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泥石流等级和灾度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山地研究》1997,15(4):273-276
泥石流等级是描述一次泥石流规模大小的定量指标,泥石流灾度是描述一次泥石流造成社会损失大小的定量指标。这两个指标概念明确,简单易行,有利于使描述泥石流规模大小和灾情程度的术语逐步规范化,定量化和普及化。  相似文献   

2.
路基遭受泥石流灾害的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路基易损性,为泥石流地区路基防治等级的确定和路基承灾能力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根据路基遭受泥石流灾害破坏的情况,并结合前人对易损性的研究成果,提出路基易损性的概念。根据路基承灾特点和泥石流致灾特征,从泥石流作用效应和路基结构抗力2方面系统分析路基的地质选址、设计、施工、维修养护及泥石流致灾因子对路基易损程度的影响,选取路基易损性评价指标,确定路基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岭型分布函数确定指标隶属度,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路基易损性评价模型,进行路基易损性评估。[结果]该方法对公路一处路基进行易损性评价,结果为中度易损性。[结论]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冬季寒害灾情调查、果园定位观测、地理移置和人工气候箱低温致灾试验4种渠道,收集芒果寒害的灾情样本39例,从而确定芒果寒害临界温度为2.0℃。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福建芒果主产县市2001-2014年冬季28个寒害过程,通过将寒害过程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与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芒果寒害致灾因子为过程极端最低气温、日最低气温≤2.0℃有害积寒、≤2.0℃寒害过程持续日数、≤2.0℃寒害过程降温幅度。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致灾因子进行综合简化,得到芒果寒害评价的综合气候指标,结合相对气象产量确定了指标分级。根据寒害综合气候指标等级,应用GIS方法完成福建省芒果寒害种植气候风险区划,无寒害-轻度寒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是引种芒果优质品种寒害风险最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泥石流易发性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判断是泥石流灾害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快捷、准确的评判对人类工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流域中,形貌、地质、水文三大条件对泥石流灾害起决定性作用,是泥石流易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这里基于对泥石流灾害的机理认识,将泥石流易发性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不易发4个等级,在充分考虑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影响因素贡献的基础上,给出各因素等级的确定标准,运用粗糙集理论获取各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再依据专家经验确定主观权重,结合相对重要度和主观权重确定各因素的综合权重,进而利用模糊数学中多级模糊评判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泥石流易发性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陕西省凤县5条泥石流沟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这5条泥石流沟易发性从低到高的排序为:吴家沟泥石流沟、三台山泥石流沟、后沟泥石流沟、银铜梁泥石流沟、寺沟泥石流沟,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和GIS的广西秋旱灾害风险等级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增强对广西秋季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该文利用气象、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从广西省秋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度、孕灾环境的脆弱度、干旱承灾体的易损度和抗灾能力等4个方面选取因子,构建秋旱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以此构建评估模型并计算广西秋旱灾害风险指数,再基于GIS绘制广西秋旱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中盆地和桂西部分山区;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桂北的山区,桂南沿海和桂东南部分地区。利用广西干旱灾情数据验证表明,广西秋旱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结果与干旱灾情损失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该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前防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致灾临界雨量阈值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四川省滑坡泥石流典型区域各个子区最关键的降雨因子,建立典型区域各子区临界阈值模型,为该区对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9 2014年四川滑坡泥石流灾情资料,确定出滑坡、泥石流的典型区域,根据典型区域各个子区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比较不同降雨因子组合的阈值模型,得到各子区最关键的降雨因子,建立典型区域各子区临界阈值模型.[结果]平均降雨强度和峰值降雨强度是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阈值模型中的重要指标;诱发雨量多作为滑坡典型区域致灾临界阈值模型雨量指标,激发雨量只作为泥石流典型区域致灾临界阈值模型雨量指标;有效雨量可以在滑坡、泥石流典型区域值模型中应用.典型区域多采用多因子预报模型,只有汶川震区采用单因子预报模型,其临界阈值在震后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不同降雨参数对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作用不同,典型区域中各子区建立的预报模型及得出的临界阈值也不同.多因子预报模型考虑了多种降雨参数,比单因子模型更客观.  相似文献   

7.
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气象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天水蜜桃相对气象产量与开花坐果期<0℃日最低气温、地表<0℃日最低地温及其相应持续时间等相关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统计,得出该期霜冻灾害的主要气象风险因子为<0℃极端最低气温和地表<0℃最低地温与其持续日数之积,两因子影响权重分别达12%和88%.将其作为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的主要致灾风险因子创建模型,计算灾情指数(Pki),并以此作为灾害评估指标,对1991-2010年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进行综合评估,分别与产量实况等级和霜冻灾害灾情调查等级进行对比分析,除2001、2005年外,其它年份实况与评估均完全一致,评估准确率较高.研究结果对有效应对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风险,提高蜜桃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南冬季主要瓜菜寒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历年逐日气象要素、瓜菜产量、面积、寒害灾情和DEM等资料,构建基于瓜菜生物学特性的寒害致灾等级指标,综合寒害致灾危险性、孕灾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能力,评估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风险。结果表明:西瓜冬季寒害危险性从中部向东西减小,豇豆和丝瓜冬季寒害危险性从南向北加重,辣椒冬季寒害危险性从东南向西北增加,瓜菜不同等级寒害风险概率分布形式差异明显;瓜菜冬季寒害孕灾环境敏感性从中部五指山地区向周围低海拔区降低;瓜菜冬季寒害灾损风险和防灾能力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瓜菜冬季寒害综合风险分布形式总体一致,中部和北部高、南部和东西部沿海低。这种寒害风险分布主要受海南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因素作用,与实际寒害发生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9.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条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完成震区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高度危险以上、占总数的78.57%,极高危险区占总数的25%;2)饵沟、牛圈沟、磨子沟危险性最大,其次是高店子沟、马埝坪沟和一碗水沟;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能较好地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并计算出泥石流危险度,具有一定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灾区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恢复重建和道路交通选线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真实的灾情信息是有效防范和减轻强降雨灾害损失的重要参考。本研究以过程降雨强度(R)为指标,构建1984-2020年河北省县级多源气象灾情与致灾过程相匹配的强降雨灾害事件库。经过人工质控,获得真实灾情信息2305组,伪灾情信息263组。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与灾害发生程度(灾度)显著相关的降雨关键特征因子,基于单类支持向量机和十折交叉检验法,随机抽取10次样本,建立强降雨灾情气象因子致灾判别模型,并进行检验优化,以探索智能化、易用性的多源强降雨灾情可信度智能判别方法。结果表明:(1)与灾度显著相关的降雨关键特征因子共计11个,分别为最大降雨量、最小降雨量、过程平均降雨量、日均降雨量、平均小时雨强、1h最大雨量、3h最大雨量、6h最大雨量、12h最大雨量、24h最大雨量及前10日降雨总量,均通过了0.01水平显著性检验。(2)采用11个因子建立10个致灾判别模型(M1-M10),依据真实灾情判别准确率确定最优模型为M9,其证真率为96.4%,证伪率为67.6%,表明该模型对灾情真伪判定较为片面,应进一步优化。(3)通过自相关检验,以最大降雨量、平均小时雨强、1h最大雨量及前10日降雨总量4个因...  相似文献   

11.
高寒高海拔山原地区沟谷型泥石流与深切峡谷地区泥石流具有较大差异性.以四川省雅江县祝桑景区泥石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和泥石流堆积物样品颗粒分析,探讨了高寒高海拔山原地区沟谷型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研究表明:(1)强日照,大温差等气候条件导致高寒高海拔山原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体松散,斜坡稳定性差,物源丰富,对泥石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滑坡转化和沟底侵蚀构成物源补给与泥石流启动的主要方式;(3)泥石流动力条件相对较弱;(4)沟床纵坡曲线总体呈现出上游平缓,中游较陡,而下游至沟口进一步变陡的折线形态,汇水区和形成区分界明显,沟口至主河段平缓,堆积区较长;(5)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2.
贡嘎山以高原、峡谷、雪山、冰川、温泉、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藏彝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天堂.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等影响,景区泥石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对旅游景观资源、基础设施、游客安全、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提出了开展泥石流灾害详查和危险评估,灾害危险性分析和分区,制定景区防灾规划,建立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设置灾害点标识警示和系统开展泥石流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野坝沟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坝沟位于四川省境内,为大渡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历史泥石流活动明显,沟口公路和村庄都曾遭受其破坏。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及现场调查,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类型、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该沟泥石流发生的特点,对泥石流的工程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沟是低频的中等易发泥石流,对大渡河和上下水库的影响均不大。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分析河北省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采用可拓层次分析法(EAHP),选取12个指标作为评价泥石流危险性的因子,建立了佃户营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佃户营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EAHP)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实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石棉县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频发,通过石棉县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以一级分水岭为分界线,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对县城及周边地区34条泥石流沟分析,确定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对研究区内的34条泥石流沟分析其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然后采用由点至面的方法得到了泥石流风险性分布图,进而确定了各风险区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石棉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以轻度危险为主,中度危险次之;泥石流承载体为高易损性,泥石流的风险性以中度风险为主,并有一定的分布特征。研究果可为该县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今后治理次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大寨沟流域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计算机对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建立了该流域的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基本数据库。再通过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建立指标权重体系、计算综合评价值等一系列程序,建立了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的数字环境模型,绘制了大寨沟流域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等级评价图。在GIS技术支持下,实现了大寨沟流域泥石流发生域的危险程度评价,为白鹤滩水电站的顺利建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的爆发势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直接危害,因此研究该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及预测评价其危险性对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确保工程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分析,初咱磨子沟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在对该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计算,并利用所选取的14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危险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该沟泥石流的危险度为65.75,属高度危险,研究结果可为初咱磨子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并流区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带,是中国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在分析泥石流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坡度、岩性、断裂、植被和人类工程活动作为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通过对各评价因子归一、分级和赋权处理,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得到危险性区划图。研究结果与实际灾情吻合,可为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灾措施,制定减灾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利子依达沟是一条多期次,中高频率的泥石流沟。根据该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对整个沟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工程调查,典型剖面保留泥痕的地质工程测绘,现场的颗分实验及容重实验,分析了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演化历史。结合大渡河阶地发育特征和冰川消融期次,分析了利子依达沟各期老泥石流的发育时期,并对该沟泥石流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发现,利子依达沟古泥石流的形成和冰川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历史分析法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利子依达沟是一条衰亡期泥石流沟,其泥石流暴发规模会逐次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