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晒制方法晒制过程中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以吉林晒红烟品种大叶黄为试验材料,研究晒红烟露天晒制、薄膜覆盖变黄后露天晒制、大棚晒制3种晒制方法晒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不同晒制方法烟叶在晒制过程中失水速度呈现前期慢后期快的趋势,大棚晒制烟叶水分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的充分转化降解;总氮和烟碱变化幅度不大,各处理间总氮差异不明显,大棚晒制烟碱含量相对较高,总氮含量较小,符合优质晒烟要求;总糖、还原糖及糖碱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N"形,大棚晒制烟叶中总糖、还原糖及糖碱比均比其他2个处理低;钾、氯含量整体波动不大,各处理间钾含量差异不明显,氯含量差异明显,露天晒制烟叶的钾氯比较高,大棚晒制较低,但是大棚晒制烟叶的总氮、烟碱、总糖及还原糖均符合优质晒烟的要求,更适合推广应用。[结论]研究可为该烤烟产区选择适宜的调制方法,制定晒红烟调制规程,提高烟叶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醇化过程中晒黄烟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向红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39-1341
研究了自然醇化过程中晒黄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醇化过程中的晒黄烟进行了感官评吸,为晒黄烟合理醇化和使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自然醇化过程中晒黄烟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晒黄烟在自然醇化过程中总氮、淀粉含量略有下降;烟碱、总挥发碱含量均有大幅度地下降;总糖含量表现为前期下降、后期趋稳且稍有上升。自然醇化过程中晒黄烟感官质量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上部烟在30个月时达到最佳,中部烟在25个月时达到最佳,下部烟在20个月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晒黄烟的品质和安全性,全面系统地把握氮代谢在调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调制措施对晒黄烟调制期间主要含氮化合物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含量在晒制的前9 d呈下降趋势,9 d之后稍有上升,总体上变化不大;可溶性蛋白主要在晒制前期和中期发生降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积累速度表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规律;晒制期间生物碱含量变化不大,硝酸盐最终含量低于开始晒制时。不同调制措施相比,划筋处理水分散失较快,有助于可溶性蛋白的充分降解,游离氨基酸的积累和硝酸盐的合理转化。  相似文献   

4.
总结松阳晒红烟大棚晒制技术,包括大棚的搭建、鲜叶采摘、堆黄、晒制和贮藏保管等方面内容,以为松阳晒红烟大棚晒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水稻重要的增产措施——晒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水稻晒田,也叫烤田、搁田,是一项很重要的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10%~20%。1 晒田的作用1.1 促转化。水稻前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后期以生殖生长为主,晒田可以促进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再者,水稻生长前期以氮代谢为主,后期以碳代谢为主,晒田是控氮促碳,这也是一种转化。1.2 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晒田能增加土壤空  相似文献   

6.
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何首乌传统炮制工艺九蒸九晒过程中多成分含量变化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传统的黑豆共蒸法进行九蒸九晒,并首次监测炮制过程中多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随着何首乌蒸晒次数的增加,浸出物、二苯乙烯苷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游离蒽醌含量则显著上升;多成分含量测定中,没食子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儿茶素、二苯乙烯苷含量逐渐减少,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呈缓慢上升趋势,5-羟甲基糠醛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何首乌九蒸九晒过程中性状及各成分含量变化规律明显,可为何首乌的炮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7.
浙江松阳是我国七大晒烟产区之一,该地区的晒烟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烟叶质量优良,因此总结出一套相当有效的晒烟晒制技术。本文主要所论述的松阳晒红烟大棚晒制技术,主要包含搭建晒制大棚、鲜叶采摘、堆黄、晒制以及保管贮藏等方面的内容,形成系统性,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蛟河晒红烟是国家知名晾晒烟.通过选择优良品种育苗、假植、大田移栽以及打顶、去芽等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可以提高烟叶产量.掌握烟叶成熟标准,合理确定采收时间,采用捂黄、定色、干筋、分级、打捆等晒制工艺,可以提升烟叶质量和等级,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9.
阐述歙县种植晒黄烟历程、晒黄烟生产技术要点和晒黄烟晒制加工技术,为歙县今后开发晒黄烟生产项目做一探析,同时也为歙县晒黄烟种植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晒红烟烟碱积累规律及不同施肥量对烟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晒红烟烟碱积累规律及不同施肥量对烟碱的影响。[方法]以延晒5号为供试品种,硝酸磷、磷酸二铵与硫酸钾为供试肥料.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烟碱的影响。[结果]晒红烟烟碱积累量是从移栽后50d开始迅速增加。叶、根部烟碱日积累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移栽后60d,茎部日积累量最高值是在移栽后70d。烟碱以叶中分布最多,根次之,茎最少;烟碱在根、茎、叶中的比例,生育前期和后期无明显的变化。在相同的施肥水平条件下,烟碱的含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总糖含量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在不同的施肥水平下,总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含量减少,随着部位的上升烟碱含量增加。[结论]该研究为晒红烟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changes of polyphenols in tobacco leaves during the flue-curing proces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ome 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different tobacco-producing region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s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24 h of curing, and then decreased. It reached the lowest value at 72 h of curing and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that.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 also increased during 0-24 h of curing. But the lowest point occurred at 60 or 72 h of curing and then it increased till the end of the curing process. The content of mtin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curing, and showed little fluctuations. The changes of PPO and POD activity were the opposite. Rutin was found to have a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sugar (r=0.822^**), but a high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tarch, nicotine, and protein.  相似文献   

12.
烟叶烘烤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及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了河南不同产烟区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及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酚含量在烘烤开始后的前24 h呈增加趋势,之后则降低,至72 h降到最低,72 h后又迅速升高直到烘烤结束;绿原酸含量在烘烤0~24 h也呈上升趋势,其最低值出现在60 h或72 h处,之后则缓慢上升至烘烤结束;芸香苷含量随烘烤进程的推进,呈递增趋势,中间稍有起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趋势相反。在烘烤过程中芸香苷的含量变化与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2**),与淀粉、烟碱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湿度条件下白肋烟晾制期间烟叶水分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自然条件和人工调控条件下,不同湿度处理的晾房中白肋烟叶片晾制期间总水含量和自由水含量的变化趋势,以探讨人工调控的条件下白肋烟晾制的合适湿度。结果表明:人工调控条件下,3个不同湿度处理的晾房中叶片总水含量在晾制开始的前2周有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然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维持到晾制结束。晾制前期的湿度对总水含量变化的影响显著,高湿对叶片失水有缓冲作用,在第1周内含水量下降不明显,低湿则加速叶片脱水。晾制开始时,烟株上部叶片含水量最高,中部叶片次之,下部叶片最低,但晾制结束时各部位叶片含水量相近。与人工调控的晾房相比,自然条件下各湿度处理叶片总水含量的变化相对缓慢。对于白肋烟叶片自由水含量,不同条件下晾制期间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低湿处理的晾房中下降速度最快,中湿处理次之,高湿处理的晾房中下降速度最慢。中湿晾制条件有利于优质白肋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烘烤过程中红花大金元烟叶色素和总酚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红花大金元不同成熟度烟叶色素含量及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烘烤阶段,烟叶色素含量在不同成熟度间存在不同的差异。鲜烟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成熟度的提高而明显降低,成熟度低的烟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降解量也明显高于成熟度高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烟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降解速度均以变黄期较快。烟叶总酚含量在开烤后到变黄期之间呈增加趋势,42~48℃则降低,之后升高直到烘烤结束;总酚的变化幅度以适熟烟叶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密集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的稳温时间对烟叶化学成分影响的动态变化.[方法]以K326品种为材料,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不同稳温时间烟叶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试验表明,在密集烘烤过程中,42℃前烟叶淀粉含量迅速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迅速升高;42 ~47℃,烟叶淀粉含量缓慢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缓慢升高;在47℃后,烟叶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很小.烟叶烟碱、总氮含量随烘烤进程略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较小;氮碱比变化不大.[结论]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稳温时间,可使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6.
白肋烟调制过程中叶片膜脂过氧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肋烟调制过程中叶片膜脂过氧化及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白肋烟调制过程的进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直至消失,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调制2d后上升到最大值,而后下降直到活性丧失,多酚氧化酶则在调制48h内上升到最大值之后下降。不同处理以高温变黄处理烟叶膜脂过氧化水平最高,低温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17.
铵态氮/硝态氮配比对豫中烟区烤烟生长及品质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豫中浓香型烟区施肥适宜的铵态氮/硝态氮配比(即铵硝比),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氮肥、钾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同的基础上,设计4个不同铵硝比(6∶4、5∶5、4∶6、3∶7)处理,研究了豫中烟区不同铵硝比对烤烟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及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移栽后30、45 d,烟株的叶长、叶宽、茎围和叶面积随硝态氮比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以铵硝比4∶6处理表现最好。在成熟期(移栽后90 d),各处理间烟株株高和叶宽无明显差异,而叶长和叶面积随硝态氮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各生育时期不同铵硝比处理下烟叶氮、磷、钾含量差异表明,铵硝比为4∶6时有利于烟株对氮、磷、钾的吸收。硝态氮不利于烤后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氯离子含量的合成或累积,而铵态氮则促进烟叶的碳、氮代谢;烟叶钾含量则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以铵硝比为4∶6时(钾含量1.3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硝态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烟叶对钾的吸收。香气成分分析发现,硝态氮有利于烤烟中部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合成,过高或过低的铵硝比都不利于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和棕色化反应产物的合成,二者含量均以铵硝比4∶6时最高,且致香物质总量也以铵硝比4∶6时最高。综合考虑烟株的生长情况、烟叶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在河南浓香型烟区推荐以铵硝比4∶6进行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中颜色值和色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不同成熟度烟叶密集烘烤中颜色值和色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测色色差计,对比研究烘烤中未熟、尚熟、适熟和过熟烟叶颜色参数(L*、a*、b*)和色差参数(△L*、△a*、△b*)的变化特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成熟度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成熟度烟叶的L*、a*值在烘烤过程中均呈现升高的趋势,b*值在48℃之前升高,48—54℃有所下降,之后稍有回升。L*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过熟>适熟>尚熟>未熟,鲜烟叶a*值在不同成熟度之间差别不大,在变黄中期之前成熟度高的烟叶a*值上升较快,烤后烟叶b*值大小表现为尚熟>未熟>过熟>适熟。随着烘烤的进行,烟叶△L*总体趋势变小。在48℃烟叶△a*明显变大,△b*相对降低,尤其以未熟和过熟烟叶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尚熟和适熟烟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L*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 = - 0.979,-0.851,P < 0.01),类胡萝卜素含量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r = - 0.832,- 0.853,P < 0.05)。烘烤过程中适熟烟叶的L*、a*和b*与各种色素含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 245.67 x1 + 114.75 x2 - 211.69 x3 - 125.21 x4 + 118.69, = 416.9 x1 + 369.19 x2 - 404.38 x3 -78.38 x4 + 43.55,  = - 1051.55 x1 -1270.02 x2 + 1106.42 x3 + 17.48 x4 + 40.1。【结论】烘烤中不同成熟度烟叶正反面颜色变化趋势基本同步,烟叶颜色参数和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明显,可以用颜色值作为辅助指标来判断烟叶成熟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烟叶密集烘烤前进行的不同处理对烟叶在烘烤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设鲜烟叶烟梗划开(T1)、鲜烟叶背面烟梗剔除(T2)和常规烟叶烘烤(CK)3个不同处理,利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对烟叶进行烘烤。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各个处理中水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淀粉等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脂氧合酶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酶活性呈现双峰曲线。T2处理烟叶中的水分、类胡萝卜素、丙二醛、淀粉酶活性等含量和脂氧合酶活性均高于T1处理,而其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T1处理。T2处理的烟叶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方面均优于T1处理。T2处理能够很好地调控烟叶中水分和各种酶活性的变化,使细胞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使叶绿素和淀粉充分降解,又能避免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能进一步改善烟叶品质和优化密集烤房增香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