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评价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恢复、针叶人工林与阔叶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化效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保水、保湿效果好于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益略好于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保水潜力略好于马尾松人工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人工林可加快生态恢复的速度,改善生境条件,恢复生态功能,从而为后续物种的定居和繁殖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干热河谷适生树种的引种和早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思(Acacia spp.)类树种类型多,分布广,除欧洲及南极外各大洲均有分布,尤以澳大利亚最多,其次为非洲;该类树种主要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垂直分布在海平面附近至1 500 m以上;该树种生长快,用途广泛,有根瘤,具有强力固氮作用[1,2];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多,对土壤有很好的改良作用[3~5];此外,网脉相思(Acacia aneura F.Muell.ex Benth.)、维多利亚相思(A.victoriae Beath.)还能用作饲料,如网脉相思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干旱季节牲口最充足和营养丰富的饲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已引种了大叶相思(A.auriculaeformis A.Cunn.)、马占相思(A. mangium Willd.)、厚荚相思(A. crassicarpa A.Cunn. ex Benth.)、纹荚相思(A.aulacocarpa A.Cunn ex Benth.)等,这些相思树种在荒山绿化、薪炭林经营、水土保持及公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个相思树种纸浆材种源和家系选择研究”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相思类树种纸浆材育种“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中国林科院热林所杨民权副研究员主持,于1996年12月6日在本所通过鉴定。该成果研究系统全面、数据翔实,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规模大、内容丰富、成效显著。9位评委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主要内容有:(1)从原产地收集了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大叶相思(A.auriculaeformis A.Cunn.ex Benth.)、厚荚相思(A.crassicarpa A.cunn.ex Benth.)全分布区种源113个、家系469个  相似文献   

4.
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与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位于漳州平和7年生的3种相思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3.0936),黑木相思其次(3.0649),卷荚相思最低(2.2430);而与物种数目无关的Shannon均匀度指数则以黑木相思最高,表明其物种组成比较均匀;3种相思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相似性指数均在0.5~0.75之间,表现为中等相似;在3种相思人工林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大(55.30%~68.28%),其它组分依次为:根(14.72%~19.30%)>皮(10.59%~10.82%)>枝(3.96%~9.19%)>叶(2.42%~8.39%);3种相思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6.69 t.hm-2)>马占相思(6.24 t.hm-2)>黑木相思(4.21 t.hm-2);3种相思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卷荚相思(75.21 t.hm-2)>黑木相思(49.19 t.hm-2)>马占相思(48.22 t.hm-2)。对3种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分布格局的比较研究表明:卷荚相思生产力高,适宜在闽南山地营林生产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不同林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为华南地区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更新中物种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广东鹤山地区造林恢复34年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九节(Psychotria rubra (Lour.) Poir.)、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 (Hook. et Arn.) Champ. ex Benth var.as)、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和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为研究对象,探讨4种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试图阐明不同灌木对人工林林下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结果](1)4种灌木中,桃金娘的比叶质量最大,为157.51 g·m~(-2),显著高于其它3个物种,梅叶冬青的比叶质量最小;三叉苦叶片的氮和磷含量最高,但氮磷比却最低;(2)梅叶冬青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物种,但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却显著低于九节,而高于三叉苦和桃金娘;(3)梅叶冬青叶片可溶性总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显著高于其它3个物种,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三叉苦和桃金娘,说明维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有利于梅叶冬青适应林下的荫蔽环境。[结论]综合以上的各项指标,在4种灌木中,梅叶冬青较低的比叶质量可以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且其较高的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能为其适应林下荫蔽环境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因此,梅叶冬青可以作为华南地区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更新的选择物种。  相似文献   

6.
粤东发展相思木片基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相思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粤东地区具体的自然资源条件,在总结该类树各前期引种结果及现有良种储备的基础上,综合提出粤东发展相思丰产林的整体策略与具体措施,指出广东木片基地东移的效益及其潜在风险,为粤东发展相思人工林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思参。  相似文献   

7.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人工林种植的主要树种和重要速生用材树种,由于片面追求丰产、经营措施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南方大面积经营的杉木人工纯林出现了地力衰退的问题,直接威胁到造林质量、林木生长和产量,进而影响到林分多功能效益的发挥和可持续经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结果,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为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资料查询、专家咨询获取各种模式林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华容县5种当地典型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共设置20块样地,对相应指标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洲滩人工林复合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5种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种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评价优劣排序为林-菜模式(0.631 3)林-菌模式(0.611 8)林-药模式(0.488 3)林-草模式(0.475 2)纯林模式(0.456 7)。无论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还是从综合效益来看,研究区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都优于纯林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尾叶桉、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它们的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为评价广东的3个优势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及为广东的造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树种单位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166.89 t·hm-2)>大叶相思(128.72 t·hm-2)>马尾松(70.12 t·hm-2)。3种人工林平均碳汇经济价值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45611.04元·hm-2)>大叶相思(35179.18元·hm-2)>马尾松(19163.80元·hm-2)。尾叶桉是这3种人工林中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广东三岭森林公园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强大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在广东省碳汇造林时选择尾叶桉种植。  相似文献   

10.
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生产能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全省各主要杉木栽培区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和林木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分析,达到了解全省各主要杉木栽培区杉木生产能力和经营效果,以便为我省杉木用材林基地区划和现有杉木林的合理经营利用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省杉木用材林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桉树人工林间种相思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间种不同相思并在施肥和不施肥情况下对林分生长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思的间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桉树的高生长2.6%4.9%,极其显著地促进了桉树的胸径生长1.6%4.9%,极其显著地促进了桉树的胸径生长1.6%6.8%,桉树单株材积同时获得显著增加5.88%6.8%,桉树单株材积同时获得显著增加5.88%20.17%;6年生林分最终以桉树间种马占相思并在施肥的情况下获得最大价值,达到8 455元/667m2,而桉树纯林的价值为6 503元/667m2,相比提高了30.02%,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效应,并选择了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作为人工林重建对土壤养分效应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2年生的桉树、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类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全N量其增幅高于10年生、6年生的人工林;除念珠相思林以外,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所在试验点的对照地.混交林对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的作用非常明显,其改良能力优于纯林;人工林土壤表层全N含量均低于1.0 g·kg-1;(2)速效N的变化规律与全N含量基本一致,速效P含量波动较大,土壤速效K含量比较丰富,pH值的范围在4.44~6.42之间;(3)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为赤桉 苏门答腊金合欢混交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相对较大,其关联系数为0.651,影响最小的为念珠相思纯林,关联度系数为0.343.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与分析木材及其他产品的经济效益、林分结构与林分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与理化指标、保土涵水固碳等生态效益 ,对从云南热区选择出的 3个造林树种 :西南桦、山桂花、高阿丁枫及引种的热带速生树种马尖相思所营造的 4种人工纯林和 2种混交林半个轮伐期 (10年左右 )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这 6种人工林虽然主林层种类单一 ,但利用热区的自然条件 ,可以培育成具有复杂多样的下木、灌木、草本层植物的复层人工林 ,生物多样性 10年左右已可恢复到相似立地条件下天然林的状况 ;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在造林后先降后升 ,现已稳定回复到造林前水平 ;生物量较小 ,但木材经济产量较天然林高得多 ,由于木材价格高或兼有副产品 ,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也较同地类的天然林高得多 ;保土涵水固碳等方面已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人工林小流域内未见地表径流 ;因此认为这 6种人工林已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营建了桉—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桉—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复合经营模式,分析其经济效益,为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做示范推广。桉树人工林采用复合经营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推广应用桉树复合经营模式对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林农增收、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西东门林场某分场5年生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细根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贮存量及其季节动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厚荚相思人工林细根5种营养元素贮存量随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季节尾巨桉人工林细根营养元素贮存量大小次序为夏季(6.514kg·hm-2)秋季(6.452kg·hm-2)春季(5.089kg·hm-2)冬季(4.524kg·hm-2);厚荚相思人工林细根相应为夏季(13.920kg·hm-2)秋季(11.523kg·hm-2)春季(3.620kg·hm-2)冬季(2.902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1))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3.99 g·kg~(-1))香蒲桃天然次生林(3.83 g·kg~(-1))大叶相思人工林(1.29 g·kg~(-1))木麻黄人工林(0.85 g·kg~(-1))。5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活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0~20 cm土层,不同林型间均表现为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说明木麻黄与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EOC的分布受土壤因子(BD、SWC、pH、TN、C/N)的影响,其中,EOC与TN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与BD具有最大的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热带海岸不同林地土壤碳库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EOC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热带海岸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供应环境及碳汇响应机理,为评价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对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主要与林地土壤类型、林分郁闭度有关;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随林龄对林分郁闭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桉树种类之间及桉树与相思类树种之间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低并不是桉树树种本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与分析木材及其他产品的经济效益,林分结构与林分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与理化指标,保土涵水固碳等生态效益,对从云南热区选择出的3个造林树种;西南桦,山桂花,高阿丁枫及引种的热带速生树种马尖相思所营造的4种人工纯林和2种混交林半个轮伐期(10年左右)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人工虽然主林层种类单一,但利用热区的自然条件,可以培育成具有复杂多样的下木,灌木,草本层植物的复层人工林,生物多样性10年左右已可恢复到相似立地条件下天然林的状况;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在造林后先降后升,现已稳定回复到造林前水平;生物量较小,但木材经济产量较天然林高得多,由于木材价格高或兼有副产品,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也较同地类的天然林高得多;保土涵水固碳等方面已发挥出良好的生态, 人工林小流域内未见地表径流;因此认为这6种人工林已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自然改造对马占相思人工林群落向热带天然林群落结构演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试验对采取了近自然改造措施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林分的群落结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能促进满足一定条件的马占相思人工林在2年的时间内转型为符合热带天然林标准的林分。其中,林分改造前林下天然更新乡土树种幼苗幼树密度是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对马占相思林而言,该研究初步获得的该指标阈值为3400株/hm2;⑵林分在转型过程中仍然保持自然正向演替,采伐等人工干预措施对林下天然更新乡土林木冠幅造成的损伤对林分的演替方向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人工林生产能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全省各主要杉木栽培区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和林木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分析,达到了解全省各主要杉木栽培区杉木生产能力和经营效果,以便为我省杉木用材林基地区划和现有杉木林的合理经营利用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省杉木用材林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