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近40年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在该流域的危害情况,探讨了生态环境与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关系。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红塔山自然保护区林地内,在踏查林地基础上选取20块样地,调查松纵坑切梢小蠹有虫株数量、针叶树数量与比例、阔叶树数量与比例。结果表明: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率与针叶树比例成正比关系,与阔叶树比例成反比关系。因此,营造针阔混交林,降低针叶树种比例,是预防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壤物理性质与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云南省西,中,南依无,轻,中,重度危害,选择8个试验点,建立48块调查标地,作危害调查与土壤剖面,收集土壤样本,作室内分析得出,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砾质关系密切,与土壤容重,萎蔫点,植物可利用水无明显关系,依此结果,对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4.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历年发生危害的情况及主要危害特点,分析了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松树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的危害十分严重,已经对全省533万hm^2松林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文回顾了云南省松纵抗切梢小蠹危害的历史和现状、危害的特点、成灾的原因、开展大规模治理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新的思路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工程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治理松纵坑切梢小蠹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瑆 《云南林业》2002,23(2):18-19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蛀干蛀梢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树木,危害的寄主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高山松等松类植物,在寄主树种上完成其世代周期。松纵坑切梢小蠹是次期性害虫,主要危害树势衰弱的林木,虫口密度大时也侵害健康林木。它对松树的危害大体分为2个阶段:一是蛀梢危害阶段。从每年3~4月开始,最多在5~6月,刚刚羽化出的成虫从树皮下钻出树干,蛀入当年生新梢,并不断转移危害新梢,直至次年1~2月。受害林分表现为大量枝梢死亡,但树木本身此间很少死亡。二是蛀干危害阶段,从…  相似文献   

7.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部分成虫具有恢复营养并二次蛀干繁殖妹代习性,通过在该虫第一次蛀干繁殖姐代高峰期对侵入孔套网标记、退坑转梢、转干定殖研究,明确了32.58%的松纵坑切梢小蠹雌成虫种群具有繁殖妹代能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概述了小蠹虫在红塔区的危害规律、发生发展状况、防治措施及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自八十年代起,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 Piniperda L.和松横坑切梢小蠹B.minor Hartig先后在昆明市和云南省的大部分松林内发生危害。至1988年,全省受灾面积已达82.8万亩。面对蠹害迅速扩散蔓延的严峻局面,我们在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对该虫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研究了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相似文献   

11.
在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的灵照山片区和徐家山片区的云南松林中设置调查样地29个,对切梢小蠹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塔山自然保护区发生的切梢小蠹主要有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2种,在种群数量分布上以横坑切梢小蠹占优势,平均占78.30%。2种切梢小蠹同时存在于同一林分中形成交叉危害,对枝梢危害长度和树干危害部位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在切梢小囊蛀梢期及转干繁殖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2.
对粉拟青霉菌菌株的毒力复壮技术和其复壮菌的应用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不断的探索获得了粉拟青霉菌复壮用的Pf-Ⅱ号培养基,对其复壮菌株作室内及林间的毒力测试,结果显示:(1)经复壮后的粉拟青霉菌菌株对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感病死亡率为88.5 %,比未经复壮的菌株感病死亡率48.8 %提高了39.7 %.(2)林间温度对粉拟青霉菌使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感病死亡的影响不明显,但林间使用该菌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适宜温度为15℃~20℃;粉拟青霉菌致使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感病的死亡率与林间相对湿度成正相关,最适相对湿度为90 %~95 %,下限不能低于80 %;1月中旬、6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应用粉拟青霉菌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最佳时期.用复壮后的粉拟青霉菌菌粉在云南省沾益县西平镇文家坟、火石梁子的150 hm2蠹害林区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防治.其林分的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受害株率由防治前的32.9 %降至4.6 %,受害株减退率为86.1 %,进一步表明:用毒力复壮后的粉拟青霉菌,防治松纵坑切梢小蠹虫虫害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莉廑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405-407
砚山县危害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有松纵坑切梢小蠹、文山松毛虫、桉树病虫害等,介绍了它们的危害特点,分析了病虫害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松纵坑切梢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是一种钻蛀树干为害很严重的森林害虫。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小蠹虫主要包括柏肤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柏肤小蠹为害侧柏、桧柏等;纵坑小蠹虫主为害油松、黑松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明确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规律,指导切梢小蠹的防控。[方法]在云南蠹害林区调查采样并鉴定切梢小蠹种类,比较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代石林、安宁、丘北3地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有4种切梢小蠹在云南发生危害,其中,横坑切梢小蠹占发生总量的38.1%,云南切梢小蠹占36.6%,松芽小蠹占19.7%,华山松切梢小蠹占5.6%。小蠹种群结构90年代与目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所占种群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92.1%减少到目前的42.7%,而横坑切梢小蠹由20世纪90年代的7.9%,迅速增长到目前的57.3%。[结论]在云南,经过20年种群演替,之前云南切梢小蠹一支独大危害松林的局面,已转变为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角力共同危害松林,预示当地松林尤其是云南松林正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况,结果为云南省切梢小蠹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昆虫捕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个旧白沙冲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进行昆虫捕获量研究,共获得11个目的昆虫,其中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及双翅目类为优势类群,占昆虫类群全捕量的74.59%,是该林区昆虫类群的主体。昆虫数量与不同强度间伐后的林分类型和该林分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有一定关系,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高,昆虫捕获量大,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很低;而不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小,昆虫捕获量最少,松小蠹危害明显高于间伐林地。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调查研究了横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危害规律,分析了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探讨了对横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指标,经济阈值及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确定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为:平均虫孔数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0.52%。平均株枯梢率4.74%,有虫株率5.14%,确定昆明地区方旺林场的经济阈值为0.2151虫孔/株;并制订了适合于基层林区的多个动态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20.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研究了云南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的种间竞争,比较了2种松小蠹在其寄主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2种松小蠹在云南松树冠的垂直分布的存在差异,并随着月份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横坑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细的松梢,而云南切梢小蠹多危害较粗大的松梢.2种松小蠹的其它蛀梢习性(危害梢的年龄、攻击部位、蛀道长度等)文中也进行了比较.结论,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梢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