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概述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普遍存在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威胁仔猪生长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新生仔猪腹泻病例中有48%是由大肠杆菌引起[1]。我国1997年上半年大肠杆菌性仔猪腹泻104511例,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2]。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由于猪的生长期不同而分为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两种。仔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20日龄左右仔猪腹泻发病机理,检测仔猪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种类,分析仔猪腹泻大肠杆菌耐药特性,为兽医临床更好地预防控制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从腹泻发病仔猪粪便中分离出34株致病性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用10种头孢类抗生素药敏纸片对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设计针对ESBLs基因TEM、SHV、CTX-M-1、CTX-M-2、CTX-M-8、CTX-M-9的特异性引物,检测34株仔猪腹泻大肠杆菌ESBLs基因TEM、SHV、CTX-M-1、CTX-M-2、CTX-M-8、CTX-M-9存在情况。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4株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对10种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68%、65%和56%,敏感率为29%、15%和35%;对头孢哌酮、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5%、9%,敏感率为70%、79%。ESBLs基因检测结果表明,34株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全部检测到TEM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00%;检测到1株细菌具有CTX-M-9耐药基因,检出率为2.8%。由于该养猪场分离出的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普遍耐药,并且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测,确诊4例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病例,结合畜主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现状,采用石苦秦止痢散连续灌服5d进行治疗, 4例腹泻病猪均痊愈。结果表明,石苦秦止痢散治疗耐药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效果比抗生素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83年春季三明郊区两群断奶仔猪先后发生以腹泻为特征的疫病的经过、治疗效果、采直肠棉拭实验室分离与鉴定两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过程以及作出这两群仔猪所患的疾病为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诊断,从而确证了我国有此病的发生和存在。  相似文献   

5.
一、症状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总称,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为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剧烈性腹泻、排黄色浆状粪便、迅速脱水致死为主要特征,多发于1周龄以内的  相似文献   

6.
仔猪腹泻是每个养殖场的头疼的问题,不但影响仔猪的健康,甚至引起仔猪大批死亡。很多时候,仔猪腹泻时我们常常只考虑仔猪单方面原因,把大肠杆菌或者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作为仔猪腹泻的首要原因,通过笔者近几年的观察研究,分析常见的仔猪腹泻症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传染性胃肠炎、梭菌性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和球虫病。另外,还有猪痢疾、猪丹毒、沙门氏杆菌等疾病也能引起仔  相似文献   

7.
仔猪腹泻类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仔猪腹泻的不同类型。仔猪腹泻的预防需要精心配制仔猪饲料,并采用合理的饲养方式;对于中毒性腹泻、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腹泻、断奶仔猪腹泻分别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乳猪大肠杆菌病,又名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俗称仔猪黄痢,是由特定血清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尤以1-3日龄最为多见,临床以腹泻排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此病是我镇养猪业普遍存在的一种仔猪常见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应用肠达康Ⅰ、Ⅱ对断奶腹泻仔猪开展治疗试验.用棉拭子采取腹泻仔猪直肠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实验室试验表明,用药前埃希氏大肠杆菌分离数占采样数的77.8%,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占66.7%.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肠达康Ⅰ、Ⅱ敏感,其中分别有50.0%、25.0%呈高度敏感;50.0%、75.0%呈中度敏感.临床试验表明,肠达康Ⅰ、Ⅱ对仔猪断奶腹泻的治疗效果良好,3 d治愈率分别为66.7%和50.0%;5 d治愈率分别为83.3%和100%.  相似文献   

10.
仔猪黄痢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常发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哺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并探讨其防治技术,对不同品种、品种混播、不同耕作方式胞囊线虫病进行了田间鉴定。利用烘干称重法等对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单株胞囊数量和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选用抗线品种可有效地减少大豆植株根际胞囊的数量;品种混播对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没有明显的效果;不同耕作方式中,原垄卡种产量高于其它方式。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通过应用抗线品种、不同耕作方式等防治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葡萄霜霉病对常规防治药剂抗药性问题,采用田间预防和治疗试验,测定氟醚菌酰胺、氰霜唑、氟噻唑吡乙酮、氟醚菌酰胺+氰霜唑、氟醚菌酰胺+氟噻唑吡乙酮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及组合对葡萄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保护效果要好于治疗效果,3种杀菌剂及组合,3次药后7天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叶防效为87.23%~100%,病指防效96.47%~100%;3次药后14天各处理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叶防效54.39%~89.66%,病指防效78.40%~97.33%。3种杀菌剂及组合,3次药后7天治疗效果以50%氟醚菌酰胺WDG 7500倍+10%氟噻唑吡乙酮OD 5000倍最好,病叶防效与病指防效分别为75.17%和81.77%;3次药后14天治疗效果以100 g/L氰霜唑SC 2500倍防效相对最高,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4.30%和73.42%。综合田间预防和治疗试验效果,确定50%氟醚菌酰胺WDG 7500倍+10%氟噻唑吡乙酮OD 5000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冬季低温冷害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于2015—2016年,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了对照(低温灾害频发地区农户的栽培措施)、预防、补救3个处理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紧实度和呼吸速率、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结果显示,预防和补救处理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穗数增幅分别为129.27%和96.98%,产量增幅分别为266.56%和130.58%。预防处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较补救处理显著提高16.39%和58.97%。拔节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以及后期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对照。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预防处理对照补救处理,预防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11.71%。说明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均有一定减灾效果,且预防处理效果优于补救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野牡丹粉对仔猪黄痢的防治效果。[方法]用野牡丹粉和氟哌酸饲喂母猪,对哺乳仔猪黄痢进行预防治疗试验。[结果]用40 g/头、50 g/头野牡丹粉拌料和西药氟哌酸拌料饲喂母猪对哺乳仔猪黄痢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45 g/头野牡丹粉拌料和西药氟哌酸拌料饲喂母猪对哺乳仔猪黄痢的预防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用野牡丹粉拌料饲喂母猪对哺乳仔猪黄痢的预防效果比治疗效果要好。[结论]该研究为用野牡丹粉拌料饲喂母猪对哺乳仔猪黄痢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是苹果免套袋栽培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也是苹果收益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生产中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应用的面积也很少。为了提升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以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5%香芹酚和0.5%几丁聚糖三种药剂为试材进行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通过免套袋苹果喷施七次病虫害绿色防控药剂及常规化学防治药剂,对比了病虫害不同防控方法对叶片生长、苹果果面色度、单果重、果实品质、病虫害危害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研究了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效果。结果表明,处理1和处理2均对病虫害危害率的影响显著,病叶率分别降低26.09%和31.03%,虫叶率分别降低76.74%和51.61%;均不影响苹果果面色度,也均对苹果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均无显著影响。处理1对苹果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均极显著,分别高出61.430 g和1.875%,但对叶片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相反,处理2对叶片生长的影响显著,百叶厚、百叶鲜重、百叶干重分别高出10.88 mm、16.44 g和6.80 g,但对苹果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对红富士苹果实现农药无残留。本试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五次、减少使用量40.34%。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5%香芹酚和0.5%几丁聚糖三种药剂“三合一”作为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绿色果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可以使苹果免套袋栽培进一步达到生态环保、产品绿色安全的效果。之后会进一步试验研究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加大示范面积,争取大面积在免套袋苹果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调查了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的影响及苗期病害(茎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出苗率提高,出苗整齐,对作物安全,优于生产上常规种衣剂。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1∶20∶400(药∶水∶种)包衣处理对小麦苗期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效最好,对病害防治效果为94.4%,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高达100%;其次是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1∶20∶500(药∶水∶种)包衣处理,对小麦苗期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达到89.8%和97.4%。18.5%适·甲柳悬浮种衣剂是一种优良的小麦种子处理剂,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效果和成本考虑,使用剂量以1∶20∶500(药∶水∶种子)包衣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剂量粗制蚕素对4周龄断奶仔猪腹泻的预防及治疗作用,采用了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观察腹泻程度、增重等方法并进行了论证,结果显示: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组中,第Ⅱ组(粗制蚕素中剂量组)的生产性能较好.试验表明,适量粗制蚕素在仔猪断奶期间抗腹泻效果不比抗生素差,甚至要优于抗生素,且粗制蚕素对不同周龄断奶仔猪有不同的适宜添加剂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发育期腹泻模型大鼠回肠黏膜结构及黏蛋白2(MUC2)含量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以36只4周龄SD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采用5%硫酸镁溶液灌胃构建腹泻模型,10~8 CFU/mL干酪乳杆菌(LcZhang)液灌胃进行预防治疗,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预防(6 h)组回肠V/C值、杯状细胞数量、MUC2蛋白含量及MUC2 mRNA的表达量比腹泻(6 h)组分别增加了10.89%、9.28%、26.44%和66.67%(P=0.00,P0.01,P0.01,P0.05);干酪乳杆菌预防(48 h)组回肠V/C值比腹泻(48 h)组显著增加了12.20%(P=0.00)。以上结果显示,饲用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腹泻大鼠回肠V/C值及杯状细胞数量,促进MUC2的合成,表明干酪乳杆菌可以有效维护4周龄大鼠肠道健康,减轻腹泻对大鼠肠道黏液屏障的损害,加强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6种药剂对小麦叶蜂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安 《贵州农业科学》2012,(3):139-141,146
为了筛选防治小麦叶蜂的高效药剂,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小区和大田药效比较试验研究了6种杀虫剂对小麦叶蜂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药后48h,75%乙酰甲胺磷SP、2.0%阿维菌素EC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小麦叶蜂均有较好的毒杀效果,校正死亡率均达87%以上;小区比较试验以2.0%阿维菌素EC 2 000倍液的防效最好,药后5d,校正防效达95.83%;其次是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2 000倍液,校正防效为93.26%;大田药效试验结果与小区比较试验相似,药后5d,2.0%阿维菌素EC 2 000倍液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2 000倍液的校正防效分别达96.20%和92.66%,而20%三唑磷EC 1 000倍液的防效仅为73.17%。结论:小麦叶蜂的田间药剂防治以2.0%阿维菌素EC 2 000倍液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000倍液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疾病,主要是由病原菌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引起,对其防治可使马铃薯产量增加。全球科研院所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以及果胶杆菌的致病因素都有研究。对该疾病防治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本文主要简介马铃薯黑胫病、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以及该疾病的预防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