;土壤DOC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325.97 mg·kg-1,M2N2处理次之,为307.83 mg·kg-1;土壤POC含量以M1N1处理最高,为1.38 g·kg-1。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施肥的敏感性指数得出,各活性碳SI值均高于SOC,以M2N2处理下MBC的敏感性最高。经相关性分析,ROC、MBC、POC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C/N。MBC对施肥反应最为敏感,可作为指示该地区土壤有机物早期变化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萎锈灵在大麦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萎锈灵在大麦和土壤中残留的检测方法、萎锈灵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在大麦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对萎锈灵的最小检出量为0.002ng,萎锈灵在大麦植株、籽粒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0.002、0.001mg·kg~(-1),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8.9%~94.0%、92.4%~98.6%和90.6%~101.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7.9%、1.8%~4.7%和0.9%~4.8%。萎锈灵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7.1d,药后14d消解率大于93%。400g·L~(-1)萎锈·福美双悬浮剂120、180g a.i.·100kg~(-1)种子拌种,收获期大麦籽粒中萎锈灵残留量均低于0.002mg·kg~(-1),说明400g·L~(-1)萎锈·福美双悬浮剂在大麦上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铬(Cr)胁迫条件下土壤质地对小麦植株形态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壤土、粘土、砂土)下灌浆期小麦的根长、分生根数、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相对含量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Cr胁迫浓度的升高,小麦根长在粘土中呈逐渐变短的趋势,在壤土和砂土上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根长达到最大值的Cr浓度为100 mg·kg-1;小麦分生根数在3种质地土壤上均呈逐渐减少趋势;Cr胁迫使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干物质总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旗叶的Pn在壤土上也随Cr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粘土和砂土上则先升高后降低,且当Cr浓度分别为100和200 mg·kg-1时达到最大值;小麦旗叶Gs、Ci、Tr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壤土和粘土上达到最大值的Cr浓度均为100 mg·kg-1,在砂土上为200 mg·kg-1;旗叶WUE在粘土上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砂土上则呈现升高趋势,壤土上波动不大。整体来说,Cr胁迫对小麦灌浆期各项光合指标起到了低促高抑或抑制作用,尤其当Cr浓度≥200 mg·kg-1时,Cr对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胁迫效应,导致根长降低,分生根数减少,旗叶Gs、Ci、Tr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各器官干物质量减少。此外,在3种质地土壤上,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指标在Cr胁迫下不同程度下降,砂土的下降趋势比壤土和粘土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赤霉病对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水平和品质指标的影响,通过喷雾及单小花滴注接种,田间弥雾保湿,对10个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其DON毒素水平和品质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喷雾接种条件下,对赤霉病表现中抗、中感的品种分别有1个、5个,其千粒重分别下降了2.84%和1.49%~8.20%;病情指数与籽粒、颖壳中的DON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抗品种西农511的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分别为14.63、24.33和56.15 mg·kg-1,5个中感品种的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67、45.35、62.81 mg·kg-1。单小花滴注接种条件下,筛选出中抗品种3个,中感品种2个,千粒重分别下降了1.38%~12.25%和2.66%~9.51%;平均严重度与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中抗品种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平均分别为15.50、32.44和14.59 mg·kg-1,2个中感品种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平均分别为19.98、33.80和16.41 mg·kg-1。除苏麦3号外,喷雾接种下麦穗组织中的DON含量高于单小花滴注接种。喷雾接种条件下,病情指数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干基)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干基)含量、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沉降值极呈显著负相关。单小花滴注接种条件下,平均严重度、千粒重与品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但赤霉病导致容重、蛋白质(干基)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延展性和拉伸面积7项指标不同程度的下降。GGE双标图分析表明,7项指标中除容重外,其余指标关系密切。西农3517、西农899和西农511的综合品质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7.
陕西麦田土壤肥力与施肥现状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陕西省麦田土壤肥力和施肥状况,对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0个县186 415个土壤数据和1 580个"3414"肥料试验数据以及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麦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g·kg-1、69.0 mg·kg-1、18.5 mg·kg-1和148.4mg·kg-1,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提高了33.6%、40.8%、176.1%和6.8%。在2000年后,陕西省小麦氮肥(纯氮)、磷肥(P2O5)和钾肥(K2O)的投入量分别为183.0、109.5和21.0kg·hm-2,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69.4%、160.7%和1 300%。全省麦田土壤氮、磷素盈余12.0和51.0kg·hm-2,钾素亏缺115.5kg·hm-2。虽然陕西土壤含钾丰富,但为了延缓土壤钾素亏缺和进一步提高磷含量(麦田的磷含量保持在25~35mg·kg-1较合适),建议今后小麦生产中适当减少氮肥投入,增加磷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亚硒酸钠对黑粒小麦籽粒硒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黑粒小麦品种山农紫麦1号为材料,在大田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亚硒酸钠设4个浓度:0(CK)、15(C_1)、30(C_2)和45(C_3)g·hm~(-2),分别于小麦拔节和开花期各喷施一次,分析了不同浓度亚硒酸钠黑粒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籽粒硒含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开花后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AI),C_1、C_2处理均显著高于CK,C_3处理在开花后14~21d显著高于CK;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及籽粒、茎秆+叶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重,C_1、C_2处理均显著高于CK,但叶片干物质重及占比显著低于CK;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_2、C_3处理显著高于CK,C_1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三种喷亚硒酸钠处理(C_1、C_2和C_3)的成穗数均显著高于CK,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较CK分别增加7.89%、9.96%和9.19%。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黑粒小麦籽粒的硒含量,CK、C_1、C_2和C_3处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0.056、0.238、1.295和1.207mg·kg-1。籽粒粗蛋白含量,C_1、C_2处理较CK分别提高9.49%和4.29%,差异显著;C_1、C_2、C_3处理面筋指数分别较CK提高4.67%、13.06%和3.77%;C_1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CK,C_2、C_3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各喷施亚硒酸钠处理间的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吸水量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条件下,黑粒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施30mg·kg-1亚硒酸钠,可以明显提高籽粒产量、硒含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9.
Potatoes (Solanum tuberosum L.) were grown during 3 seasons on an Ellzey fine sandy soil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a and K rate, Ca placement, and cultivar on tuber yield and Ca and K concentration. Mehlich I soil extractable Ca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436 to 860 mg·kgt-1. Application of Ca at 0, 450 and 900 kg·hat-1 from gypsum increased soil Ca in each season, petiole Ca in 2 of 3 seasons, and tuber medulla and periderm Ca concentrations in one of three seasons. Tuber yields were increased from 29.8 to 31.6 t·hat-1 with an increase from 0 to 450 kg Ca·hat-1 in one of three seasons. Tuber specific gravity was not affected by Ca rate. With an increase in application of K from 225 to 450 kg·hat-1, Ca concentrations were decreased in the petiole and medulla in 2 of 3 seasons and in the periderm in 1 of 3 seasons. Petiole, medulla, and periderm K concentrations were increased in 2 of 3 seasons with an increase in K rate. Yields were not affected by K rate, but specific gravities of tubers were lower in 2 of 3 seasons with an increase in K rate. Broadcast placement of Ca resulted in higher petiole, medulla, and periderm Ca and higher tuber yields in 1 of 2 seasons than with band placement (the placement effect on yield occurred in the season that placement had no effect on tissue Ca). Periderm tissue of Superior was higher in Ca than that of La Chipper, and petiole tissues of Atlantic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uperior, but medulla tissue in 1 of 2 seasons was higher in Ca with Superior than Atlantic. Tuber yields and specific gravities were higher with La Chipper and Atlantic than with Superior.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Cd积累低且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以6个北方小麦品种和6个南方小麦品种为试材,在安徽铜陵选取Cd重度污染与未污染农田进行小麦品种与生物有机肥联合修复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d未污染农田中各小麦品种除了泰山24外籽粒Cd含量均未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Cd重度污染农田中小麦籽粒Cd含量为1.21~2.41mg·kg-1,Cd均超标,南方小麦品种较北方品种籽粒中Cd含量更高且差异性更大;施用生物有机肥可降低Cd重度污染农田中各小麦品种的Cd含量,降低百分率为1.7%~57.8%,平均降低29.9%。施用生物有机肥的Cd重度污染农田中各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与小麦茎、叶的Cd含量极显著正相关。Cd重度污染农田较Cd未污染农田各小麦品种产量均显著降低,平均减产率46.2%;使用生物有机肥使Cd重度污染农田小麦平均增产15.7%。各小麦品种籽粒Cd含量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扬麦20、宁麦8号为籽粒Cd积累量较低、产量较高的品种;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有效降低小麦籽粒Cd含量、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