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的根系生物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小根以外,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林分行间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也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生长良好的5a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56株·hm~(-2)和1667株·hm~(-2)两种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配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不同林分密度巨桉单株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树叶树干大枝或小枝果实树皮;2从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树干的分配来看,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P、K、Mg和Ca变化趋势相同,基本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增加,有机C在556株·hm~(-2)样地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1667株·hm~(-2)样地则是逐渐减小,N在556株·hm~(-2)样地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1667株·hm~(-2)样地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3从两种密度巨桉生物量的分配看,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皮或大枝小枝叶果实;4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均表现一致规律,均为Ca最多,分别为601.78 kg·hm~(-2)和1204.43kg·hm~(-2),其次为N、K、Mg和P积累最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6年生互叶白千层自然生长的根系组成与分布,并对3年生互叶白千层采取切根与滴灌的缩根处理。自然生长根系水平根系较长且粗壮发达,根基部细根分布较少,影响互叶白千层移栽恢复。切根和滴灌处理可以缩短主侧根长度,诱导细根生长,细根生物量明显增加,且大部分集中在植株根系20 cm水平范围内。综合考量以3年生苗木根茎外10 cm处切根,并在种植株根系20 cm范围内采用导向性滴灌处理苗木根系生长较好,有利于互叶白千层大苗的移栽恢复。  相似文献   

4.
油茶—川西小黄菊复合经营中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1月,在浙江省龙泉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复合经营林地中,采用分层挖掘和环刀法取样,使用Win Rhizo系统分析根系根长、体积,测定生物量,对复合经营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系统中川西小黄菊地下根系密度、体积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在树冠滴水线附近较小,根系各指标数值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大,在离滴水线30 cm左右达到最大值;在垂直方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置信概率95%),根系绝大部分分布在0~20 cm的土层。油茶的根长密度、生物量和体积在树冠滴水线附近占比分别为34.76%、28.27%和35.23%,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根长密度、生物量和体积在20 cm以下土层占比分别为82.27%,74.66%和89.39%。油茶单作条件下的根系根长密度、生物量和体积在水平分布上随着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少,但其相对值却比复合系统大,其根系在0~20 cm的土层分布有所增加。复合系统根系在水平方向,在滴水线附近的重叠程度为0.76,垂直方向的20~40 cm土层中的重叠程度为0.69。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建瓯市3~10年生锥栗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锥栗Castanea henryi人工林在未结果期、结果初期和盛果初期3个不同的发育时期的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生长年龄的增大,生物量呈明显积累,分别为2.742 7 t/hm2,8.206 4 t/hm2和33.780 1 t/hm2;随着锥栗生长发育年龄的增加,地上部分所占的生物量比例也增大;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地表60 cm内的土层中,侧根发达,主根随发育年龄提高逐渐向下生长,可深达1.6 m.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区白桦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解析木法与全部挖掘法测定不同树龄白桦根系生物量,研究白桦根系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白桦根茎比在(0.1449±0.0439)~(0.0930±0.0090)之间变动,且随树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各龄组白桦根系小根生物量占比均较少,占比为2%~5%、中根占比为16%~26%、大根与粗根占比合计为60%~80%,证明大根与粗根是根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随树龄增大,大根生物量占比不断减小,而粗根生物量占比不断提高,这可能是根系平周生长的结果。基于20株解析木数据,建立了白桦根系生物量回归模型、白桦根系生物量累计生长模型、白桦根系生物量连年生长模型,各模型均具有较高精度,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有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对湘北地区6年生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人工林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根系生物量总和的55%、22%、14%、9%;约66%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30cm土层;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大根中根,比根长的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中根大根;各径级根长密度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垂直方向上,在0~60cm土层,大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中根、小根、细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方向上,在0~80cm距离,大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细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中根、小根的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60cm内逐渐减小,而在距树干60~80cm又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湿地松中龄林的施肥位置和准确估测根系生物量,以湘北11年生5种造林密度湿地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分层挖掘法,对其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根系发达,单株根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基本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桩和大根是构成根系的主体,合计占总根量的85.8%-89.4%。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63.1%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内,81.4%以上的根系(含根桩)生物量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 cm范围内,因此应在1/2株行距、20 cm深度的位置施肥最好;根系与树干相关性最大;建立的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估测模型精度较高,可根据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估测根系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光皮桦生物量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不同年龄的光皮桦生物量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4年内,光皮桦单株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4年生时单株生物量是3年生的238.0%,是2年生生物量的363.4%。从单株生物量的组成来看,干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从2年生时的45.8%,增加到3年生时的56.4%和4年生的58.2%,枝、叶所占比例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其中枝的比例从2年生时的26.7%下降到3年生时的20.5%和4年生时的21.6%,叶的比例从2年生时的3.6%下降到3年生时的2.3%和4年生时的2.2%。而不同年龄根系的生物量均表现为主根>侧根>细根。随着林龄的增加,光皮桦单株根冠比在下降,即从2年生时的0.31下降到4年生时的0.22。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年龄落叶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华北落叶松单株各部分(树干、树枝、树叶、根系)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树枝、树叶、根生物量逐渐增大。但各组分变化仍有所差异,其中树枝、树叶的生物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树干的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且树干生物量与其他器官生物量增长幅度差距逐渐变大,处于较明显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研究以冬珊瑚幼苗为实验材料,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罗硝唑,探究其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罗硝唑的处理导致根系总长度、下胚轴长、根体积、根尖数、根系分叉数、根系表面积和投影面积、生物量及根茎比等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根系总长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根系下胚轴长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段平均直径随着罗硝唑浓度增加同时增加,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源罗硝唑的使用降低了冬珊瑚幼苗根系的侧根的形成,而且也会导致根系分叉数、根系表面积及投影面积下降;根系高度在各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幼苗根系外部途径长度在各处理之间差异也都不显著(P〉O.05);随着外源罗硝唑浓度的增加,冬珊瑚幼苗生物量逐渐下降,低浓度的罗硝唑可增加根茎比,而高浓度则降低根茎比。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期的生长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年龄≤1 a)和幼树(年龄>1 a)生长特征及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在云南昆明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约4.0 km2范围50余年生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内,采用固定样地(17块5 m×5 m样地)开展连续4 a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2年生、3年生、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分别为0.85~7.59、1.08~10.88、0.98~12.79 mm,平均树高分别为3.1~6.7、2.9~8.6、3.3~10.9 cm;1~9年生幼苗和幼树高与年龄呈指数相关。1~4年生的幼苗和幼树根系、胚轴、主杆、针叶的生物量分别为0.079~3.684、0.078~1.774、0.076~2.7474、0.270~9.186 g·株~(-1),仅根系的生物量比例(15.7%~21.2%)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大。1~4年生幼苗和幼树的生物量主要分配于根系的构建,高生长缓慢而形成"蹲苗"现象。旱季土壤水分亏缺是天然更新云南松幼苗或幼树蹲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株法,观测1 a生与2 a生Larreatridentata根系的生长分布状况,并通过地径建立根系生长状况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L.tridentata根系庞大,主根长,侧根发达,根型利于对水分的吸收,具有典型沙漠植物的根系特征;地径与主要根参数(总根长、根总断面积、根干重)有极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可用地径建立预测根系生长的模型。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有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且随着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成幂函数递增。  相似文献   

14.
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对不同密度华北沙地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模型W=aDb估测的27年生1 000、500和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5.23、102.60和86.74 t·hm-2;29年生小黑杨林分生物量分别为88.64、104.90和90.94 t·hm-2.林分生物量与林分的密度和年龄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密度对小黑杨器官间生物量分配有重要影响.密度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叶和皮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干、枝和根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密度增加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在3种密度中,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3种密度小黑杨林分生物量的径阶分配呈正态分布,在1 00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72.37%的生物量集中在18~22 cm的径阶范围内;500株·hm-2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26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90.02%;250株·hm-2的小黑杨林分中,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6~30 cm的径阶范围内,占总生物量的68.27%.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树干解析的方法对帽儿山实验林场10年生不同初植密度[株行距1.0m×1.0m(N),1.5m×1.5m(I1),2m×2m(I2),3m×1.5m(W)]的水曲柳人工林生物量及根系生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林木单株生物量随初植密度减小而显著增加(P<0.05)[与最大初植密度(N)相比较,中等初植密度I1,I2和最小初植密度W林分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30.3%,85.6%和146.7%],树干生物量比例随初植密度的减小而减小;2)不同初植密度水曲柳人工林林分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初植密度较小的I1,I2和W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N林分的84.8%,80.5%和60.5%;初植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结构也产生明显的影响;3)随初植密度的减小,水曲柳人工林单株林木根系的生物量增加[I1,I2和W密度林分单株根系生物量分别比N林分高出34.3%,83.2%,139.7%(P<0.05)],总生物量逐渐减小[I1,I2和W密度林分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N密度林分的87.4%,79.4%和58.5%(P<0.05)];4)初植密度对林木根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有显著的影响,随初植密度的减小,根的水平分...  相似文献   

16.
窄冠刺槐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0月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窄冠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系生物量以及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窄冠刺槐个体根系水平分布在株间可达到6.6 m,在行间可达到5.0 m;主根可深达2 m以上,侧根垂直分布集中在10~40 cm土层内.窄冠刺槐根系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16.82%,主根、侧根的生物量在根系生物量中分别占87.13%、12.87%.窄冠刺槐林分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分别为6 160.2~10 940.55kg·hm-2和970.35~1 607.4 km·hm-2,并呈现出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与林分密度成正相关的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林分根系中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0~20 cm土层内,而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20~40 cm土层内;在水平方向上,直径D≥5 mm的根数量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减少,而直径D<1 mm的根数量则随距树干距离增大而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1.5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落叶松人工林直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汪清林业局金钩岭林场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固定样地的长期观测数据,采用偏度、峰度、直径变动系数对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5a时偏度值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其后随着年龄增加,各样地的偏度值均逐渐减小,直径分布曲线右偏型逐渐减弱,期初密度大的样地偏度值变化明显;②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密度样地的峰度值逐渐减小,直径分布曲线逐渐变得平缓,期初密度大的样地尤其明显;③31a后,各样地直径变动系数稳定在0.36附近。  相似文献   

18.
《福建林业科技》2015,(4):87-92
以2年生云南松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正常水分(T1)、轻度干旱(T2)、中度干旱(T3)和重度干旱(T4)4个处理,研究水分控制对云南松苗生长、水势、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加剧,云南松幼苗株高、地径生长量逐渐增加,土壤和叶片水势呈现下降趋势,根、叶、茎生物量增量占总生物量增量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根冠比逐渐增大。2苗高与地径、土壤水势与叶水势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长指标与水势指标大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在4种水分处理下云南松苗木的生长指标与生物量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显著相关水平。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的加剧,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增量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增加,而分配到茎、叶器官上的生物量减小,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9.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和相对生长法,测定了长江滩地4种密度14年生I-72杨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发现在密度250~370株·hm-2的范围内,I-72杨林分生物量从102.40 t·hm-2增加到147.20 t·hm-2,生产力从7.31 t·hm-2·a-1增加到10.52 t·hm-2·a-1.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其中干54%、枝28%、皮7%、叶1%;地下部分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10%.在4种密度的林分中,I-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径级分布表现为波浪形,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生物量高峰出现时的径阶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