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以实测浓度20ppm的苯酚气对原种蚕苏五和苏六进行人工静态熏气.采用幼虫存活率和蚕死亡所需的熏气次数作为桑蚕对大气苯酚抗性强弱的指际,初步结果:(1)不同品系的原种蚕对苯酚气的抗性能力存在差异.本试验中日系原种蚕苏六比中系苏五强.(2)同一品系原种蚕的不同龄期对大气苯酚的抗性程度是不同的,按强弱顺序排列为5龄>4龄>3龄>2龄>1龄.  相似文献   

2.
<正>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蚕业生产已开始利用杂种优势。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先后有日本原田、孟智启等对家蚕杂交组合数量性状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是从原种的角度出发,利用杂种优势来对家蚕一代杂交组合数量性状进行预测,杂种优势率必饲养一代杂种才能得出。由于从纯种选育到杂交组合鉴定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参鉴  相似文献   

3.
作者结合家蚕品种选育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同宫茧发生与品种的关系,认为:(一)同宫茧发生有一定的杂种优势,F_1比两亲的同宫茧率高,但各杂交组合趋向不一致,一般两亲原种同宫茧率平均值高的。其一代杂种同宫茧率亦高,是明显的。因此,在选育家蚕新品种的实践中,应注意在主要经济性状优良的基础上,选择同宫茧发生率低的蛾区继代。(二)家蚕一代杂种间同宫茧发生百分率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表明:同宫茧发生率在多数品种间确实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与品种遗传性有一定的关系,也与配合力有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选配一代杂种进行实验室鉴定时,应该适当地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 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对氟化物中毒的抵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试验结果,15个中系×日系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氟优势平均为7.9023,10个中系×中系杂交组合为-0.2180。抗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杂种优势率与F_1代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两亲平均值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父本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氟性的一般配合力,以新九、638、东34、7532四个品种较高,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从特殊配合力效应中看到,抗氟性与茧层量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互补作用,说明选育抗氟性强兼茧层重的品种或杂交组合是可能的。特殊配合力大的组合,杂种抗性一般较高,但亲本抗氟水平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野蚕和家蚕杂种后代幼虫成长期的体重和丝腺重的增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蚁蚕的最大幼虫体重增加率,野蚕比家蚕显著低.杂种表现两亲的中间的成长率.并且在正反杂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野蚕同日1号的杂种丝腺的成长显著,茧丝量的生产也显著.对野蚕、家蚕及其杂种的五龄期体重(X)的丝腺重(Y)的回归符合allometry式.回归系数a在5%的水平上,几乎与品种,杂交组合以及雌雄无关,为2.0.野蚕及其和家蚕杂种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7.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机理 ,研究了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正常的家蚕 5龄幼虫血淋巴中GSH—Px活性在龄中期较强 ,龄初和龄末较弱。幼虫添食 10mmol/L的氟化钠溶液后 ,GSH—Px的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若干家蚕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不同品种对叶蝉散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抗性强的是东34(R系),最敏感的是华七(S系),其LD_(50)(μg/g)的相对倍数为5.9。进一步杂交试验显示,大部分组合的杂种F_1已代对叶蝉散的抗性比两亲强,有杂种优势现象,部分组合还表现出超亲优势,且母本对杂种F_1代抗性的影响大于父本;从东34与华七这对组合的F_1、F_2 及其回交后代分析,它们对叶蝉散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家蚕品种间不受精卵率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一些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现为:家蚕不受精卵率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及其密切程度因原种和杂交种稍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与发育经过、全茧量、茧层量、单蛾产卵数呈负相关,与不受精卵数呈显著正相关;原种和杂交原种表现与幼虫生命率、虫蛹率呈正相关;杂交种表现与幼虫生命率、虫蛹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家蚕的淀粉酶广泛分布在蚕的血液、消化液、消化管及卵巢中。幼虫血液和消化液淀粉酶的活性,依品种而有显著差异,且其遗传受在同一染色体上极接近的不同位置的基因所控制(松本,1933,1934)。家蚕幼虫血液淀粉酶活性的成分组成,伴随着幼虫发育而变动(河口,1982)。著者就不同家蚕品种的原种及其杂交F_1的幼虫血液淀粉酶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华·康×湘·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选育成的1对具有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突出特点的家蚕新品种。为了鉴定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原原种、杂交原种与一代杂交种(包括正反交)等各种级家蚕对BmNPV的抵抗能力,以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为对照蚕品种,利用BmNPV多角体悬浮液对各供试蚕品种的各级蚕种2龄起蚕开展经口添毒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均在1×10~9个/mL以上,而对照蚕品种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LC_(50)值均只在10~6~10~7个/mL水平之间,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表现出了很强的抗BmNPV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1.为了分析什种强势的真实表现,作者调查了家蚕原种和一代什种(F_1)的静多计量性状,各次试验蚕均在秋季进行饲育。为了更简单地表示这次研究的结果,采用下列符号:MP 或 X 代表两亲的平均值,所以称之为两亲平均值;Y 代表一代  相似文献   

13.
家蚕脂肪酶Bmlipase-1在家蚕中肠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抵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的活性。以对BmNPV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6个家蚕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Bmlipase-1基因在不同家蚕品种5龄期健康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及感染BmNPV后的5龄期幼虫中肠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探究该基因表达水平与家蚕对BmNPV的抗性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间Bmlipase-1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抗性较强的品种,其表达水平较高,6个供试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Bmlipase-1表达水平依次为NIL.LVR>P50>CVDAR18>nsd.NIL>892>306,抗性较强品种NIL.LVR 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的8.2倍;BmNPV能够诱导Bmlipase-1的表达,但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差异显著,仍表现为抗性较强的品种该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较高,NIL.LVR经BmNPV感染诱导后Bmlipase-1在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平均诱导表达水平的12.4倍。推测Bmlipase-1的表达水平与蚕体自身对BmNPV的抗性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速蚕种生产和提高蚕种质量,以适应蚕桑生产的发展,对蚕种生产技术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意见,供大家讨论。 1.改革家蚕良种繁育制度当前我国的家蚕良种繁育制度是三级养蚕、四级制种。即饲养原原种、原种、一代交杂种;制原原母种(从原原种中择优选留)、原原种、原种、一代交杂种。为了保持和发挥优良品种遗传特性,生产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用蛾区育。为了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生产原种,采取1克或2克育(至种茧调查合格后,并区制种);生产一代交杂  相似文献   

15.
1.以“115南”,“九白海”,及其一代杂种为材料,測定其对不良环境,不良飼料,及对中腸型膿病接种感染的抗性。 2.“115南”对老桑及嫩桑,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对中腸型膿病多角体接种感染,也具有极强的抗性,但对高溫的抵抗力特別弱,“九白海”則恰呈相反的傾向。 3.“115南”与“九白海”杂交的一代杂种,則兼具两个原种的优点,从而出現强大的杂种强势,其中对老桑及嫩桑的适应性,对中腸型膿病的抗感染性,受母方的影响极大,而对高溫多湿的抵抗力,則有受父方影响較大的傾向。 4.試驗說明多化性品种的抗性,品种间的差別极大,測定各个品种的抗性,对掌握品种性状,选择杂交亲本,预測杂交强势,均有作用。 5.品种的抗性,与淀粉酶活性,胃液緩冲濃度等生理生化反应间,似具有密切的內在联系,值而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广东生产上使用的932,7532;9·芙、7·湘等12个原种或双交原种,分别在二龄和三龄起蚕接种含Nosem bombycis孢子10~3—10~7ml浓度液6—8hr,常规饲养10天,饥饿2天后退头蚁蚕显微镜检验,机率值分析法估算LC50,比较品种间抗性差异,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对微料子病均是敏感的,即抗性较弱。在调查的12个品种中抗微孢子虫可分为二个档次,二龄期试验区抗性强的芙·9 LC50=4.364×10~5比抗性弱的湘晖LC50=1.073×10~4相差约40倍左右;三龄试验区差异更显著:芙·9 LC50=1.7761×10~6比湘晖LC50=2.333×10~4相差约100倍。抗性随龄期增长而增强,双交原种抗微粒子病比纯系原种强,且与亲本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现行蚕品种对氟化物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现行一代交杂种及其原种进行了对氟化物的抗性研究。在供试的9个一代交杂种中丰-×54A、秋丰×白玉属强抗品种,其二~三龄的耐氟量为40~50ppm;7532×75新、浙农1×苏12属中抗品种,耐氟量为30~40ppm;中新1×日新1、苏3·秋3×苏4属弱抗品种,耐氟量为30ppm;钟秋×金铃、春蕾×镇珠、苏5×苏6属敏感品种,耐氟量在30ppm以下。在供试的14个原蚕品种中75新属强抗品种,其二~三龄的耐氟量为40~50ppm;7532、日新1、苏4、46属中抗品种,耐氟量为30~40ppm;57A、苏3·秋3、中新1属弱抗品种,耐氟量在30ppm以下;苏3、秋3、24、57B、苏5、苏6属敏感品种,耐氟量为20~25ppm。  相似文献   

18.
家蚕新品种粤枫三号(五&#183;选&#215;28&#183;32)是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共同合作选育而成的四元杂交种。原种容易饲养,茧丝质优,繁育系数高。四元杂交种抗性强,特别是抗氟抗大气污染能力强,孵化、眠起、老熟齐一,茧丝质优良,产量高,易繁殖,是一个综合经济性状成绩优良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9.
胸腺素(THY)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并在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家蚕5龄幼虫后,分别提取蚕体及不同组织的RNA和蛋白质,检测Bm THY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并探究利用重组胸腺素r Bm THY增强家蚕抗病毒能力的可行性。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Bm NPV后的家蚕5龄幼虫,其血淋巴、脂肪体、丝腺和气管中的Bm THY基因mRNA转录水平不同程度上调,而马氏管、中肠和头部组织中Bm THY基因mRNA转录水平则呈下调趋势;Western blotting检测家蚕5龄幼虫感染Bm NPV后72 h,蚕体内Bm THY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42.3%。家蚕5龄幼虫接种Bm NPV后,分别添食质量浓度为340μg/m L(高剂量)、34μg/m L(中剂量)和3.4μg/m L(低剂量)的r Bm THY溶液,调查3组幼虫的发病率为43.8%、54.0%和57.6%,而对照组幼虫分发病率为62.2%。研究结果初步证明Bm NPV感染可降低蚕体及部分组织中Bm THY的基因转录与蛋白质表达水平,高剂量r Bm THY添食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蚕抗Bm NPV病毒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四元杂交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o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的抗性遗传规律,对苏、菊、明、虎母种、交原种及四元杂交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母种对BmNPV的抗性存在差异,抗病性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虎、明、苏、菊,各交原种的抗性高于母种,四元杂交种的抗性高于交原种,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为理解四元杂交种对BmNPV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苏·菊×明·虎的抗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