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玉米螟天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调查了辽宁省玉米螟的天敌资源,共发现寄生线虫、微孢子虫、细菌、白僵菌、赤眼蜂、长距茧蜂、寄生蝇和步甲等26种。其中拟暗褐赤眼蜂、蔗二点螟赤眼蜂为国内分布新纪录;铁岭赤眼蜂、铗突赤眼蜂为新种。玉米螟赤眼蜂为第二代玉米螟卵期的优势种天敌,玉米螟长距茧蜂为幼虫期的优势种天敌。并报道了玉米螟长距茧蜂的生物学和应用药剂防治粘虫时对长距茧蜂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长距茧蜂人工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本报道了人工繁殖玉米螟长距茧蜂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采用3龄或4龄的玉米螟幼虫作中间寄主繁殖该蜂最为适宜;接蜂时间应该达到3~4天(种蜂羽化当天接蜂),才能获得较高的寄生率;在温度为摄印5±1的条件下,繁殖一代需要33天;人工繁殖代数增加,长距茧蜂的生活力有下降趋势。文末,对人工繁殖的玉米螟长距茧蜂生活力较低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螟虫长距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螟虫长距茧峰 Macrocentrus linearis(Ness)是我县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在田间一代玉米螟幼虫上的自然寄生率达40%以上,有较大的控制作用。1980—1983年对其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分述如下:一、发生世代与年生活史据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螟虫长距茧蜂  相似文献   

4.
螟虫长距茧蜂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是玉米螟幼虫的主要寄生天敌。通过近几年的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自然寄生率均达30%以上,最高达50.9%,对抑制玉米螟种群数量,减轻其危害有明显的作用。国外和国内不少省份对该蜂都有报导,近几年我省的南阳、洛阳、开封、新乡、许昌等地已有发现。它的寄生专化性较强,通过对高粱条螟、桃蛀螟、粘虫、烟青虫等20余种鳞翅目幼虫的饲养观察,仅发现寄生玉螟幼虫。自1979年以来,我们对该蜂的有关虫态、生活史和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26±1)℃,相对湿度50%~55%,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以米蛾、大蜡螟和玉米螟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寄主对麦蛾茧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寄主对麦蛾茧蜂的雌雄比没有影响。但麦蛾茧蜂在3种寄主上的产卵数量、发育历期、雌蜂寿命、卵的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麦蛾茧蜂在米蛾和大蜡螟上可以大量繁殖,而在玉米螟上产卵数最少(185粒),雌蜂寿命最短(11 d),卵的成活率最低(12%),不适合麦蛾茧蜂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越冬对腰带长体茧蜂及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寄生率、体重、化蛹率为指标,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越冬对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及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使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率大幅度下降;该蜂能够调节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促使玉米螟体重增加。分析认为:越冬淘汰了对玉米螟调节能力弱的腰带长体茧蜂个体和防御能力差的亚洲玉米螟个体,选择保留了适应性强的茧蜂和玉米螟个体。越冬是腰带长体茧蜂与玉米螟协同进化的推动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7.
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生龄期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不同寄生龄期的选择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2~5龄幼虫均能不同程度的寄生,对4龄与5龄幼虫的寄生率(>50%)显著高于对3龄(35%)和2龄幼虫的寄生率(26%);子代寄生蜂寄生亚洲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后不能结茧.寄生4龄幼虫的结茧率(4.0%)和羽化率(8.2%)均稍低于寄生5龄幼虫的结茧率(4.6%)和羽化率(8.9%),寄生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长于寄生5龄幼虫;麦蛾茧蜂搜寻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时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为明确褐带卷蛾茧蜂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偏好和适应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寄主幼虫龄期对寄生蜂发育、存活、寿命、子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在选择性试验中,褐带卷蛾茧蜂可寄生红脉穗螟3~5龄幼虫,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可以寄生红脉穗螟2~5龄幼虫,且寄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升高而增加。褐带卷蛾茧蜂在红脉穗螟2~5龄幼虫体上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其中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总发育历期(卵-成虫)最长,为18.50 d,而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12.75 d,两者之间相差5.75 d。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单雌产卵量最高(34.85粒),寿命最长(14.50 d),而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单雌产卵量最低(5.29粒),寿命最短(11.15 d),与5龄幼虫为寄主相比分别降低84.82%和23.10%。褐带卷蛾茧蜂的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世代时间(T)和有限增长率(λ)均在寄生红脉穗螟5龄幼虫时达到最大,rm、R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饲养9种农业害虫和黑光灯诱集,观察记录了29种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等3种微生物天敌.在甘肃记录的姬小蜂科、蚜小蜂科为2个新科;在甘肃鉴定到种的有大螟瘦姬蜂、具瘤爱姬蜂、日本黄茧蜂、折肛短须寄蝇等4种,鉴定到属的有派姬蜂、梨大长尾瘤姬蜂、细鄂姬蜂、拟瘦姬蜂、瘦姬蜂、绒茧蜂、距茧蜂、距茧蜂、长尾小蜂、腹柄姬小蜂、金小蜂、梨圆蚧蚜小蜂、多胚跳小蜂、蓝绿跳小蜂、卷蛾寄蝇等16种,鉴定到科的有茧蜂、金小蜂、跳小蜂等3种,共计23个省内新种.  相似文献   

11.
正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赤眼蜂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我们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它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蜂卵以玉米螟的卵液为养料,并取食玉米螟卵内的营养,在玉米螟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幼虫在玉米螟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  相似文献   

12.
重寄生于缀叶丛螟的黄盾纹钩腹蜂(膜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浙江从缀叶丛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幼虫的茧内育出黄盾纹钩腹蜂Poecilogonalos flavoscutellata Chen(钩腹蜂科Trigonalidae),并且在湖南也有发现。其实该蜂在缀叶丛螟上为重寄生,而直接寄主却是黄愈腹茧蜂Phanerotoma flava Ashmead(茧蜂科Braconidae)。黄愈腹茧蜂(黄色白茧蜂)在《天敌昆虫图册》(55页)已有介绍,不再赘述。黄盾纹钩腹蜂过去仅知在山东济南分布,在黄愈腹茧蜂上寄生尚系首次寄主记录,也是该蜂唯一寄主记录。现将该蜂形态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0。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14.
报道3种分布于香港的茧蜂,分别是白螟叉齿茧蜂(Pseudoshirakia jokohamensis(Cameron));强脊真径茧蜂(Eugathis forticarinata(Cameron))和中国真径茧蜂(Eugathis chinensis(Holmgren)).描述白螟叉齿茧蜂的形态特征及白螟叉齿茧蜂和强...  相似文献   

15.
蜡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蜡螟低龄幼虫为繁殖寄主,对蜡螟绒茧蜂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和338.5日度.22,25,30和32.5℃恒温下的平均世代历期分别为29.36,21-41,16.88和19.94d.蜡螟绒茧蜂在35℃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全世代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16.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eglomerata的24个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5个种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芦螟盘绒茧蜂C.chiloluteelli和汉寿盘绒茧蜂C.hanshouensis亲缘关系靠近,共有同一节点,二者与大螟盘绒茧蜂C.sesamiae构成姐妹群,此姐妹群再与二化螟盘绒茧蜂C.chilonis共有同一最近共同祖先,最后与螟黄足盘绒茧蜂C.tlavipes构成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单系群.  相似文献   

17.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玉米螟天敌种类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发生程度与玉米螟天敌作用密切相关,经几年来对玉米螟天敌种类的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我省玉米螟天敌种类及优势种群;玉米螟天敌60余种,其中膜翅目昆虫18种;鞘翅目昆虫4种;双翅目昆虫4种;脉翅目昆虫2种;蜘蛛目29种;真菌2种;原生动物和线虫各1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螟厉寄蝇、螟虫长距茧蜂、白僵菌、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前裂长管茧蜂对不同抗性水平桔小实蝇的选择趋性及抗性寄主品系对寄生蜂的生长 发育特性。【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法和选择试验两种方法,测定前裂长管茧蜂对桔小实蝇 3 种农药不 同抗性品系的行为反应和寄生情况;同时通过生物学观察试验,研究裂长管茧蜂在桔小实蝇 3 种农药不同抗性 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结果】前裂长管茧蜂对桔小实蝇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均无显 著的趋向性选择;前裂长管茧蜂对不同抗性品系桔小实蝇的寄生量也无显著差异;前裂长管茧蜂在不同抗性寄 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表现出雌雄差异性,即雌虫在不同抗寄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而雄 虫在高抗寄主品系上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短于中抗寄主品系和常规寄主品系。【结论】桔小实蝇不同农药抗性 品系不影响前裂长管茧蜂的选择寄生,但显著影响雄蜂的幼虫发育历期,试验结果为田间科学释放利用前裂长 管茧蜂防控桔小实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26℃条件下,以橘小实蝇Bctrocerat dorsalis 1龄、2龄、3龄初及3龄末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对不同龄期寄主的寄生效能、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个体大小、性比、结果表明,寄主龄期对前裂长管茧蜂寄生效能与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前裂长管茧蜂偏好寄生2龄和3龄初的橘小实蝇幼虫,在试验观察的6 h内,分别有63.00与85.50头相应龄期的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而仅有35.60与33.21头1龄和3龄末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前裂长管茧蜂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寄主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减缓.以1龄、2龄、3龄初及3龄末橘小实蝇幼虫为繁育寄主时,前裂长管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18.5、18.9、19.6和22.0 d,相应的幼期存活率分别为16.40%、46.88%、54.09%和26.29%,寄主龄期过低或过高对前裂长管茧蜂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前裂长管茧蜂子代个体的大小也因寄主龄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1龄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所繁育寄生蜂个体明显小于其他年龄段寄主繁育的寄生蜂.以3龄初橘小实蝇幼虫为繁育寄主时,前裂长管茧蜂子代群体以雌性个体为主,雌性概率为64.11%.3龄初橘小实蝇幼虫是用于繁殖前裂长管茧蜂的最适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