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瑞安市梅屿乡大棚番茄基地是我省颇具规模的番茄基地,常年种植大棚番茄600hm^2。该基地一直以来,以种植一季番茄为主,因连年种植,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病害严重,生产效益不太理想。近年来,当地农民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应用水稻、番茄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种植模式,使侵害番茄的病菌大幅度减少,病害发生减轻,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据2004年调查:该模式亩产番茄5869h,产值10564元。纯收入达7037元,是常规种植(品种为“合作903”)的2.38倍,还增收粮食613kg,实现粮经双丰收。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既解决了蔬菜基地农民的口粮问题,又为实现大棚番茄可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瑞安市梅屿乡为主的梅屿大棚番茄基地是浙江省颇具规模的番茄基地,常年种植大棚番茄面积600hm^2。一直以来,以种植一季番茄为主,由于连年种植同一作物,因此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病害严重,农业生产效益不甚理想。近年来;当地农民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应用水稻一大棚番茄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种植模式(以下简称水稻一番茄栽培模式),并通过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据2004年调查:每667m^2产番茄5869kg、产值10564元、纯收入达7037元,纯收入是常规种植(品种为合作903)的2.38倍,还增收粮食613kg,实现粮经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龙里高海拔地区白菜-番茄(辣椒)无公害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龙里县哪嗙乡是一高寒山区,海拔1350~1500m,为贵州二类贫困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0元。农业生产传统种植模式多为玉米与小麦分带轮作和水稻一熟制。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广大农民脱贫增收,近年来该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秋延晚无公害番茄、辣椒和反季节大白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几年的研究示范,总结出反季节大白菜一秋延晚番茄(辣椒)全年无公害高效种植模式,辐射推广面积约23.33hm^2,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总产值,使大批农民脱贫增收,也在番茄、辣椒、大白菜的淡季向市场提供了大量商品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射阳县陈洋镇伍份村和耦耕镇庆余村是传统的大棚番茄种植村,从2001年起,我们在这两个村成功示范推广了大棚番茄-水萝卜-水稻栽培模式,实行菜粮、水旱轮作,既提高了大棚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又保证了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005年此种植模式在该县伍份村和庆余村示范推广面积达235.5亩。  相似文献   

5.
蔺草茬晚稻高效种植模式是一种可获较高收益的配套技术,这项节能、省力、省工、高效新技术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高效种植模式在江北区推广已有5年之久,特别是近几年采用免耕撒直播技术使这一种植模式的应用面积有进一步的扩大。2002年全区统计推广面积413hm^2,2003年达到810hm^2。2002年调查了0.77hm^2,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6.
红塔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种植过番茄,原因主要是气候不适应和品种不适应。为了引种高产值的番茄作物,科技人员于2002年作了两茬试验,分别在海拔1650m的坝子和海拔1740m的山区采用竹棚设施栽培番茄,取得了成功。2004年政府扶持,科技引导,农民自愿示范种植番茄3.3hm^2,经济效益明显。以后几年大棚番茄面积迅速发展,成为了一项新兴产业。现将温带番茄设施栽培的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草莓是宁波市广泛种植的大棚高效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1333.33hm2,每667m2产值1.5万元以上。正常年份大棚草莓于5月10日左右采收结束,为充分利用大棚资源,部分农户采取大棚草莓间套西瓜、黑皮藤茄、番茄的种植模式,提高大棚种植综合效益。为了进一步研究大棚草莓间套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草莓间套南方哈密瓜试验,现将该种高效模式总结如下。1大棚草莓生产基本情况试验地选在慈溪市白沙路街道中横线北侧上周塘地块,种植草莓品种为"红颊"。  相似文献   

8.
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拱棚西瓜套棉花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台市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3万hm^2以上,西瓜种植面积达1.3万hm^2。历史上我市农民就有西瓜套种棉花习惯,但由于是露地直播.加之病虫害及连阴雨等天气灾害,产量、效益低。而种植大棚西瓜成本太高,又减少棉花种植,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我们通过推广拱棚西瓜套种棉花技术,既解决这一矛盾,又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黄颂禹 《农家致富》2006,(18):32-33
大棚番茄、露地黄瓜模式在江苏省海门市余东镇种植面积较多,2005年该村29组陈伟采用这种种植方式,每亩收获黄瓜4500公斤,番茄6000公斤左右,取得了亩产值近2万元的好收成。  相似文献   

10.
蚕豆是启东市主要夏熟作物,种植面积达2.5万hm^2,蚕豆间作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就是在两行蚕豆空幅中间种植榨菜、全能菠菜、菜薹油菜等短季蔬菜,一般在春玉米、棉花等作物播种前收获,既不影响蚕豆产量又不误春播,且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我国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温州市蔬菜面积就达8万hm^2,温室大棚保护地面积达4000hm^2,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蔬菜栽培复种指数高,是水稻指数的2~3倍,尤其是反季节蔬菜,周年种植,保护地温室大棚蔬菜栽培已成为广大菜农种菜致富的重要产业。蔬菜种植投资少,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但蔬菜连续栽培也会带来许多弊病,土壤易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含盐量增加,会发生多种生理性障碍病,加重土壤病害和气流病害的发生,给菜农防治病害带来不少困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马厂乡部分农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大棚早熟西瓜、水稻栽培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棚早熟西瓜平均亩产4400公斤左右,产值5200元左右;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产值800元左右,除去种、肥、药、大棚等成本,每亩年纯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是小麦、水稻传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3~4倍,2005年这种高效栽培新模式在该乡推广面积已超过了1000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苏理财 《福建农业》2011,(10):20-20
近年来,顺昌县冬季大棚种植番茄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由于番茄上市早、产量高、周期短、效益好,大棚种植番茄已成为我县新兴蔬菜产业和农民致富途径。灰霉病是大棚种植番茄的最主要病害,2011年普遍发生较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必须科学防治,以取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冬春茬番茄、快菜、秋延后黄瓜三种蔬菜的统筹安排,形成合理的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随着大棚的不断发展建设,大棚的种植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优化,以求获得更大的收益。根据我县的气候特点,为充分利用地力,在大棚生产中推广冬春茬番茄、快菜、秋延后黄瓜的栽培模式,既有效地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又补充了蔬菜淡季市场,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种植。  相似文献   

15.
浦城县地处闽北山区,素有“闽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二。1987年推广烤烟种植,近年来烤烟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3000hm^2左右。浦城县2000年引入福优964作为烟后稻试种获得成功后,2001年开始在全县推广,2001~2005年累计推广烟后稻种植6000hm^2,增产显著。烤烟配套水稻种植成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市不少农户进行大棚草莓种植,为此我局在全国科普宣传基地姜堰市大地农业科技园进行大硼草莓种植试验研究,可充分利用棚架设施进行大棚草每、鲜食玉米。豇豆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2003年示范了0.8hm^2,产值1.38万元/亩,比草莓纯作增加0.32万元/亩。  相似文献   

17.
绍兴市斗门镇地处宁绍平原,土地疏松、肥沃,农民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年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以瓜类生产为主,且形成了几套高效栽培模式。现将其中的南瓜、豇豆、南瓜大棚蔬菜茬口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在温岭市温峤镇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逐渐认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棚、小拱棚和露地三种栽培模式年种植面积已达到500hm^2.平均每亩产值2300元,净利润18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9.
淳安县富文乡地处深山区,共有水田面积233.3hm^2,近几年来农户逐步走上了新的发展种植模式。“花生-甜玉米”种植模式,走出了高产、优质、高效的新路子。目前全乡该模式栽植面积已达到了20hm^2,高产田块产值超过3000元。  相似文献   

20.
0.46公顷(7亩)农田产水稻4900千克、产番茄49吨,年收入15万元.这就是去年实施的"大棚番茄—水稻"高效轮作模式的丰硕成果,让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瑞南居委会3组村民、"番茄大王"孙加明尝到了甜头. 今年2月8日,记者前往他的番茄基地采访时,这位曾就读于扬州农学院的农技高手说:"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单位面积的农田实现高产与高效?走传统的种植路子肯定不行,因为这片地的投入与最终产出可能仅仅划个等号.所以,还是要走高端路线,并推行无公害种植管理模式.事实证明,在同一块地上先后种植水稻和番茄,进行水旱轮作,不仅水稻和番茄的品质都好,收益也能成倍地翻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