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温室秋延番茄和秋冬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长。严重时可能损失50%-60%的秧苗,给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将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甘芳 《西北园艺》1998,(4):36-36
茄褐纹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只为害茄子,全国各栽植区普遍发生。苗期为害造成缺株,严重时缺株率可达60%以上;果实发病引起果腐,一般可造成20%~30%的果腐,病果不能食用。 茄褐纹病从苗期到果实成熟期都可发生。幼苗感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或椭圆  相似文献   

3.
海南火龙果产区真菌病害种类及为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省海口、文昌、琼海、乐东、临高、东方等市(县)的火龙果真菌病害进行了系统实地调研。结果表明,海南地区火龙果生产中发生的真菌病害主要有7种,分别为溃疡病、茎腐病、炭疽病、茎斑病、基腐病、黑斑病、果腐病;其中火龙果溃疡病和茎腐病在调查地均有发生,且为害严重。海口市主要发生溃疡病和炭疽病,文昌市主要发生溃疡病、基腐病和茎腐病,琼海市主要发生茎腐病和溃疡病,临高县主要发生溃疡病和黑斑病,东方市主要发生溃疡病,乐东县主要发生溃疡病和炭疽病。  相似文献   

4.
正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主要的洋葱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酒泉的玉门、金塔、肃州,嘉峪关市,茎基腐病从洋葱种子萌芽到鳞茎形成甚至在储藏期均可发生,是一种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病害,准确掌握洋葱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采取合理的防治技术是控制该病暴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棚室番茄根部腐烂病害主要有疫霉根腐病、番茄茎基腐病、褐色根腐病、黑点根腐病和枯萎病、黄萎病等。经调查,发病率高的是疫霉根腐病,占发病总数的58.8%,其次为番茄茎基腐病,大约占15.5%,褐色根腐病占9.5%,而其他根腐和未知的根部病害只有16.2%,且存在有较多的复合侵染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番茄脐腐病逐年加重,一般年份发病率30%~40%,减产30%左右。脐腐病一直成为难以防治的世界性难题,过去用多种补钙方法防治,防效始终不理想。我国众多专家和我们试验证明,美林高效钙是防治番茄脐腐病的特效药,从而解决了番茄因缺钙引起脐腐病这一难题。1病害症状 番茄脐腐病又叫蒂腐病,因病斑发生在果顶脐部,故叫脐腐病,群众叫烂脐。主要危害幼果,发病初期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绿色病斑,逐渐变成黑色,扩大后半个果实变黑,病果提前变红,不能食用。在潮湿多雨条件下果实密生黑霉。2发病原因 番茄脐腐病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大棚番茄栽培在徐州铜山栽培历史已久,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33hm^2。由于种植单调,重茬年限长和大棚小气候的适宜性,番茄腐霉茎基腐病暴发流行,造成大量死苗。轻病棚病株率10%~20%,一般40%-60%,重病棚毁棚重植,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笔者从2003年开始,对该病在本地的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该病的防治技术开展了多次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项技术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效益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番茄茎基腐病致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番茄种植面积的扩大,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影响保护地番茄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番茄茎基腐病痛害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为以后了解研究该致病茼的更详尽的特性及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通过柯赫氏法则可以证明番茄茎基腐病的致病菌为茄丝核菌。  相似文献   

9.
食用百合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合其花可供观赏,鳞茎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食用百合在永福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达到400hm^2左右。但是在生产中仍出现病毒病、立枯病、根腐病、虫害发生较重,中后期死苗现象,严重影响了食用百合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使食用百合生产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食用百合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生长分析法,系统研究了食用百合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的规律。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y=99.35e0.0224Xr=0.9669。干物质分配中心有3个:即枞形前为茎叶;枞形到开花为茎、叶与鳞茎;开花后为鳞茎。两年生百合单株茎叶贮存性物质运转量为2.3~4.2g,相当于鳞茎重的8.9%~16.1%。并提出了不同产量水平干物质积累模式,可在生产中监测群体发展动态,预测产量和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与绿色安全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生姜茎基腐病,促进生姜产业健康发展,对茎基腐病在莱芜生姜上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阐述,并在大量调查和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茎基腐病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其中莱芜生姜茎基腐病致病菌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生姜整个生长期和...  相似文献   

12.
茄褐纹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苗期为害造成缺株,严重时缺株率可达40%以上;果实发病引起果腐,一般可造成20%~30%的果腐,病果不能食用。 茄褐纹病从苗期到果实成熟期均可发生。幼苗感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收缩。当病斑环绕茎周时,病部缢缩,幼苗猝倒死亡,大苗形成立枯。成株期感病,叶片形成白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浅黄色,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或散生。茎受感染出现溃疡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上面密生小黑点,以后病部凹陷、干腐,皮层脱落,木质部外露,易被风吹折断枯死。果实感病,最初在表面形成褐色圆形或椭圆病斑,稍凹陷,后扩大至全果。 茄褐纹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附  相似文献   

13.
王剑  龙青云 《花卉》2010,(2):20-21
一、茎腐病 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基质和病残体上越冬。该病主要危害球根海棠的茎部.也可以危害叶片,5-9月易发病。茎感病后,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小斑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形,后发展为棕褐色软腐,病部组织下陷。当病斑环切茎部时,植株就会倒伏死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序列分析,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组织法和田间试验研究甲壳胺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刺腐霉(Pythium spinosum)和林栖腐霉(Pythium sylvaticum)。甲壳胺对3种腐霉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422.711 2、401.699 5、446.910 7μg·m L~(-1)。显微观察显示,甲壳胺处理后的腐霉菌丝膨大、扭曲,分枝增多,菌丝内部出现空泡化。活体组织法试验结果表明,甲壳胺可以明显抑制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甲壳胺可以明显预防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从而提高生姜产量。  相似文献   

15.
疫病是蔬菜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各生育期皆可受害,一般造成蔬菜减产20%~30%,发生严重时损失超过50%[1].生姜上的茎基腐病,俗称"烂脖子病",病原菌为疫霉群结腐霉,可通过姜种、土壤、农具、浇水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有腥臭味,可导致根腐死棵,严重影响生产.2021年生姜块茎上发生了以前少见的由疫霉属病...  相似文献   

16.
随着食用菌栽培数量的大幅增加,生产中所发生的病害也呈增加趋势,菇农因此受到很大损失,根据多年的食用菌病害防治经验及研究,针对生产中的要求,我们对新型复配型药物——黄菇一喷灵进行了防效试验,经对平菇的黄腐病、凹斑病、褐腐病、香菇的褐腐病、白灵菇的黄水病、杏鲍菇的黄斑病等防治试验显示:预防效果接近100%,病害防治效果达到88%左右。  相似文献   

17.
夏季注意银杏茎腐病的防治银杏茎腐病又叫苗枯病,在夏季高温炎热的地区发生。福建省夏季高温炎热,雨水较多,培育种植银杏苗木时,应注意做好茎腐病的防治工作。(1)发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引起银杏苗木茎腐病的病原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此菌喜欢高温,病菌通常在土壤中营...  相似文献   

18.
为完善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及茎基腐病的绿色防控体系,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BR(油菜素内酯)和农艺措施防控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和茎基腐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棚外种植3行玉米可使棚内秋番茄TY病毒病的发病率降低40.71%,防效达70.53%.对大棚番茄植株喷施不同浓度BR可降低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发病率,其中,...  相似文献   

19.
保护地番茄筋腐病及其防治途径洪玉善,郑士金,崔长辉(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筋腐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上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发病率一般都在20—30%,严重年份甚至达到40—50%,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质量,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一、发病时期与主要...  相似文献   

20.
<正>1茄子茎腐病茄子茎腐病在日光温室发生,发病速度之快,发生面积之大,危害之重,在保护地茄子栽培中还是头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