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净山苔茶多产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佛顶山周围的崇山之中。该茶种的手工扁茶工艺主要包括采摘、摊凉、杀青、回凉、挥锅、打筛、复烘和包装等8个步骤。由此工艺加工出来的茶叶不但形状扁平、光泽明亮,而且汤色黄绿、口感淳厚,甚至经久耐泡、栗香弥漫。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紫娟茶的品质差异,本实验选取了4 种紫娟茶产品,分析比较了 所制茶类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品质优劣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茅山茶区现有茶树品种的夏季鲜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夏季鲜叶在不同加工工艺下形成的类普洱散茶(黑茶)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茅山茶区现有主要茶树品种中大多数品种的夏季鲜叶均可用于加工类普洱散茶,但不同品种对加工工艺的适应性不同,生产单位应根据其适应性选择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4.
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几种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扁形、卷形、条形三种不同形状的名优绿茶,经内含成分和综合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形状不同加工工艺的成品茶间品质有一定的差异.在扁形茶的组合工艺中,综合品质最好的是只经过一次微波杀青的工艺4.卷形茶的品质最好的工艺是工艺1.条形茶的品质最好的工艺是先提香后干燥的工艺5.  相似文献   

5.
根据湖北省不同茶区生产扁形茶的不同工艺,对扁形茶炒干与烘干、加棒理条与不加棒理条加工处理的成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成茶品质风格亦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茅山茶区现有白化茶品种的夏、秋季鲜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夏、秋季鲜叶在相同加工工艺下形成的红茶品质.结果表明,茅山茶区现有白化茶品种的夏、秋季鲜叶均可加工成适合当地消费者要求的柔性红茶;但用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白化茶鲜叶加工的红茶在品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夏茶优于秋茶,黄金芽品种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7.
分级技术在贵州扁形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加工过程中分级技术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以贵州兰馨雀舌扁形茶加工工艺为基础,采用震动筛将杀青叶分为3级,然后分级分别进行后续加工,分别测定各级样品的直条率、扁平率、脱毫率和碎末率.结果表明:采用分级技术可以使扁形茶的直条率、扁平率、脱毫率及碎末率分别达到84.0%、76.0%、80.3%和0.6%,显著优于未分级样品的扁平率和外形品质,尤其是扁平度与均匀度.  相似文献   

8.
加工方法和成熟度对老鹰茶生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传统工艺、仿绿茶工艺和半发酵工艺,对贵州湄潭4月中旬和5月上旬的老鹰茶新梢进行加工,测定老鹰茶中内含物、氨基酸、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和成熟度的老鹰茶生化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半发酵工艺制作的老鹰茶生化品质较好,成熟度越高的老鹰茶内含物、氨基酸、矿质元素的含量也越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眉茶品质存在外形上的“松、扁、碎”和内质上的“烟焦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作者改进的八角滚筒杀青机杀青,能有效地避免“烟焦味”的产生;采用烘-炒-滚干燥工艺,可明显地减轻茶叶“松、扁、碎”的程度,从而可以提高长炒青(眉荼加工的原料)品质一个等至二个等;经精制计算,采用烘-炒-滚干燥工艺的产值高于滚-炒-滚干燥工艺4.24%-27.10%,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德宏傣族腌制酸菜的特殊工艺,以发酵时的不同的茶鲜叶/冷开水、茶鲜叶/米饭和发酵温度3个单因素试验,分别进行比较,以酸茶成品的感官指标评分为试验指标,从而探究酸茶新加工工艺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理条和不理条的2种龙井茶机械化加工工艺流程中的不同辉锅方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何种辉锅方式,经过理条后的加工工艺所制干茶从外形、滋味、香气等方面均优于未经理条的加工工艺;理条后的加工工艺中,从工效、正茶率以及感官审评结果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香机辉锅优于六角辉干机辉锅和扁形茶炒制机辉锅;采用理条加工工艺结合辉锅提香机辉锅与手工辅助辉锅基本无差异,可以达到手工辅助辉锅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德宏傣族腌制酸菜的特殊工艺,以发酵时的不同的茶鲜叶/ 冷开水、茶鲜叶/ 米饭和发酵温度3 个单因素试验,分别进行比较,以酸茶成品的感官指标评分为试验指标,从而探究酸茶新加工工艺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3.
介绍茶果露、茶蔬露和茶瓜露的加工工艺,以为茶叶食品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普洱茶为样本,按照国家标准,对普洱茶水分、灰分、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糖等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产区普洱茶主要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水分、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产地普洱熟茶的水分、茶多酚、茶多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产地生产的普洱熟茶和生茶的水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灰分、茶多糖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不同产地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加工工艺的差别使其主要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同一产地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普洱茶主要成分含量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英德红茶传统加工工艺设计研制出英德条形红茶连续化加工机械,并通过多次试产结合茶产品感官审评开展了英德红条茶连续化机械加工工艺研究,获得了英德红条茶连续化加工的基本工艺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6.
酸茶品质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德昂族不同级别酸茶主要内合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级别酸茶内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感官审评,明确了不同级别酸茶内合成分含量与品质有着重要关系,指出德昂族酸茶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其形成了特殊的内含化学成分,为酸茶的规模化生产、检验检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宝洪茶为云南历史上仅存的几种名茶之一,是产于昆明市宜良县宝洪寺及周边山上的茶,属中小叶种,鲜叶叶片柔软有花香;传统加工为长、扁炒青绿茶,成品茶形美味鲜,更以高香见长.历史上名寺名茶交相辉映,解放以后寺渐败落,茶几度振兴.  相似文献   

18.
蒲公英茶是选用蒲公英的新鲜嫩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烘青绿茶,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为促进蒲公英茶标准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蒲公英茶的加工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关键参数和操作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介绍,以期更好地指导蒲公英茶的加工和产品推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条件对枇杷叶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枇杷叶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以新发芽的夏梢枇杷幼叶为材料,杀青后分别采用先揉后炒、先炒后揉再炒和先揉后炒再揉再炒3种工艺流程及不同参数加工枇杷叶茶,对叶茶主要功能成分和冲泡性状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流程对枇杷叶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先揉后炒工艺所制叶茶的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先炒后揉再炒工艺,而先炒后揉再炒工艺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先揉后炒工艺,3种工艺下所制枇杷叶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工艺流程、揉捻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茶中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呈下降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质评价,以枇杷新梢幼叶为原料加工叶茶,采用蒸汽杀青75 s、揉捻5 min后再炒制25 min加工的叶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0.
云南普洱茶氟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选自云南3个主要茶区的14种普洱茶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普洱茶的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也不同,优质茶叶的氟含量比低质茶叶低;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和生茶)的氟含量也不同,以生茶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的普洱茶氟含量不同,紧压茶的氟含量低于散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