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采用浸虫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45%毒死蜱EC40%辛硫磷EC5%氯氰菊酯EC15%阿维·三唑磷EC,致死中浓度(LC_(50))值分别是42.729、56.839、106.688和933.447 mg/L;药剂处理48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和24 h相同,LC50值分别是20.536、31.461、32.410和202.144 mg/L;处理72 h后,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5%氯氰菊酯EC45%毒死蜱EC40%辛硫磷EC15%阿维·三唑磷EC,LC_(50)值分别是10.072、11.881、12.825和39.568 mg/L。因此,可选用低毒的45%毒死蜱EC和5%氯氰菊酯EC来降低田间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5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及室内毒力.【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噻虫胺、噻唑膦和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及对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抑制率最高,高浓度下可达到92%以上;阿维菌素和二硫氰基甲烷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_(50)分别为1.072 7、1.135 5 mg/L,LC_(90)分别为15.638 7、11.662 7 mg/L.显微观察发现,二硫氰基甲烷和阿维菌素处理12 h之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身体弯曲和头部摆动频率显著下降,且使线虫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结论】供试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力与防效,为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浸叶法与喷雾法测定了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在室内条件下,0.3%(φ)印楝素乳油处理草地贪夜蛾7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59和0.46 mg/L;40%(w)印楝素干粉处理草地贪夜蛾7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0.93和0.79 mg/L。0.3%印楝素乳油处理草地贪夜蛾3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0.30和0.12 mg/L;40%印楝素干粉处理草地贪夜蛾3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0.53和0.30 mg/L。0.3%印楝素乳油稀释500倍喷雾处理后1、3和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了24.83%、50.34%和75.50%。【结论】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与拒食活性,7 d后的防治效果较好;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山蒟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和香蕉花蓟马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防治斜纹夜蛾和香蕉花蓟马的植物源农药,研究了山蒟提取物对斜纹夜蛾4种虫态和香蕉花蓟马2种虫态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山蒟提取物和鱼藤酮对斜纹夜蛾卵的LC_(50)值分别为1.87、1.82 mg/m L,对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48、0.96 mg/m L,对成虫的LC_(50)值分别为0.44、0.43 mg/m L。山蒟提取物和鱼藤酮对香蕉花蓟马若虫的LC_(50)值分别为1.34、0.88 mg/m L,对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0.42、0.41mg/m L,而对斜纹夜蛾蛹没有明显的作用。由此可知,山蒟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卵、3龄幼虫、成虫及香蕉花蓟马若虫、成虫的毒杀作用比较显著,具备开发为植物源农药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用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25)处理幼虫后,测定药后0、12、24、36 h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处理幼虫12 h后,LC50依次为15.83、39.49、2.64、58.64 mg/L;处理幼虫24 h后,LC50依次为3.55、3.46、1.19、33.91 mg/L;处理幼虫36 h后,LC50依次为1.91、1.33、1.25、24.40 mg/L。敌敌畏处理幼虫后12 h的LC50是药后24、36 h的4.46、8.29倍;同样地,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分别为(11.41、29.69)倍、(2.22、2.1...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玻璃管药膜法,从10种杀虫剂及1个混剂对苜蓿叶象甲成虫及各龄幼虫的毒杀筛选试验中,选出6种药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瓢甲敌室内毒力最强,其对苜蓿叶象甲成虫及2至4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4.511 0,1.1 035,6.527 1,82.154 2 mL/L,其次为甲维盐+顺式氯氰菊酯混剂及印楝素,甲维盐+顺式氯氰菊酯混剂对苜蓿叶象甲成虫及2至4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6.657 6,2.889 4,12.636 0,32.570 2 mL/L,印楝素对苜蓿叶象甲成虫及2至4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12.471 8,5.383 6,6.333 9,71.257 9 mL/L。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20-羟基蜕皮甾酮(20E)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影响,选取了0.1 mg/L、0.5mg/L、1.0 mg/L、5.0 mg/L、10.0 mg/L的20E,处理异色瓢虫4龄幼虫,观察20E对幼虫存活量和捕食量以及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g/L和0.5 mg/L 20E处理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存活状态、捕食量以及2种保护酶受到的影响不显著,认为这两个浓度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安全。20E处理浓度为1.0 mg/L、5.0 mg/L、10.0 mg/L时,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各项试验指标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认为1.0mg/L及以上浓度的20E对异色瓢虫幼虫不安全。  相似文献   

8.
研究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协同增效作用,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用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及其复配混剂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和拒食活性测定,筛选对甜菜夜蛾高效低毒的药剂。结果表明,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质量比为6∶2,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d后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_(50))为20.31mg/L,共毒系数为295.36;当印楝素和银杏酚酸复配质量比为3∶5时,拒食活性测定共毒系数为225.22,AFC_(50)为27.03mg/L,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
柞蚕饰腹寄蝇是一种毁灭性的柞蚕寄生害虫,其防治主要依赖于有机磷杀虫剂乐果,长期使用导致了抗药性问题。为筛选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新药剂,以氟虫腈为母体化合物合成16种氟虫腈酰胺衍生物,采用熔点测试和~1H-NMR确认其结构;以四龄春柞蚕为试虫测定衍生物对柞蚕的毒性,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测定寄生于五龄春柞蚕体内的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和药物处理对柞蚕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四龄春柞蚕的半致死浓度(LC_(50))范围为570~3998mg·L~(-1),其中13个化合物LC_(50)高于1000mg·L~(-1);所合成的氟虫腈酰胺衍生物毒性较氟虫腈(LC_(50)=182.2mg·L~(-1))大幅下降。防治效果试验表明:有8个衍生物在500mg·L~(-1)以下处理后,其营茧率高,其归一化柞蚕营茧率(即处理营茧率与空白营茧率之比)高于90%,且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效高于80%。对柞蚕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调查数据表明:药物处理后单蛾产卵量及孵化率均与空白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它们对柞蚕产卵量和孵化率无不良影响。在氟虫腈酰胺衍生物合成及其对四龄柞蚕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首次发现8个化合物(XA01,XA04,XA06,XA08,XA09,XA10,XA13,XA16)在500mg·L~(-1)以下处理,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效果较佳(防效80%),对柞蚕相对安全(归一化营茧率90%),且对柞蚕繁育无不良影响,具有蚕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田试验和实验室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了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辛硫磷和三唑酮等农药在芹菜中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农药在芹菜中的安全间隔期不同,其中辛硫磷为14~21d,敌敌畏为3~5d,氯氟氰菊酯为1~3d,三唑酮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为1/24~1d;不同种类农药在芹菜中的降解速率不同,施药1d后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氯氟氰菊酯、辛硫磷和三唑酮的降解速率分别为32.4%、18.1%、33.4%、37.6%和26.8%;施药剂量直接影响农药安全间隔期和降解速率。当施用2倍推荐剂量的农药时,各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会提高1~7倍,降解速率降低11.5~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生长发育、繁殖和营养利用的影响,明确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的控制作用。【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毒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4龄幼虫的毒力;利用LC_5、LC_(25)和LC_(50)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处理双委夜蛾4龄幼虫,观察其对亲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化蛹率和羽化率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测定溴氰虫酰胺处理72 h后对幼虫的近似消化率(AD)、相对取食量(RCR)、相对生长量(RGR)、摄入食物转化效率(ECI)、消化食物转化效率(ECD)等营养利用指数的影响;分析溴氰虫酰胺处理24、48和72 h后幼虫体内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4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LC_5、LC_(25)和LC_(50)分别为0.13、0.34和0.66μg·g~(-1)混毒饲料;与对照组相比,LC_5、LC_(25)和LC_(50)剂量下双委夜蛾4—6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1.63、1.75和5.48 d,同时蛹的发育历期延长,雌雄成虫的寿命缩短,并显著降低了双委夜蛾幼虫的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LC_5、LC_(25)和LC_(50)处理组雌蛹重分别为130.2、127.8和127.5 m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蛹重(146.7 mg),但是对雄蛹重无显著影响。溴氰虫酰胺处理后,LC_5、LC_(25)和LC_(50)组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58.8、506.9和462.8粒,显著低于对照组(755.1粒)。同时,溴氰虫酰胺处理组缩短了成虫的产卵历期,但是对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不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相比,LC_5、LC_(25)和LC_(50)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显著降低了双委夜蛾4龄幼虫的RGR、RCR、ECI和ECD,降低了幼虫将食物转化为生物量的能力;溴氰虫酰胺处理双委夜蛾4龄幼虫24 h后显著降低了其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且这种不利影响持续到48 h和72 h,同时,溴氰虫酰胺处理也显著降低了4龄幼虫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阻碍了双委夜蛾幼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论】较低致死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可以抑制双委夜蛾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利于长期有效控制双委夜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甲氧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和糖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处理甜菜夜蛾幼虫72 h后,能显著提高血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LC_(40)处理组蛋白含量最高为6.74 mg/mL。此外亚致死浓度甲氧虫酰肼处理后对甜菜夜蛾还存在一定的后续影响,4龄时,LC_(10)、LC_(20)和LC_(30)处理组的蛋白质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C_(40)处理组的蛋白质浓度在各处理组中最低为7.61 mg/mL。血淋巴SDS-PAGE分析也表明,LC_(10)、LC_(20)和LC_(30)处理组几条主要蛋白条带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5龄时LC_(10)、LC_(20)处理组的蛋白含量要显著低于LC_(30)、LC_(40)处理组和对照组。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5龄血淋巴中最主要蛋白条带(85.1KD)含量在LC_(10)、LC_(20)处理组中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对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中总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中总糖含量的升高具有促进作用。杀虫剂处理72 h后,各处理组的总糖含量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甲氧虫酰肼处理结束后,对甜菜夜蛾幼虫后续不同发育阶段的总糖含量也有一定持续影响,如4龄和5龄各处理组的糖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以敌敌畏、毒死蜱和辛硫磷3种常规有机磷杀虫剂为材料,通过滤纸药膜触杀、三角瓶密闭熏蒸和微量喷雾等方法,研究了其对烟草甲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敌敌畏的触杀、熏蒸和综合防治效果最好;从综合防效来看,310 mg/kg敌敌畏处理2 d后,烟草甲成虫的校正死亡率达86.9%,而处理6 d后,对烟草甲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5.7%,成虫羽化数仅为0.4头,对幼虫的种群抑制率可达96.2%。其次是毒死蜱,其熏杀效果和综合防效均优于辛硫磷,但其触杀效果要差于辛硫磷;且毒死蜱对烟草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对幼虫的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4.
柞蚕饰腹寄蝇是危害柞蚕的主要寄生虫害之一,其两种传统防治方法(采取蝇毒磷溶液浸蚕和乐果溶液喷施柞树叶面由柞蚕取食)长期使用导致产生抗药性问题。为筛选柞蚕饰腹寄蝇防治新药剂,以氟虫腈为母体化合物合成5种氟虫烷基化衍生物(Fipronil Alkylated Derivatives,FAD),采用熔点测试、IR和1H-NMR确认其结构;以4龄春柞蚕为试虫测定衍生物对柞蚕的毒性,在此基础上设置4个浓度梯度,以5龄大批混养蚕测定了其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治效果。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4龄春柞蚕的LC_(50)高于1 300mg/L,毒性较氟虫腈(LC_(50)=182.2 mg/L)大幅下降。防治效果试验表明,编号为2和4的FAD化合物在1 000 mg/L处理后,其结茧率与空白对照结茧率相当,均约为70%,且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效高于80%。测定化合物的色谱容量因子(logK),计算其疏水参数(logP)、摩尔容积(MV)、拓扑极化表面积(TPSA)、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的能量之差ΔELUMO-HOMO,进行构效关系分析,推断化合物的logK、logP和MV可能是影响防效活性的主要因素,且增加到一定阈值后,防效会降低。为进一步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CS)和辛硫磷乳油(EC)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方法]在初步建立暗黑鳃金龟及幼虫室内饲养方法的基础上,将辛硫磷30CS配成0.16、0.32、0.64、1.28和2.56μg/g5个浓度,辛硫磷41.2EC配成0.08、0.16、0.32、0.64和1.28μg/g5个浓度,采用土壤混药法,测定辛硫磷2种制剂对暗黑鳃金龟7日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处理24 h后调查与计算幼虫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41.2%辛硫磷乳油对暗黑腮金龟幼虫的毒力较高,致死浓度LC50和LC90分别为0.39和1.18 mg/kg。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的毒力较低,LC50和LC90分别为1.09和2.68 mg/kg,这是由于辛硫磷被包裹在微囊中不能完全释放而未充分发挥作用。[结论]用辛硫磷CS防治暗黑鳃金龟幼虫时,囊外辛硫磷在土壤中的量要达到1.18 mg/kg以上,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0%敌畏·氰戊乳油在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桃生长的不同时期,应用20%敌畏·氰戊乳油以施药剂量200mg/L进行消解动态试验,敌敌畏的消解半衰期为1.0~1.3d,氰戊菊酯的消解半衰期为4.1~4.6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按推荐剂量(100mg/L)和高剂量(200mg/L)使用2次和3次,在桃收获前7d或14d,敌敌畏残留量为未检出(<0.01mg/kg)~0.023mg/kg,氰戊菊酯残留量为0.010~0.066mg/kg。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20%敌畏·氰戊乳油在桃上按推荐剂量(100mg/L)喷雾使用,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不小于7d,MRL推荐值为敌敌畏0.2mg/kg,氰戊菊酯为0.2mg/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稻茎浸渍法测定甲酯化植物油型喷雾增效剂GY-T1602对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室内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GY-T1602对3日龄水稻褐飞虱若虫具有很高的活性,加入0.3%GY-T1602的LC_(50)值为0.583 2 mg/L,加入0.6%GY-T1602的LC_(50)值为0.461 2 mg/L,都明显低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单用的LC_(50)值(0.704 8 mg/L)。同时,GY-T1602在试验用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8.
利用胃毒-触杀法就呋虫胺、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三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分析了3种药剂的LC_(30)(mg/kg)。经LC_(30)浓度药剂处理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48 h后,将存活个体无毒饲养,观察存活幼虫的化蛹率、雌雄蛹重、羽化率、雌雄比、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结果表明,3种药剂以呋虫胺的毒力最强,LC_(30)值为9.02 mg/kg,噻虫嗪(15.24 mg/kg)次之,高效氯氰菊酯(16.28 mg/kg)毒力最小。3种药剂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韭菜迟眼蕈蚊的个体发育或繁殖,高效氯氰菊酯抑制幼虫的个体发育,呋虫胺则显著降低子代卵的孵化率,噻虫嗪显著降低单雌产卵量。  相似文献   

19.
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啶虫脒对7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啶虫脒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接触LD50值为2.17×10-3μg/头,其活性是吡虫啉的1/6;对萝卜蚜(Hyadaphis erysimi)的接触LC50值为46.86 mg/L,其活性是吡虫啉的1.6倍;在18℃、25℃、32℃这3种不同温度下,啶虫脒对萝卜蚜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34.55 mg/L、46.8 6mg/L、15.43?mg/L;啶虫脒对大猿叶甲(Colcaphellus bowringi)、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3种蔬菜鞘翅目害虫成虫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3.72 mg/L、32.14 mg/L、40.78 mg/L;3%啶虫脒乳油2000倍处理菜青虫(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5?d的死亡率达100%,500倍处理斜纹夜蛾(Prodenia latura)2龄幼虫,5 d的死亡率为93.33%.啶虫脒对大猿叶甲、菜青虫的杀虫活性高,是防治这两种蔬菜害虫的优良杀虫剂.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育苗用水的水质指标,进行了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8.20~8.30、水温为21.5~22.5℃、盐度为27~28条件下,总氨态氮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率的24 h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3.089 mg/L(非离子氨态氮NH_3-N=0.194mg/L),最大毒物允许浓度(MATC)为0.86~1.80 mg/L(非离子氨态氮NH_3-N=0.054~0.113 mg/L);在pH为7.95~8.10、水温为23~25℃、盐度为27~28条件下,总氨态氮对浮游期幼虫(2日龄)存活的48 h半致死浓度(LC_(50))为7.801 mg/L(NH_3-N=0.342 mg/L),96 h LC_(50)为2.445 mg/L(NH_3-N=0.107mg/L),144 h LC_(50)为1.294 mg/L(NH_3-N=0.057 mg/L);对浮游期生长的144 h EC_(50)为2.023 mg/L(NH_3-N=0.089 mg/L);浮游期的MATC为0.37~0.66 mg/L(NH_3-N=0.016~0.029 mg/L);总氨态氮浓度≤2.03 mg/L(NH_3-N≤0.089 mg/L)时,均有幼体变态为稚贝;变态期(眼点出现至变态成稚贝)幼体眼点出现率的192 h EC_(50)为1.460 mg/L(NH_3-N=0.064 mg/L),变态率的408 h EC_(50)为1.927 mg/L(NH_3-N=0.085 mg/L)。研究表明,根据各个时期的EC5推测,海湾扇贝育苗期间,在pH为7.95~8.10条件下总氨态氮浓度控制在0.40 mg/L(NH_3-N=0.018 mg/L)以下最佳,本研究结果为完善海湾扇贝生态学及育苗期间的水质调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