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掌握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SPF鸡后免疫器官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相对动态转录时相,为揭示ARV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鸡IL-18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ARV感染对SPF鸡免疫器官中IL-18mRNA动态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SPF鸡感染ARV后,免疫器官发育不良,其脾脏、胸腺、法氏囊重量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感染后21d的胸腺、法氏囊和35 d的脾脏、胸腺中IL-18表达下调外,其他时间点免疫器官中的IL-18均表达上调,且都在ARV感染后第1d达峰值,上调倍数分别为3.59(脾脏)、7.99(胸腺)和8.35(法氏囊)倍.[结论]ARV感染可导致IL-18转录时相发生变化,推断IL-18与ARV对免疫器官的损伤与免疫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2.
牛、羊、猪人工感染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口蹄疫病毒(FMDV)3ABC抗体间接ELISA方法(3ABC-I-ELISA),检测了接种病毒牛、羊、猪和同居牛、羊、猪FMDV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的变化.实验表明,4头牛在舌面接种感染FMDV 48 h后全数发病,第3天即出现可疑的3ABC抗体,第5天检测到阳性的3ABC抗体,至第8天3ABC抗体全部为阳性;10头同居牛(分别与接种感染猪和羊同居)在同居第7天时未检出3ABC抗体,在同居第15天时,3ABC抗体阳性率仅为30%;肌肉接种病毒羊3ABC抗体产生时间与接种病毒牛一致.同居羊在同居后第8天开始产生3ABC抗体,至第15天时所有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羊3ABC抗体全部为阳性.猪无论是肌肉注射感染还是同居感染,其3ABC抗体与临床症状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发病猪最早可于接种病毒后第7天检测到可疑的3ABC抗体,至第15天均为阳性.牛、羊和猪均存在隐性感染的情况,即未出现临床症状,但3ABC抗体为阳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纳米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禽呼肠孤病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种用于检测禽呼肠孤病毒(ARV)的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方法】将石墨烯(G)和甲壳胺(Chi)分散在乙酸溶液中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后,加入HAuCl4溶液于80℃还原成金纳米粒子(AuNPs),得到石墨烯-甲壳胺-金纳米粒子(G-Chi-AuNPs)纳米复合物。将石墨烯(G)和甲壳胺(Chi)分散在乙酸溶液中得到均匀的混合物后,先加入AgNO3溶液于80℃还原成银纳米粒子(AgNPs),再加入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ARV-MAb),得到石墨烯-甲壳胺-银纳米粒子-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G-Chi-AgNPs-ARV-MAb)纳米复合物。将G-Chi- AuNPs纳米复合物修饰金电极作为传感器平台,固定待检测样品,然后加入G-Chi-AgNPs-ARV-MAb纳米复合物,并对G-Chi-AgNPs-ARV-MAb纳米复合物的孵育时间进行优化,构建了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使用构建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禽流感(H5N1、H3N6和H9N2亚型)、新城疫病毒(NDV)、喉气管炎病毒(LT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进行检测,以确定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使用构建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106.5-100.5 TCID50/mL的病毒进行检测,以确定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敏感性试验。使用构建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其确定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实用性。【结果】所建立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G-Chi-AgNPs-ARV-MAb纳米复合物的最佳孵育时间为40 min。当检测的样品为阳性时,ARV与ARV-MAb特异结合,G-Chi-AgNPs-ARV-MAb纳米复合物被固定到电极的表面使其线性伏安曲线出现AgNPs的氧化峰;当检测样品为阴性时,其线性伏安曲线不出现AgNPs的氧化峰。特异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仅对ARV的检测为阳性(出现AgNPs的氧化峰),而对非目标禽流感(H5N1、H3N6和H9N2亚型)、NDV、LTV、IBV和 IBDV的检测为阴性(不出现AgNPs的氧化峰)。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ARV检测的敏感性达101.5 TCID50/mL。使用建立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2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方法相符。【结论】所建立的ARV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及快速的特点,为有效检测诊断禽呼肠孤病毒提供了一种新的快速检测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4.
应用半套式RT-PCR技术诊断番鸭呼肠孤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GenBank中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3条引物C1、HP11和HP12,组成半套式RT-PCR,扩增片段为300 bp.应用该半套式RT-PCR对MDR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培养物进行扩增.结果仅能从MDRV中扩增出300 bp特异片段,而不能从ARV、MPV、GPV、CEF和MDEF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特异片段;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 fg核酸,重复性好.对人工感染和临床疑似病例用病毒分离和半套式RT-PCR进行检测,2种方法符合率为100%.因此,该半套式RT-PCR可以用于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郑卫军 《农家顾问》2010,(12):41-41
鸡病毒性关节炎又称病毒性腱鞘炎,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肉用型或肉蛋间用型禽类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损伤,胫和跗关节上方腱索肿大。  相似文献   

6.
用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8分离株和 /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接种 1 0~ 1 2日龄 SPF鸡 ,细菌接种后 1~ 96h对试验鸡的气管、肺、气囊、胸腺、法氏囊、脾脏、肝脏和肾脏的石蜡切片进行间接酶标抗体染色 ,发现大肠杆菌接种组、混合接种组的气管、肺在接种后 1 h可检测到细菌抗原 ,混合接种组检测到的细菌更多 ,存在时间更长。结果表明 :气管、肺和气囊是鸡大肠杆菌定居的场所 ;MPAIV可延长细菌在气管、肺和气囊中定居的时间 ,使鸡大肠杆菌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7.
<正>鸡病毒性关节炎又称病毒性腱鞘炎,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肉用型或肉蛋兼用型禽类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损伤,胫和跗关节上方腱索肿大。1.临床症状:鸡感染后的表现为:食欲减退、跛行、贫血、消瘦,胫关节、  相似文献   

8.
<正>鸡淋巴白血病是由一群具有共同特性的病毒(RNA黏液病毒群)——鸡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鸡慢性肿瘤性疾病的总称,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1流行特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是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一个成员,并分为A、B、C、D、E 5个亚群。各亚群病毒都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这种抗原可以从鸡蛋的蛋清、机体各组织中以及体液中检测到。本病毒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兔、山羊、绵羊、黄牛、猪、鹅、鸭的红细胞(RBC)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小鸡,并用直接微量血球凝集(HA)试验测定鸡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选用能刺激产生较高抗体水平的鹅红细胞(GRBC)作为指示系统,在7、14天龄分别接种试验鸡,检测(1)传染性囊病(IBD)病毒及疫苗,(2)马立克氏病(MD)病毒;(3)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等接种1天龄小鸡后,对鸡体液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IBD—PBG_(98)毒株无免疫抑制作用;IBD—野毒株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效应;HVT疫苗和MD病毒对7天龄接种了GRBC的小鸡抗体产生有明显影响。同时对鸡的法氏囊进行组织学检查,取得相应的结果。然而,IBD中和抗体滴度并没有显出这种与法氏囊组织破坏呈正相关的关系。 试验证明本指示系统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检测新城疫病毒(N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构建了新城疫(ND)xx08株HN基因抗原表位集中区基因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r HN,加入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鉴定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8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以纯化的HN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N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优化试验条件后,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5μg/m L,血清最适稀释比例为1∶80,与HI试验结果符合率较高,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V)、鸡禽流感病毒(AIV)和鸡马立克氏病毒(MDV)等标准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新城疫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主要养鸡地区4种鸡免疫抑制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西省11个地市主要养鸡地区的24个鸡群的460份血清样品用ELISA方法进行了鸡传染性贫血(CIA)、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RE)、禽呼肠孤病毒感染(ARV)血清抗体的检测,并对其中的368份血清样品用ELISA方法进行了J-亚型禽白血病(ALV-J)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CIAV、REV、ALV-J、ARV(ELISA)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80.65%、21.30%、6.52%、96.30%。结果表明目前江西省各地饲养的鸡群中这4种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相当普遍,而且多为混合感染,感染一种及以上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99.13%,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56.96%,同时感染3种及以上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20.43%,同时感染4种免疫抑制病的个体为2.17%。  相似文献   

12.
The article reports the efficacy assessment for the Allokin-alpha (Allokin) preparation by modeling the experimental viral infection in vivo in poultry (day-old chickens). The experimental infection included the following steps: vaccination using the vaccine HVT strain,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llokin, and the preparation of feather follicle extracts. The specific antigen was detected in the feather follicle epithelium using the method of gel diffusion precipitation reaction (DPR).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ositive DPR test results for HVT antigen was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Allokin-alpha treatment.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optimal time for the Allokin-alpha administration was on the tenth day after the vaccination with HVT as soon as the number of positive DPR results was 33%, while the number of positive results was 50% when the tested preparation was administered 5 and 15 days after the vaccinati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day 28 after the vaccination). Since Allokin-alpha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treat human papillomavirus for 15 years, it may also work well as an antiviral agent in the experimental viral infection simulation by the inoculation of vaccine HVT strain; the preparation is not species specific.  相似文献   

13.
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的单克隆抗体11B154作一抗,建立了在冰冻切片中快速检测REV的免疫酶(IHC)和免疫荧光技术(Mc-IFA)。运用两种技术对人工接种REV的肉种鸡和疑似REV田间病例的肝脏、脾脏、腺胃、心脏、骨髓等器官的组织进行了检测,并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的肉种鸡中,采用IHC、Mc-IFA和病毒分离方法结果一致,均为阳性;在送检的疑似RE的24份病料中,用IHC检测出阳性率51.7%(13/24),Mc-IFA检测出阳性率62.5%(15/24),其中13份存在交叉;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为37.5%(9/24),阳性数包括在13份IHC阳性病料中。由此表明冰冻切片免疫酶和免疫荧光技术都可用于临床快速检测,其中免疫荧光可用于早期的粗检,而免疫酶可用于细胞内抗原定位。  相似文献   

14.
 成功克隆了FMDV太保毒株3ABC全基因片段,并将ABC、3AB、3BC片段插入pGEX-4T-1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经West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表达的3ABC、3AB蛋白与FMDV阳性血清有反应性,表达的3BC蛋白反应性差。以纯化的3ABC、3AB表达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对背景清楚的试验牛血清进行检测。结果3ABC、3AB表达蛋白与空白对照组(C组)、灭活疫苗反复免疫组(CI组)和部分免疫后攻毒组(I组)牛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未免疫直接攻毒组(D组)和部分I组血清均  相似文献   

15.
16.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太平  荣俊  彭本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207-6208
从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死鸡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鸡胚传代,到第3代,出现卷缩胚,第8代,卷缩胚达到50%。第3~8代的尿囊液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对鸡红细胞可引发凝集。以琼脂凝胶沉淀试验检测,病料处理后的收获液、第3~8代鸡胚尿囊液与肾型IBV抗血清均可形成沉淀线,其沉淀线与肾型IBV阳性抗原和肾型IBV抗血清之间形成的沉淀线发生完全融合。该分离株在鸡胚病毒干扰试验中对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增殖有显著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试验鸡感染分离毒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40%,死鸡的病理变化明显而典型。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是鸡肾型IBV。  相似文献   

17.
21日龄伊莎珍珠鸡分别用于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攻毒,并设相同日龄雏鸡攻毒做对照。经口感染NDV组珍珠鸡全部发病,死亡率30%(3/10),雏鸡对照组亦全部发病,死亡率70%(7/10);经口接种IBDV的珍珠鸡无一发病,剖检无病变,琼脂扩散试验亦未检测到IBDV抗体,也未能在法氏囊中检测到IBDV抗原,而经口腔接种IBDV的对照鸡则有80%发病,死亡率20%,血清中检测到IBDV抗体,并从其法氏囊中检测到IBDV抗原,经泄殖腔接种IBDV的珍珠鸡亦未见发病,但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在法氏囊,脾脏及肾脏等处出现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 σ3基因的真核重组质粒,研究其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为研发ARV基因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对ARV S1133毒株的σ3基因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然后提取重组质粒的DNA,经双酶切、PCR扩增鉴定和纯化.以阳性重组质粒pcDNA3.1-σ3免疫7日龄SPF雏鸡,同时设灭活S1133、表达σ3蛋白及生理盐水对照,二次加强免疫两周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鸡群血清抗体;并用S1133毒株进行攻毒,4 d后进行ARV检测.[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σ3的双酶切和RT-PCR扩增鉴定结果一致,均能扩增出约999 bp目的条带;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cDNA3.1-σ3处理、灭活S1133处理、表达σ3蛋白处理和生理盐水处理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7.4%、3.7%、11.1%和29.6%,pcDNA-σ3处理与生理盐水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但与灭活S1133处理、表达σ3蛋白处理的差异不显著(P>0.05);病毒检出部位最高是关节,其次是胸腺和肾脏,胸腺检出率为零.[结论]真核表达ARV S1133 σ3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可作为免疫抗原进行下一步的疫苗中和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外源基因H5亚型血凝素基因插入到NDV后对重组LaSota毒株在组织中对NDV病毒分布的影响,用构建的rL-F(M)-FHA和rL-FHA与亲本毒株重组LaSota野毒株(rLaSota)经滴鼻、点眼免疫SPF雏鸡,分别在免疫后1 d、3 d、5 d、10 d、15 d和18d后采集病料(气管、肝脏,肺脏、肾脏、大脑、脾脏、腺胃、十二指肠),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病毒在机体内的分布。H5亚型血凝素基因的插入对NDV病毒分布、病毒在组织中出现时间有很大影响,而F基因突变株的变化也是影响病毒分布、病毒在组织中出现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测定斑鸠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流感病毒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方法】以5×104EID50/只的剂量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A/Chicken/Beijing/2/200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8只斑鸠和8只SPF鸡,对试验斑鸠和SPF鸡进行临床症状、大体病变、组织学病变的观察及病毒抗原的定位、病毒分离和感染抗体的测定。【结果】攻毒后5d,斑鸠和SPF鸡未见异常临床表现和大体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在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检测到了大量阳性流感病毒蛋白颗粒;斑鸠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5%(6/8),SPF鸡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0%(8/8)。攻毒后14d,斑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I抗体阳性率为80%(4/5),SPF鸡HI抗体阳性率为100%(5/5)。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检测结果表明,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存在SAα2, 3Gal和SAα2, 6Gal两种连接键型的受体。【结论】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Beijing/2/2009(H9N2)易感,且斑鸠的喉头和气管上、中、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存在能够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3Gal受体和与人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6Gal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