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为指示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新噬菌体,命名为φSCU20.在测试的9株放线菌菌株中,仅能感染小单孢菌40027菌株和A-M-01菌株.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φSCU20由多面体的头部和尾部组成.噬菌体φSCU20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噬菌体φSCU20形成噬菌斑时培养基中适宜的Ca2+和Mg2+浓度分别为8 mmol/L和20 mmol/L;噬菌体φSCU20在储存液中适宜的pH值为8;噬菌体φScU20不耐高温,经40℃保温30 min后,其活力降低到48.65%,经60℃保温30 min后,则完全失活;噬菌体φSCU20基因组特性研究表明,该噬菌体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基因组大小约为65 kb.  相似文献   

2.
用小单孢菌40027菌株作为指示菌,分离得到噬菌体ΦHAU8的抗性菌株,通过高压脉冲电泳(PFGE)和Southern杂交试验表明:ΦHAU8 DNA已整合到小单孢菌40027菌株染色体的500 kb的AseⅠ片段中;该抗性菌株为噬菌体ΦHAU8的溶源菌,命名为LXH8.  相似文献   

3.
用小单孢菌40027菌株作为指示菌,分离得到噬菌体ФHAU8的抗性菌株,通过高压脉冲电泳(PFGE)和Southern杂交试验表明:ФHAU8 DNA已整合到小单孢菌40027菌株染色体的500 kb的AseI片段中;该抗性菌株为噬菌体ФHAU8的溶源菌,命名为LXH8。  相似文献   

4.
TAIL-PCR方法扩增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中ΦC31的attB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梦莹  龙慈凡  李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29-6729,6732
[目的]为了研究链霉菌噬菌体ΦC31在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中的整合位点序列。[方法]以20 ng整合质粒pSET152的小单孢菌40027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3个特异性巢式引物(PF1、PF2和PF3)与随机引物AD2,通过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扩增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中ΦC31的attB序列,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扩增产物的大小。[结果]扩增结果表明,第三轮扩增产物250 bp左右的条带比第二轮对应带略小,第二轮扩增产物对应带比第一轮对应带略小,与3个特异性巢式引物预期扩增结果相符,第三轮扩增产物250 bp左右那一条带为阳性带,经回收后,进行克隆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阳性带包含ΦC31在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中的attB序列。[结论]TAIL-PCR方法为attB序列的克隆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单孢菌40027菌株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再生培养基对小单孢菌40027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确定小单孢菌40027菌株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为37℃酶解60min;原生质体的再生培养基为R-1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外源基因对小单孢菌40027菌株产生抗生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合了质粒pSET152和质粒pHZ1904的小单孢菌40027菌株比原始菌株产生福堤霉素A的产量低,在产素时间上缩短;整合了质粒pSET152和pHZ1904小单孢菌40027菌株之间在产素水平和产素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整合了质粒pSET152和pHZ1904的小单孢菌40027菌株与原始菌株在产素水平和产素时间上的差异是由质粒pSET152造成的,dnd基因簇对小单孢菌40027菌株的产素水平和产素时间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pHZ1358作为载体,构建了小单孢菌噬菌体ΦHAU8的基因组文库,文库质粒酶切结果表明,噬菌体ΦHAU8基因文库中的质粒DNA是由载体pHZ1358和噬菌体基因组片段组成的.  相似文献   

8.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辽宁及新疆土壤中分离到293株放线菌,筛选出对瓜类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69株,其中高拮抗活性菌株13株。通过对13株拮抗放线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细胞壁组分分析表明,属于链霉菌属的8株,属于链轮丝菌属的4株,属于放线多孢菌属的1株。链霉菌属与链轮丝菌属的细胞壁类型均为Ⅰ型,放线多孢菌属的细胞壁类型为Ⅳ型。  相似文献   

9.
乙醛脱氢酶高产菌株Z07-J01的选育与酶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紫外线和He-Ne激光诱变醋酸菌,选育出1株乙醛脱氢酶高产菌株Z07-J01,该正突变株24 h发酵酶活为1 008.00 U/g湿菌体,比出发株提高了276%,且酶活在10代内稳定。该突变株所产乙醛脱氢酶的最适作用pH为7,最适作用温度为50℃;在25℃保温30 min,该酶酶活不受影响;在65℃保温30 min,该酶完全失活;2 mmol/L Cu2 能使该酶完全失活,2 mmol/L Mn2 则对该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被孢霉,对其营养、温度、pH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菌株间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3个菌株的适宜氮源均为蛋白胨,1、2,3号菌株适宜碳源依次为葡萄糖、淀粉、蔗糖;1号菌株和3号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均为5℃,2号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个菌株在pH4—9环境下均能生长,适宜pH为7。由ITSrDNA分子鉴定确定3株菌均为高山被孢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长孢隔指孢菌(Dactylella leptospora)的生物学特性及pH和温度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将分离株长孢隔指孢菌接种于0.6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中,分别置15℃、20℃、25℃、30℃恒温箱中培养,又将该菌分别接种到pH为4、5、6、7、8、9、10、11、12的0.6g/L CMA,定时观察菌株的发育情况,测量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长孢隔指孢菌在pH为4~12的环境下均能生长,其中以pH为11.0时生长速度最快;在温度为15~30℃时均能生长,当培养温度为25℃时生长最佳。此外,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该菌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梗直立、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无色,长纺锤形,5~9个分隔,捕食器官为粘球和非收缩环。  相似文献   

12.
培养基和接种方式对小单孢菌40027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单孢菌40027菌株菌丝体生长最佳的培养基为菌丝体液体培养基,最佳的接种方式为用培养4d的菌块接种。  相似文献   

13.
块耳霉菌株(Taian 00927)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对本室分离获得的块耳霉菌株Taian 00927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当RH=100%时,温度从15℃到30℃均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湿度较低时,以RH=97.5%和温度为20℃的温湿组合较为适宜孢子萌发。适宜该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30℃。该菌株对酸性的敏感性强于对碱性的敏感性,适宜该菌株孢子萌发、菌落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5.5-7.0。紫外线照射2.5min后,24h的孢子萌发率仅为58.5%,照射5min后萌发率小于2%。光照和黑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14.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6种不同的方法对湛江湖光岩地质公园的土壤进行预处理,用释稀涂布方法进行放线菌的分离.并对获得的放线菌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常规鉴定与抗菌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新鲜土壤经28~30℃风干10d的预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且有利于放线菌的分离。该法共获得23株菌落形态疑似不同的放线菌,经常规鉴定,4株菌株初步确定为诺卡氏菌属.2株菌株为小单孢菌属.17株菌株为链霉菌属。另外.有9株菌株具有抑制大肠埃氏菌活性;8株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获得3株菌株同时具有抑制大肠埃氏菌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一株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量比较在牛奶平板上产生水解圈的大小,从韶关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蛋白酶的ms2菌株。对该菌株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该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其发酵液中的蛋白酶最适反应p H值为10.0,表明发酵液中含有碱性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45℃,45℃保温处理100 min后,酶活性仍保留70%以上,表明蛋白酶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1 mmol/L的Mn2+对酶有激活作用,但1 mmol/L的Cu2+和Fe2+对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DTA对蛋白酶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发酵液中含有金属蛋白酶。与Alcalase碱性蛋白酶相比,发酵液中的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水解能力更强。在单因素试验中,干酪素和蔗糖分别为氮源和碳源时,发酵液蛋白酶的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沙门氏菌噬菌体Lumpael的全基因组序列,预测该噬菌体裂解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优化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并分析噬菌体裂解酶LysLorf22与外膜渗透剂最优组合的溶菌效果。结果表明,裂解酶LysLorf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10~4,等电点为9.14,其较优表达条件为:表达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37℃诱导4 h。LysLorf22裂解谱较宽,最佳工作浓度为375 nmol/L,在30 min内可使氯仿处理的Salmonella Enteritidis ATCC 13076菌悬液OD_(600)下降0.72;375 nmol/L的LysLorf22与0.5 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联用对Salmonella Enteritidis ATCC 13076溶菌效果最佳,在2 h内可使活菌数从1.62×10~9 CFU/ml下降至4.31×10~8 CFU/ml。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菌株FTY2的分类地位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采用改进的CTAB法和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从云南榧新鲜茎叶上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放线菌FTY2进行分子鉴定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FTY2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放线菌,其发酵液对小麦雪腐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淡色生赤壳菌、腐皮镰刀菌、尖孢炭疽菌和水稻稻瘟病菌等6株植物病原真菌的EC50分别为5.90mL/L、9.48mL/L、11.56mL/L、227.19mL/L、12.35mL/L和61.87mL/L;在121℃下处理30min后,对尖孢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开始大幅下降,抑制率从93.79%(4℃)降至26.73%(121℃);不同pH处理发酵液的抑菌率基本不变,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土壤稀释法分离采自江苏及广西农化厂周边的6份土样,获得50株放线菌。以大丽花轮枝孢、尖镰孢萎蔫专化型和尖镰孢西瓜专化型为靶标菌,通过皿内试验及盆栽试验筛选出5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菌株JSGF4、JSGF10和GXCK1对靶标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盆栽试验表明,5株放线菌对茄子黄萎病有良好防治效果,其中菌株JSGF10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效高达90.0%;对防效较高的4株放线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菌株JSGF4为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菌株JSGF10和GXCK1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GXDM6为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确定2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种属关系。[方法]采用改进的FRED法从小麦、大葱、油菜等植物中分离出的25株内生放线菌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可分为5个属,其中1株糖霉菌属,2株拟诺卡氏菌属,7株诺卡氏菌属,10株小单孢菌属和5株链霉菌属。[结论]25株供试菌株中,小单孢菌属所占比例最高。供试内生放线菌与相应菌属中已知菌株之间的进化距离集中在97.39%~99.92%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