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样品采集和制备,对5个样本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玉米样品同一生霉粒其含量与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含量呈正相关;同一地区玉米真菌毒素整体侵染程度基本相同,不同地区三种真菌毒素侵染程度不同,不同生霉粒包含的真菌毒素类型不同,真菌毒素具有地域性;陕西地区2017年黄曲霉毒素B1污染基本为零;同一小麦样品不同梯度病斑粒含量与呕吐毒素呈正相关,不同地区小麦呕吐毒素可能差别很大,赤霉病粒对小麦呕吐毒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不能简单由玉米、小麦的外观或者生霉粒、病斑粒含量判断真菌毒素含量的高低,但是根据同一样品中同一生霉粒、病斑粒其含量与真菌毒素呈正相关性,可以在收获季节,分地区采集样品,检测完好粒与生霉粒或者病斑粒真菌毒素的侵染情况,寻找合理控制点,通过收购质量指标指导对相关监测卫生指标的把控,辅助粮食质量安全的监测,尽力解决目前现场收购时的质量安全风险漏洞。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霉菌毒素是中国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在饲料中常见、且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霉菌毒素有6种,即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笔者全面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对这6种主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对其方法过程和性能特点(提取剂、净化方法、定量方法、回收率等)进行了系统比较,为建立饲料中这6种霉菌毒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同时检测技术标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霉菌毒素是我国畜禽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在饲料中常见、且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霉菌毒素有6种,即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本文全面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对这6种主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对其方法过程和性能特点(提取剂、净化方法、定量方法、回收率等)进行了系统比较,为我国建立饲料中这6种霉菌毒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同时检测技术标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导率测定法和比色法测定了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毒素浓度,处理时间不超过3 d,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同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具有显著影响,引起细胞膜的伤害,造成膜功能的紊乱。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抑制胚根伸长法测定了培养时间对玉米灰斑病菌毒素产量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Fries培养液为基质,静止培养15d时,毒素的产量最高,为38.477mg/mL,毒素的活性最强,对玉米胚根生长的抑制中浓度为18.012%。说明Fries培养液中静止培养15d最适合玉米灰斑病菌毒素的产生。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玉米灰斑病菌的产毒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玉米灰斑病菌的产毒条件和致病机理,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静止培养下,以Fries培养液为基质,不同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下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浓度25%)处理不同时间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主要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电导率提高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培养温度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均有明显的影响,(20±1)℃培养15天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叶片电导率的影响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大类生物毒素,是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主要物质之一。农产品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玉米、花生、棉籽、辣椒籽和一些木本坚果及其产品中尤为严重。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可影响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干旱和高温的综合胁迫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作物抗性对降低毒素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常规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或产毒的抗性以及对其他病虫害及干旱的抗(耐)性,是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是常见的呕吐毒素检测方法,以小麦为样品,依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等对小麦呕吐毒素进行了分析。对两者呕吐毒素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在小麦呕吐毒素检测环节,在250~1 450μg/kg之间存在相关性,且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小麦呕吐毒素含量小于酶联免疫法测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镰刀菌毒素对植物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镰刀菌毒素是镰刀菌产生的非寄主选择性毒素,可导致植物萎蔫、根腐、穗腐等各种病症。本文综述了镰刀菌毒素的主要种类、产毒菌种及其侵染的主要植物,毒素作用机理及其对植株外观形态、细胞及细胞器结构、维管束等的影响,并提出了镰刀菌毒素研究在抗性材料筛选和抗性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臭氧去除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别在木制和白铁皮制的熏蒸柜中用臭氧处理黄由霉毒素B1污染过的粮食,臭氧发生嚣通过气管与熏蒸桓相连,臭氧处理浓度20~50ppm,处理时间1~9小时。粮食中的黄由霉毒素B1采用免疫亲和柱法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臭氧侥有效地去除粮食中的黄由霉毒素B1。用臭氧连续或闰断处理低水分(15%以下)粮9小时,粮食中污染的黄由霉毒素B1去除率可达90%以上;同一粮种,低水分粮食的去毒效果比高术分粮好;不同的粮种去毒效果有差异,对稻谷效果最好,其次是小麦和玉米;粮食中污染的黄由霉毒素B1在臭氧处理的最初l~2小时去除速度最快,毒素含量可下降80%以上。对于低术分(15%以下)粮,如果黄由霉毒素B1含量在100ppb以内,经20~50ppm的臭氧处理9小时后,其黄由霉毒素B1含量就可降至5ppb以下。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法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去除粮食中污染的黄由霉毒素B1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真菌毒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食品加工中,谷物和其他食品原料中的真菌毒素无法完全被破坏,使最终食品受到真菌毒素残留的污染。谷物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赫锗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烯酮。研究表明,食品加工对真菌毒素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分类、清理、磨粉、酿造、蒸煮、焙烤、油炸、烧烤、罐装、压片、碱处理及挤压处理的影响,尤其是高温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的加工工艺只能降低毒素含量,但无法彻底清除毒素。然而,烧烤和挤压过程具有减少毒素浓度的作用,所以通常用高温处理来清除真菌毒素。在高于150℃时进行挤压处理,可以减少大部分玉米烯酮、减少50%的黄曲霉毒素,可以降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使伏马毒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或者在160℃及高于160℃的情况下进行挤压处理,毒素含量下降的幅度最大。在污染了伏马毒素的玉米粒中添加10%的葡萄糖,然后对其进行挤压处理,结果使FB1的含量下降了75%~85%。在加压处理的过程中,伏马霉毒素可以产生降解产物,包括一些少量水解的FB1、N-(羧甲基)-FB1和较多的N-(1-脱氧-D-1-y)l-FB1。用小鼠做毒理学试验,用挤压过的污染了伏马毒素的玉米喂养小鼠,结果...  相似文献   

12.
稻谷真菌毒素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免疫亲和柱检测体系检测了我国31个储藏稻谷样品的真菌毒素含量。结果显示:阳性率方面,黄曲霉毒素(90.32%)和赭曲霉毒素(87.10%)远高于T-2毒素(35.48%)和呕吐毒素(3.22%)。在稻谷样品真茵毒素安全水平上,T-2毒素的超标较严重,达到29.03%,赭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次之,都是3.22%,黄曲霉毒素的超标率(0)最低。真茵区系和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襄阳花生茬土壤中黄曲霉菌进行初筛,并对筛选出的菌种进行特性分析和测序鉴定,最终确定为黄曲霉菌种,通过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土壤中黄曲霉毒素(AFT)含量,同时筛选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株,通过平板初筛到几株抑菌效果较好的黄曲霉菌株,将标准产毒菌株与非产毒菌株进行共生培养,测定AFT含量。结果显示,有4株非产毒黄曲霉共生菌株的黄曲霉素毒素含量较对照菌株降低80%以上,其中XZ38抑制产毒率达99.49%,说明非产毒黄曲霉菌株在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降低或消除AFT方面有很大作用,可作为田间生物防治黄曲霉污染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4.
黄曲霉毒素B_1是一种极毒且又是强致癌性的霉菌毒素,它严重地污染着花生,玉米等食品,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对那些被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粮食又如何处理,以便更好地利用呢?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最近我们用已被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玉米,在实验室内按正常工序加工制成米凉粉。经分析测定表明,原来含250PPb黄曲霉毒素B_1的玉米,制成米凉粉后已检测不出黄曲霉毒素B_1。下面就把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利用臭氧气体降解玉米籽粒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N)效果.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方式、温度以及玉米水分条件下,臭氧降解玉米籽粒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N)的效果情况.结果 表明,臭氧能够降解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N),臭氧对水分高的玉米籽粒的毒素降解率效果较低水分的好,且在低温条件下臭氧降解效率将会下降...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分子对接是模拟受体和底物之间通过能量匹配和几何匹配而相互识别的过程。其被广泛运用于虚拟筛选活性物质以及初步判断分子活性和毒性等领域,并对我们进行实体分子活性毒性试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分子动力学方法ADMET(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是当代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中十分重要的方法。早期ADMET性质研究主要以人源性或人源化组织功能性蛋白质为"药靶",体外研究技术与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相结合,研究目标分子与体内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屏障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以ADMET分析软件,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以及其降解产物进行计算机分子模拟分析,初步模拟呕吐毒素及其降解产物的毒性强弱,对呕吐毒素降解研究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过去的工作表明,玉米极易引起黄曲霉菌(A.flavus)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黄曲霉毒素是一强烈的致癌物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能诱发实验动物的肝癌。人类肝癌的高发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AFT,下同)污染有密切联系。因此,玉米的防霉是急待解决和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极利于各种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玉米霉变的主要环节在于田间收获期和收获后的处理期以及储存保管期,为进一步探讨玉米霉变环节及其规律,为制定防霉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与天等县防疫站、县农业局配合,对玉米进行综合防霉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此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抗虫转基因玉米研究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常用转化方法和转基因玉米转化体的鉴定方法,对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后续实验的抗虫性分析鉴定及遗传稳定性评价与利用也进行了介绍。进而探讨了Bt毒蛋白基因在玉米遗传转化上善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应加大力度对瓶颈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温季节,分别对两个偏高水分玉米仓采用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两种方式度夏。在6~9月,每月定点定层对两个玉米仓进行混仓扦样,对玉米的粮温、水分、脂肪酸值、不完善粒、呕吐毒素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谷物冷却的玉米水分损耗小,粮温较低,质量和储存品质较好,为玉米出库优质优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丙二醛(MDA)含量在玉米诱导抗病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说明:经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的玉米叶片中的MDA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1:60处理组效果最好,同时也说明了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