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幅面监测地物的特征,利用SAR在阴雨天气多、云量大的水稻种植地区开展水稻识别、监测和估产具有光学遥感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基于雷达对水稻进行识别和监测的研究多用ERS/SAR、RADARSAT/SAR、ENVISATASAR等,其多是以民用或军民两用为主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在用SAR数据监测水稻时,其后向散射系数来自4个方面:①入射波直接被水稻散射回去,即直接散射项(D-BS);②入射波经水稻层的散射到达水面后,经水面反射到水稻层,经水稻层衰减回到雷达(SRE);③入射波经水稻层衰减到达水面,经水面反射回到水稻层,经水稻层散射回去(ERS);④入射波经水稻层衰减到达水面,经水面反射到水稻层,经水稻层的散射改变方向下行,再次经水面反射到水稻层,并经水稻层的衰减后回到雷达(W-R-W)。其中,后向散射系数的主要来源是SRE项和ERS项。SAR数据后向散射系数不仅要受到水稻物候期、植株高度、生物量、含水量等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入射角、波段、极化方式等的影响。一般地,水稻后向散射系数总体上是先随水稻生长增大,然后略有下降;水稻生长早期,后向散射系数随入射角波动的幅度较小,在水稻生长后期,后向散射系数随入射角波动的幅度变大,波动起伏次数增加;L波段和C波段的后向散射系数表现基本类同,但值要小很多,X波段则与L、C波段的表现相差较大。已有研究中大部分采用同极极化方式的后向散射系数作为研究对象。VV极化的后向散射系数变化比较平滑,HH极化的后向散射系数变化比较复杂。随着雷达卫星技术的发展,多极化、多模式、特殊波段将更能突出星载SAR的优势,拓宽SAR的应用范围,为进一步分析、识别和检测目标提供更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兴化市水稻试验区为例,利用单时相多极化ENVISAT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进行水稻识别和生长参数反演。通过分析水稻和其他地物在该时相上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和条件,利用阈值分类算法从影像中提取水稻分布。另外,利用实测水稻生长参数和获取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水稻后向散射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稻VV极化后向散射强度与水稻形态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水稻HH极化后向散射强度对水稻冠层含水量的变化更敏感。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反演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和NDVI等参数的关系模型。经过验证,水稻识别精度为84.36%,反演的水稻生长参数的空间变化和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转基因抗虫水稻在我国已经获得安全证书,且其他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也进入田间试验和环境释放阶段,因此,水稻的基因漂流备受关注。归纳和分析了近10年来国内外水稻基因飘流的数据和信息,分别包括向栽培稻品种、不育系和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频率最大,其次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品种的飘流频率最小,并提出了向这三种类型水稻基因飘流的0.1%阈值距离。  相似文献   

4.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幅面监测地物的特征,利用SAR在阴雨天气多、云量大的水稻种植地区开展水稻识别、监测和估产具有光学遥感无可比拟的优势.总结了目前用于水稻识别和监测的SAR的类型和特征,以及SAR水稻监测后向散射机理模型,分析了影响水稻后向散射系数的主要因素,综述了国内外基于SAR的水稻识别和监测研究进展,并对未来SAR水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信阳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光、热、水资源充足,具有发展水稻生产的优越区位和自然条件。目前,全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40万hm2,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是河南省水稻主产区。近年来,由于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应用,水稻产量实现了由低产向中产的跨越,水稻单产由300~400kg/667m2,  相似文献   

6.
水稻极化散射特征分析及稻田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江苏省洪泽试验区2004年获取的多时相、多极化雷达卫星(Envisat)数据分析,从图像上提取后向散射系数,建立了水稻生长模型,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式的水稻后向散射特征。利用该试验区同年获取的气象卫星(NOAA)数据,提取水稻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其与水稻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根据水稻的多极化后向散射特征和获取的多时相雷达数据,利用阈值法提取稻田信息,识别精度达90%以上。结果充分说明利用多时相、多极化雷达卫星数据对水稻长势监测及面积提取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是针对垦区的气候特点,将现有的栽培技术优化集成、组装形成的一项新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是阳生作物,正光照是其生长发育的热能源泉。高光效栽培是采用磁西偏北23.5度行向种植水稻,充分利用地处北纬度区域,夏季日照时间长、西南方向光照强和风频率高的气候特点。通过改变行向,在夏季时有效延长水稻  相似文献   

8.
在推广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中,如何把新水稻品种向农民推广,一直是农业部门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对农民的经济收益、国家的粮食产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农业部门要找到农业新品种推广过程中的问题,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向农民介绍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本文指出了水稻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稻(Oryza sativa L.)高光效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方法]在田阊设计了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0°、栽培密度为(50cm+20cm)×15cm时产量最高,为8038.5kg/hm^2,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50cm+20cm)x15cm时增产3.1%,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33cm×15cm时增产4.5%。[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逐步向超级稻、优质化方向发展,水稻品种结构的变化、氮肥用量的增加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稻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如纹枯病等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浙江省海宁市水稻生产也由以散户为主转变为以规模户为主,水稻生产向规模经营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但是,海宁市水稻生产上仍存在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海宁市水稻生产,需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管护、优化粮食补贴政策、提高水稻生产现代化水平、提升水稻产业附加值等。  相似文献   

12.
雷沃谷神4YL-1JD型收割机可以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等作业。现笔者将其工作原理、常见问题及排除方法介绍如下。一、作业工作原理拨禾轮首先将水稻向后拨送和引向切割器,切割器将水稻割下来后,继续被拨禾轮推向搅龙,它将割下的水稻推集到割台中部的喂入口,有搅龙的伸缩齿将水稻拨向过桥。经链耙送入板齿滚筒,然后切向抛入轴流滚筒,水稻在轴流滚筒和上盖导草板的作用下从右向左螺旋运动,同时在轴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沿黄地区光热水资源充裕,环境无污染,水稻灌浆期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比较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优质,是我国著名的优质高产粳米产区。近年来,随着城乡结构调整,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水稻种植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轻简型转变。省工、省时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已在沿黄地区大面积推广。河南省沿黄流域面积优势较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较成熟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关键栽培技术进行阐述,旨在为水稻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简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黑龙江省的高产、稳产、高效、优质的粮食作物,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旱育稀植技术为主导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由直播向育苗、由湿润秧向旱育秧、由密植向稀植的技术进步。目前,水稻无论从单产、总产,还是品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这些都离不开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5.
吴建祥 《农技服务》2014,31(7):247-247
为了探索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降低水稻种植成本,以机代劳让劳动密集型向轻简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结合水稻高产创建工作,2013年在协税镇枣林村一组特设水稻机育插秧密度试验。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如何做好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的科学依据,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水稻区试工作向科学、公正、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文提出水稻区试应该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全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率先在贵州省遵义市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15日.2009年全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率先在贵州省遵义市启动.并向18个水稻主产省(区、市)发放了“水稻高产创建技术规范模式图”。  相似文献   

18.
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桃香 《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26,33
有机水稻通过多年推广种植,正在向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优质稻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阐述了有机水稻的种植规程,分析了影响有机水稻生产的因子,提出了改进、优化有机水稻生产的相关措施,展望了有机水稻生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早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了杂交水稻早衰过程中光合系统、根系生理、叶绿素含量及一些酶类活性的变化,阐述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水稻早衰的关系,指出利用转基因技术向水稻基因组转入优良基因是培育抗早衰杂交水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跃文 《农家顾问》2008,(11):55-56
我国水稻品种资源丰富,种植模式多样.集成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种植技术,因此,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难点是种植环节。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将向高性能插秧机械、抛秧机械、直播机械三大类型并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