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陕西小菜蛾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陕西关中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抗性治理和田间有效防治小菜蛾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生物测定法和区分剂量法,测定2012-2013年间陕西杨凌、宝鸡和渭南3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丁醚脲、啶虫隆、溴虫腈、茚虫威、多杀菌素、Bt毒素Cry1Ac和氯虫苯甲酰胺9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陕西3个地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大部分供试药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宝鸡、渭南和杨凌种群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极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了中等-高水平抗性,对溴虫腈和啶虫隆产生了低-中等水平抗性,对茚虫威、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处于敏感-低水平抗性。对丁醚脲和Bt毒素的抗性各地差异较大,对丁醚脲的抗性,杨凌种群处于低-中等水平抗性,渭南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宝鸡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对Bt毒素的抗性,宝鸡种群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杨凌和渭南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低水平抗性。【结论】3个地区应停止使用已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减少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药剂的使用次数,处于低水平抗性的杀虫剂可作为防治小菜蛾的主要药剂。在杀虫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小菜蛾抗药性加剧。  相似文献   

2.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3.
2016—2017年对宝鸡西部山区核桃吉丁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核桃吉丁虫在宝鸡西部山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2~3年生被害枝条木质部内越冬。该虫在管理粗放山坡、沟谷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有虫株率为29.20%~79.80%,5~15年生的核桃园虫口密度为4~26头/株。受害最重的是凤翔县田家湾乡核桃园。该虫每年5月中旬始发,至8月下旬幼虫开始在被害枝条木质部筑虫室越冬结束。针对核桃吉丁虫的发生危害程度提出了核桃吉丁虫的综合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 NDVI和NPP数据,选取包括气温和降水量的宝鸡11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分析了宝鸡地区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2、20032002、20032004年两个年份段为年均NDVI值的两次高恢复期;植被覆盖以轻度改善为主,基本不变和中度改善次之,严重退化和中度退化最弱。除个别地区外,植被覆盖恢复状况整体上呈稳中上升的较好趋势;宝鸡全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均较好,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退耕后10 a,NDVI与NPP具有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宝鸡地区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当地主食和植物性蛋白的主要获取来源。2015年宝鸡地区小麦播种面积不少于18.67万hm~2。本文主要探讨宝鸡地区冬小麦的种植管理。  相似文献   

6.
从白皮松的生物学特性、宝鸡地区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宝鸡地区适合白皮松栽培;通过对宝鸡地区白皮松的栽培现状、在宝鸡地区的绿化情况和苗木的销售情况的调研,指出宝鸡地区白皮松栽培及苗木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对白皮松苗木生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焦浩 《农技服务》2011,28(3):283-283
花椒窄吉丁虫是宝鸡地区花椒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单一的化学防治并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只有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才能达到长期控制该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 NDVI和NPP数据,选取包括气温和降水量的宝鸡11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分析了宝鸡地区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2、2003~2004年两个年份段为年均NDVI值的两次高恢复期;植被覆盖以轻度改善为主,基本不变和中度改善次之,严重退化和中度退化最弱。除个别地区外,植被覆盖恢复状况整体上呈稳中上升的较好趋势;宝鸡全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均较好,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退耕后10 a,NDVI与NPP具有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辛怡华 《农业考古》2003,(3):66-69,79
一、秦川地区与“华渭文化区”陈连凯先生在《宝鸡秦川地区在中华民族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一文中提出了“秦川地区”这一概念 ,认为从地理历史与文化看“秦川地区”还包括今天的天水地区 ,若从研究的角度看 ,其范围还可以扩大到汉水上游一带。陈先生断言 ,陇山东西、泾渭流域是炎黄两大部落集团起源之区 ,在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时应特别注意宝鸡与秦川地区( 1) 。因此 ,在研究中华民族起源时不应不注意秦川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即早期农业文化 )。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表明 ,距今 80 0 0年左右 ,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渭水及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合陕西宝鸡地区胡萝卜品种,引进了7个胡萝卜品种,对其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好的胡萝卜品种。结果表明:川崎红宝冠、红优1号在农艺性状、商品率、增产效益产量方面表现最好,适合在宝鸡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宝鸡地区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强连阴雨年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宝鸡地区自动气象站20:00—20:00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NEC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宝鸡地区1984—2013年9—10月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强连阴雨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宝鸡9—10月连阴雨的年最大降水量为2003年的312 mm,其中有3年未出现连阴雨天气。从降水次数上看,以2次居多,共出现12年,且10月中旬出现的连阴雨的次数最多,为20次。连阴雨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均呈上升趋势。1988—2005年连阴雨的总降水量基本为3年的周期,降水次数在1988—2002年为准4年的周期。强连阴雨的环流特征表明,200 h Pa上,在40°N附近等高线密集,表明有高空急流存在,宝鸡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右侧,高空辐散,利于连阴雨的维持。在对流层中高层上,高度距平场在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正-负"距平中心,另外在孟加拉湾附近为弱负距平区。强连阴雨的地面气压场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宝鸡地区连阴雨的产生。强连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南海。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宝鸡地区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宝鸡地区暴雨、大暴雨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波浪型,20世纪60和90年代为谷值,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峰值,特别是21世纪以来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宝鸡地区的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暴雨最多,尤以7月为最;多局部暴雨,少大范围暴雨。暴雨南北山区多,东部塬区少;而大暴雨东北部塬区多,川道和南部山区少。  相似文献   

14.
位于关中盆地西部的宝鸡地区,地下文物极其丰富,北至湃陇山脉、南到秦岭山梁、西到渭河口岸,东到漆水河边,无处不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正式试掘和发掘的有宝鸡北首岭、岐山双庵,风翔大辛村等遗址。在这里,主要依据发掘所得资料,简述一下宝鸡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的概况。  相似文献   

15.
宝鸡市干旱原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60-2006年宝鸡地区各县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计算了各县历年各月湿润指数(m),剖析宝鸡干旱发生的气候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宝鸡干旱发生频繁,个别年份比较严重和空间分布不均,季节性和持续性明显的特点,提出了防御对策,科学有序应对旱情。  相似文献   

16.
关于猪肾虫幼虫在体内移行阶段的形态学和发育时间的研究较少,我国汪溥钦、林金兰(1962、1974)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为了研究猪肾虫在体内的发育和移行,我们于1962—1966年也做了该工作及其他有关猪肾虫病的工作,并于1966年以科研资料方式分寄国内少数地区。  相似文献   

17.
甜菜夜蛾在豫西地区的生活史和不同温度发育历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连续5年的调查研究,澄清了甜菜夜蛾在豫西地区每年发生5代,确定了各代高峰期、历期和各虫态历期。主害代为二至四代幼虫。该虫在露地不能越冬,但在温室及塑料大棚中可有少量越冬,越冬虫态为蛹,本地虫源不是翌年发生的主要虫源。  相似文献   

18.
宝鸡城区空间扩展及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宝鸡历年城市总体规划,定性分析了1949年以来宝鸡城区空间扩展变化过程,进而构建了城市扩展速度及扩展强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94~2014年宝鸡城区空间扩展特征,结果表明:城区扩展规模和扩展速度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城区扩展强度指数和扩展弹性指数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鸡城区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因素,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是宝鸡城区扩展的核心驱动力因素,人口、社会因素也与城区扩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宝鸡地区小麦条锈病冬前、春季发生状况,就小麦条锈病在关中西部的发生规律,越夏调查方法,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陕西宝鸡地区西周农业考古概况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关中又是西周的国都所在地,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先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仰仗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奴隶制文化,我们在这里拟主要依据宝鸡地区的考古材料并参照其它地区的材料,结合文献资料,对西周时期宝鸡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作一考察,并就相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