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照周期(L∶D)14 h∶10 h条件下,研究了蝇蛹金小蜂对桔小实蝇蛹的寄生功能反应及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寄主密度、寄主日龄均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能。蝇蛹金小蜂对桔小实蝇2日龄(N2)、4日龄(N4)蛹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方程分别为Na=0.4494N2/(1+0.0294N2)、Na=0.5586N4/(1+0.0253N4)。24h内单头雌成蜂最多可寄生2日龄、4日龄蝇蛹数量分别为15.29、22.08头。自身密度对蝇蛹金小蜂寄生产生一定的干扰效应,其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a=0.0719P-0.2526),表明蝇蛹金小蜂雌蜂的发现域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小,雌蜂个体间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蝇蛹俑小蜂的种群生命表及其不同日龄的寄生力和不同土壤类型及深度化蛹对橘小实蝇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蝇蛹俑小蜂雌、雄虫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0.25和18.72 d,雌、雄成虫的寿命分别为9.84和9.09 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0.38粒,世代净增殖率(R0)、世代平均历期(T)、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23.460、17.722、0.178和1.195;(2)蝇蛹俑小蜂2日龄后随日龄的增加自身寄生率逐渐下降,最大寄生率达33.42%;(3)蝇蛹俑小蜂随寄主化蛹土壤深度的增加,寄生的数量随之减少;蝇蛹俑小蜂在寄主为0.3 cm细沙土深度和无土覆盖(0 cm)壤土中的寄生率最大,分别为36.27%和34.13%;(4)不同土壤类型及深度显著影响蝇蛹俑小蜂寄生后橘小实蝇的羽化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橘小实蝇羽化率递增。通过该研究为田间利用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蝇蛹俑小蜂对橘小实蝇的控害潜能,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亲代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嗅觉反应,及连续5个子世代(F4~F8代)的1~6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性寄生率。结果表明,在供选择的家蝇或橘小实蝇的成虫、蛹和粪便等9个处理中,进入橘小实蝇粪便处理区的蝇蛹俑小蜂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46.7%,反应率为73.3%。蝇蛹俑小蜂羽化后1~6 d内,平均寄生率随着蝇蛹俑小蜂羽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家蝇组的蝇蛹俑小蜂的平均寄生率由第1 d的86.4%下降至第6 d的61.5%,家蝇和橘小实蝇混合组的平均寄生率由87.2%降至49.6%,橘小实蝇组的寄生率的降幅最明显,由第1 d平均寄生率的82.1%下降至第6 d的22.2%;不同世代,相同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混合组的寄生率最高。因此,从蝇蛹俑小蜂对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蝇蛹俑小蜂可作为橘小实蝇的理想防控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述了桔小实蝇寄生蜂印度实蝇姬小蜂Aceratoneuromyia indica(Silvestri),该蜂隶属膜翅目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研究标本保存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同时在温度25℃、RH75%、光周期L:D=16h:8h的条件下,研究了印度实蝇姬小蜂对桔小实蝇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幼虫的密度变化对印度实蝇姬小蜂的寄生作用有很大影响,可用功能反应HollingⅡ模型模拟,其模拟方程为Na=0.2528N0/(1+ 0.0090N0)。通过该方程可明确一头印度实蝇姬小蜂在24h内最多可寄生28.24头桔小实蝇幼虫;其寄生一头寄主幼虫所需的时间为0.85h。印度实蝇姬小蜂成虫的自身密度对寄生也有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方程为a=0.0556P^-0.2427。  相似文献   

5.
东方实蝇蛹俑小蜂在山西可从4种蝇蛹内羽化出,每只蝇蛹羽化出一头蜂。成蜂6月出现,11月底消失,7~9月较多。主要活动于畜禽养殖场等堆粪场所。适宜宿主为家蝇、厩腐蝇与丝光绿蝇的1~2日龄蛹。该蜂以触角寻找宿主、辨别日龄。在20~25℃、RH80~90%、10小时光照条件下,完成一代需18~20天。雄蜂寿命4~15天;雌蜂10~20天。雌雄比为1.3~2:1。防治蝇蛹试验表阴:蜂蛹比例为1:5时,家蝇的死亡率为71%、厩腐蝇为94.4%、丝光绿蝇为99.9%、大头金蝇为53.3%。每头雌蜂可灭蝇蛹10~30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家蝇作为繁育寄主,再以橘小实蝇作为转换寄主,分别研究以家蝇和橘小实蝇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的发育和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2种寄主饲养的蝇蛹俑小蜂在形态、发育和营养物质含量上均有不同的分化。2种寄主饲养的寄生蜂从卵发育至成虫均为17~21 d,其中卵期和预蛹期均为1 d,但橘小实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幼虫期(8.3 d)比家蝇长(6.6 d),而蛹期和成虫寿命则是家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时间较长,分别为9.8和12.5 d,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雌、雄蜂头壳宽度(1.0和1.4 mm)均显著小于以家蝇为寄主的雌(1.6 mm)、雄蜂(1.7 mm)。2种寄主饲养的寄生蜂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以橘小实蝇为寄主的寄生蜂体内可溶性蛋白、总糖的含量均高于以家蝇为寄主饲养的寄生蜂,分别为138.81 μg/g、1.15%,差异显著。因此可明确蝇蛹俑小蜂在寄生橘小实蝇的过程中,会作出相适应的改变以提高生存能力和寄生率。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防治桔小实蝇的微生物杀虫剂,本研究对桔小实蝇死亡成虫虫体上的一株真菌,进行单孢分离和培养,经鉴定该菌株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利用浸泡法及蘸粉法分别测定了黄曲霉对桔小实蝇蛹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浸泡法中孢悬液处理桔小实蝇蛹,蛹的感染率随孢子浓度增加而增大,蛹的羽化率随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蘸粉法对桔小实蝇蛹的感染率可达 100%,显著高于高浓度孢悬液(1.0×108个 /mL)浸泡法对蛹的感染率,而在成虫羽化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感染速率方面,添加 0.1%吐温-80 在前 24 h 会减缓侵染速度,各处理均在 48 h 之前侵染速率达到最快,在 72 h 侵染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可为桔小实蝇生防菌的有效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畜禽饲养场蝇蛹寄生性天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等于1993年9月间在北京、兰州和上海3地5个畜禽饲养场就蝇蛹寄生蜂的自然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蝇蛹2000余头,其中家蝇占66%,厩螯蝇占30%,其它蝇类占4%。蛹寄生率分别为家蝇16.4%,厩螯蝇8.8%,平均15.4%。除寄生蜂羽化以外的蝇蛹自然死亡率平均为47%,是蝇蛹的另一个重要自然死亡因子。羽化寄生性天敌208头,分属7个种,其中蝇蛹俑小蜂占25%,脊胸俑小蜂占22.6%,Trichopriasp.占43.8%(本种全部采自上海)。其它有金小蜂科的Muscidifuraxraptor和Spalangiaobscura,环腹瘿蜂科1种和鞘翅目隐翅虫科的Aleocharasp.等。世界性种脊胸俑小蜂为首次证实在我国的分布记载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整理鉴定82年收集的蝇蛹寄生蜂标本时,发现从伏蝇Phormia regina Meigen蛹和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 Meigen蛹羽化出的小蜂中有潜蝇茧蜂Opiinae sp。据文献记载,潜蝇茧蜂可以寄生于蝇类,但寄主只是Opiniinae,寄生于伏蝇蛹和丝光绿蝇蛹的报告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10.
我们实验室人工饲育的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蛹一度发现大量死亡,蛹内成蝇不能羽化,经观察这些蝇蛹体内有寄生蜂寄生,寄生率达80%以上,这是引致蝇蛹大批死亡的直接原因。上述蝇蛹的寄生蜂标本,经送请赵修复教授鉴定,认为是俑小蜂科(Spalangiidae)  相似文献   

11.
于人工气候箱(23±1℃、RH70%±5%、光照(D∶L=16h∶8h)条件下,在菜豆叶片制作的叶碟上,比较了栗真绥螨与黄瓜新小绥螨对西方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黄瓜新小绥螨和栗真绥螨对西方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分别为Na=0.763×Nt/(1+0.152Nt)和Na=0.257×Nt/(1+0.032Nt),对西方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攻击率分别为0.763和0.257,处理时间分别为0.199d和0.125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0头和8.0头。  相似文献   

12.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是浆果类水果的果实害虫之一,对葡萄果实为害严重。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是黑腹果蝇的蛹寄生蜂之一。本文在温度26℃、相对湿度50%、光周期14L:10D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毛锤角细蜂对不同日龄黑腹果蝇蛹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毛锤角细蜂可寄生黑腹果蝇各日龄的蛹,但偏爱寄生预蛹。在寄主预蛹时,毛锤角细蜂的出蜂量、寄生率和选择系数分别为14.00头、35%和0.13,均显著高于1~3日龄蛹;不同日龄的黑腹果蝇蛹对毛锤角细蜂后代发育历期和雌蜂比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黑腹果蝇的预蛹是毛锤角细蜂寄生的最佳时期。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时,研究毛锤角细蜂的寄生规律对于黑腹果蝇及其他果蝇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其寿命和产卵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前的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预蛹期和蛹期。一龄和二龄的发育历期均为1d左右,卵和三龄的发育历期约需2d,预蛹期0.8d,蛹期5d。在每天更换寄主的情况下,雌蜂平均寿命21.9d,最长29d,最短8d;产卵量为79.1粒,最多124粒,最少51粒。  相似文献   

14.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l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22 ℃,相对湿度 40%和光周期16L:8D条件下,对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为寄主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雌、雄成蜂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相比,以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雌、雄成蜂头壳更宽、寿命更长(雌蜂 5.0 d,雄蜂 4.6 d)、过冷却点(雌蜂 -25.7 ℃,雄蜂 -25.3 ℃)和结冰点(雌蜂 -24.9 ℃,雄蜂 -24.8 ℃)更低,体内水分、蛋白质和糖类含量更高,但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同一寄主上雌雄蜂间,前述参数除以麦长管蚜为寄主时头壳宽度存在雌蜂大于雄蜂外,均无显著差异.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麦长管蚜为寄主时雄蜂高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的雄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麦长管蚜为寄主时雌蜂高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的雌蜂外,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POD活性在2种寄主间、同1种寄主上的雌蜂和雄蜂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比以麦二叉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具有更好地抗逆特性,更有利于烟蚜茧蜂的生存和繁殖.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粉虫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人工寄主,在(28±0.5)℃条件下观察其发育历期,以不同蜂蛹比例进行接种,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能够满足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的营养需求,发育历期为17.2~22.9d,虽然成功寄生率只有75%左右,但基本可以满足常年大规模繁蜂的需要。不同接蜂比例对寄生率、出蜂蛹率和出蜂量有显著影响,蜂蛹比在2∶1以上较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冷冻致死的黄粉虫蛹上也有产卵行为,但蛹内卵和幼虫量很少,它们在死亡寄主体内存活不超过72h。  相似文献   

17.
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是新发现的橡副珠蜡蚧成虫内寄生蜂,自然寄生率约为15.68%。实验室内对其形态、发育、繁殖、存活、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6±1℃,RH70%±5%条件下,每头寄主出蜂4.5头,雌性比例80.6%;雌蜂生殖系统解剖发现,未交配雌蜂卵巢内的卵经1d可发育成熟,但同一雌蜂卵巢内卵粒之间发育程度不一致;该蜂完成一个世代需15~19d,但幼虫蜕皮现象不明显;该蜂可营孤雌产雄生殖,孤雌羽化后24h内即可产卵,平均每头寄主可出雄蜂5.3头;雌蜂交配后24h内即可产卵,产卵期1~17d;1头已交配雌蜂可寄生1~10头寄主,一生产卵3~76粒,每日平均产卵量为8.2±4.0粒;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均不超过3d,补充蜂蜜水可延长雌、雄成蜂的寿命。  相似文献   

18.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寄生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派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蜂主要以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雌、雄成蜂的平均性比为1.89:1。在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其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幼虫期15.00 d,蛹期12.33 d,成虫寿命6.36 d,完成一个世代需32.36 d。在15℃以15%蜂蜜水喂养的条件下,雌、雄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3.45和39.95 d;在35℃,无喂食条件下,雌、雄蜂寿命最短,分别为3.06和1.84 d。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低温和补充营养均能不同程度的延长雌、雄蜂寿命且雌蜂寿命长于雄蜂寿命。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对微红梢斑螟的生物防治提供指导,也为研发云南派姬小蜂的室内繁殖和保护利用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半闭弯尾姬蜂是小菜蛾幼虫的优势寄生蜂,低温贮藏是实现半闭弯尾姬蜂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在4℃低温条件下,蛹和成虫贮藏5、10、15、20、25、30 d对半闭弯尾姬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蛹期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成虫羽化率、寄生率逐渐降低,蛹贮藏5、10 d对成虫的羽化率及寄生率较高,分别在81.50%~83.50%和38.43%~39.02%,贮藏15~30 d后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率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成虫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逐渐降低,成虫低温贮藏5 d对其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较高,分别为95.75%、38.05%、86.00%,贮藏10~25 d后成虫的存活率、寄生率及其子代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贮藏30 d后成虫存活率最低,为9.67%,不能寄生。本文研究表明,半闭弯尾姬蜂在繁殖和田间释放过程中,蛹低温贮藏10 d内,成虫低温贮藏5 d内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