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郑单958在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通过进行等行距(60 cm+60 cm)和宽窄行(50 cm+70 cm)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每667m23 000株、4 000株、5 000株、6 000株、7 000株5个密度梯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宽窄行种植模式显著优于等行距种植模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以宽窄行种植模式、密度6 000株·667 m-2组合最优,产量构成三因素最为协调,单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辣椒靓优3号标准化种植提供依据,在苗情、肥水管理、农技操作等相同的前提下,设置2 600株/667m~2、2 800株/667m~2、3 000株/667m~2和3 200株/667m~2共4个不同密度,分析辣椒靓优3号植物学特性及产量。结果表明:在2 600~3 200株/667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栽培密度增大而增加。4种密度中以3 2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达1 974.2kg/667m~2;以2 600株/667m~2产量最低,为1 589kg/667m~2;除高于2600株/667m~2外,其他3种栽培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三个试点间套脱毒马铃薯早大白种植密度的研究,阐述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脱毒马铃薯早大白产量、结薯性状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脱毒马铃薯早大白单株结薯数减少,单株薯重和最大单薯重降低,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脱毒马铃薯早大白最佳种植密度是5 500-6 500株/667 m2,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是6 000株/667 m2.拟合回归方程,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6 083.33株/667 m2,对应的产量是2 543.51 kg/667m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播苗数对常规籼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出不同穗型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每穴播种苗数以指导农民种植。【方法】采用大穗型常规籼稻材料N2和中穗型常规稻材料N4每667m~2不同栽培密度和穴播种苗数的比较试验。【结果】材料N2在种植密度为1.7万穴/667m~2时产量最高,单产达500.0kg/667m~2,在每穴播种3苗时产量最高,单产达557.6kg/667m~2;材料N4在种植密度2.0万穴/667m~2时产量最高,单产达433.2kg/667m~2,在每穴播种3苗时产量最高,单产达481.1kg/667m~2。【结论】大穗型常规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1.7万穴/667m~2与穴播3苗;中穗型常规籼稻的最佳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2.0万穴/667m~2与穴播3苗。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先玉335的栽培种植技术,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密度为4000株/667m~2,产量最高,风干粒质量为1075.01kg/667m~2。产量排在第2~4位的处理分别是密度为5000、3000和6000株/667m~2的处理。并且4个处理之间经过方差分析,处理2、3与处理1、4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增高,空秆率、茎折率和根倒率增加。综上所述,先玉米335的最佳种植密度应为4000~5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1):44-45
为探究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薏苡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薏苡米高产、优质、标准化栽培推广提供理论,采用三种种植方式4个密度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2株、3株、4株),4个密度(2500窝/667m~2、3000窝/667m~2、3500窝/667m2、4000窝/667m~2);以窝栽3株,密度3500窝的栽培方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玉米高产组合式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玉米二比空下组合式栽培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3000株/667m^2密度下,二比空双株栽培的产量为660.4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17.2%;3株栽培的产量为675.9kg/667m^2,比单株清种对照增产20.0%。在二比空密度相同栽培条件下,随着穴距的增加以及每穴株数的增加,其产量也相应增加,说明组合式的栽培方式是增产的重要技术。品种间在组合式栽培中的产量表现不尽一致,玉米杂交种中科10在4种密度下均表现优良,其平均产量为744.6kg/667m^2,分别比盛单67和盛单07—11增产22.2%和10.8%,其次为盛单07—11,平均产量672.0kg/667m^2,比盛单67增产10.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犬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 500~91 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 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 cm,密度79 500株/hm2,产量为9 95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李春姣 《河南农业》2020,(13):49-49
2019年6月2日,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滑县新区寺东村安排的小麦新品种滑育麦1号超高产攻关田,经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3种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分别为:15 cm×25 cm宽窄行种植模式产量为755.7 kg/667 m^2;20 cm×2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产量为693.5 kg/667 m^2;25 cm×25 cm等行距常规种植模式产量为620.9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在辽西北地区覆膜条件下,试验了大粒、小粒花生的单粒与双粒适宜播种密度。试验表明:大粒单粒适宜播种密度9 900株/667m~2,可比双粒节约用种0.51 kg/667m~2,节约成本5.1元/667m~2,增加产量8 kg/667m~2,增加效益48元/667m~2,合计节本增效53.1元/667m~2。小粒型花生单粒适宜密度15 500株/667m~2,可比双粒节约用种1.746 kg/667m~2,节约成本17.46元/667m~2,可提高产量11 kg/667m~2,增加效益66元/667m~2,合计增加效益83.46元/667m~2;大粒型花生双粒适宜播种密度10 500株/667m~2,小粒型花生双粒播种适宜密度17 5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3.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薏苡的生长、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对薏苡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栽培密度显著影响薏苡产量;2)相同种植方式下,随栽培密度增加,薏苡成熟期籽粒分配比例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穗粒重和穗粒数下降,植株增高而主茎粗减小;3)3种种植方式下(等行距60cm、宽窄行70cm+50cm、宽窄行80cm+40cm),薏苡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该密度范围内,薏苡产量可达3 375.0~3 491.67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模式,文章在朝阳镇八烂村洞阳坝中选取不同品种即费乌瑞它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威芋3号作为对照组,在播期、种植密度、切块大小、肥效和覆土厚度等不同的情况下,观察马铃薯地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品种为费乌瑞它的马铃薯,覆盖方式使用稻草栽培,并且将种植的密度控制在5 500株/667 m~2,种薯重量在40~50 g,并施以150 kg/667 m~2早熟马铃薯专用肥时,马铃薯产量可达2 500 kg/667 m~2,同时马铃薯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 13 号为试材,以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为对照,2015 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 年在 2015 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 种植模式产量最高,增产率为 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 45.0 万~52.5 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 2.60%~7.11%,其中,52.5 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最佳的宽窄行种植模式为 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 52.5 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 5 933.6 kg/hm2,较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玉米新品种汉玉9号在陕南秦巴山区的高产最适宜种植密度,以汉玉9号为材料,在相同施肥力水平条件下,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探讨种植密度对汉玉9号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确定汉玉9号的高产最适种植密度,为陕南秦巴山区玉米生产提供高产理论。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汉玉9号产量影响由高到低顺序为: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3 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3 000株·667 m~(-2)。玉米新品种汉玉9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最高产量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最大密度处理(5 000株·667 m~(-2))的产量与最小密度处理(3 000株·667 m~(-2))的产量结果比较表现为增加产量,表明汉玉9号增加种植密度有增加增产量的潜力,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密度范围为汉玉9号在陕南秦巴地区高产最适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农作物,是很多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玉米的生长以及产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其中种植技术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人为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试验探索了宽窄行种植和均匀行种植对玉米生长结构、光合作用以及每667m~2产量的影响,进而得出最佳的种植方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玉米的种植技术存在差异,其中紧凑型品种先玉335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7500株/hm~2,最高产量可达11485. 63kg/hm~2;平展型品种富友9号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52500株/hm~2,最高产量可以达到10941. 03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海拔高度下花生的适宜种植密度,设1.24万株/667m2、1.42万株/667m2、1.66万株/667m2、2万株/667m~2和2.48万株/667m~2 5个种植密度,分别在铜仁市470m、650m和800m~3个海拔高度地区进行海拔与密度对黔花生4号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花生生育期相应延长,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花生全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花生主茎高、侧枝长表现为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单株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数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随密度增加其变化各异;花生产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470m和650m地区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2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19.6kg/667m~2和316.9kg/667m~2,800m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48万株/667m~2,其产量最高,为195.7kg/667m~2。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2008年在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地进行.选用密植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和郑单958,种5 000株/667m~2、4 500株/667m~2、4 000株/667m~2与当地主栽老品种丹玉39种植3 200株/667m~2为对照,进行了双垄地膜覆盖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植型品种实施地膜覆盖种植时所选用品种及密度:辽单565的种植密度是5 000株/667m~2,郑单958种植密度首选4 500株/667m~2.  相似文献   

20.
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蘖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2 000株/667 m~2、3 000株/667 m~2、4 0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6 000株/667 m~2时,去除分蘖或保留分蘖,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种植密度4 000株/667 m~2时,去除分蘖、保留分蘖的产量最高。明确了吉单631在生产中保留分蘖,能达到省工省力,促进节本增效生产的目的。在生产中保留玉米分蘖,对提升该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