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寄主卵龄从0—6小时增加到18—24小时时,上述寄生指标就下降了一半多。而其余供试因子影响不显著。本文结果还表明,虽然亚洲玉米螟不是松毛虫赤眼蜂嗜好的寄主,但在适宜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卵粒寄生率可达50%—60%,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潜能,可在玉米螟防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麦蛾卵龄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以及其后代羽化率、雌蜂率、寿命和生殖力等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仅供给单一卵龄寄主卵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48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率显著降低,但在蜂卵比1:40的条件下,对卵龄48~84 h的麦蛾卵仍有不低于68.61%的寄生率,对卵龄84~96 h的麦蛾卵寄生率可达57.53%,表现出较好的寄生能力。在同时供给赤眼蜂不同卵龄寄主卵使其有选择寄生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60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选择性显著下降,在总蜂卵比1:80的条件下,对卵龄60~72 h,卵的寄生比例达到总寄生卵数的9.13%,显著低于对卵龄低于36 h的3组卵的寄生比例,而对卵龄72~84 h、84~96 h两组卵的寄生比例则进一步降至6.46%和3.39%,显著低于卵龄60 h以内的所有处理组。对玉米螟赤眼蜂后代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寄生不同卵龄麦蛾卵的赤眼蜂在试验条件下羽化率均高于95%,且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寄生在卵龄2~12 h和12~24 h麦蛾卵内羽化的赤眼蜂雌蜂率分别为71.94%和71.40%,显著低于卵龄48 h以上各组卵内的羽化的赤眼蜂78.45%~79.79%的雌蜂率;随着寄主卵龄的增长,所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寿命呈下降趋势,且寄生卵龄高于60 h,寄主卵发育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平均存活时间降至5.3 d以下,显著低于卵龄2~12 h组6.4 d的存活时间;寄生在不同卵龄麦蛾卵上羽化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生殖力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龄期有较广的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性比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柞蚕卵作室内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代寄主进行有关影响该蜂性此因子测定。试验在雌蜂不同年龄、寄主卵量、和雌蜂密度等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一粒柞蚕卵被超过4头雌蜂寄生时,产卵量多,未能完成发育子代数亦增加,而羽化率低,子代雌蜂比例下降。说明过少的寄主卵,复寄生机会增多,成蜂性比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暝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保存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冷藏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赤眼蜂的发育阶段、发育温度和冷藏时间,均能影响蜂的羽化率和产卵量。以在8℃、25℃变温中发育到卵后期冷藏的寄生卵,羽化率和雌蜂产卵量最高。冷藏90天,羽化率为87.5%,单雌产卵55.8粒。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比结果表明,随着“蜂-卵”比值增加,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逐渐下降,从14.33粒/蜂降至0.73粒/蜂,而棉铃虫卵被寄生率逐渐上升,从17.92%上升至73.33%。综合两者的关系,发现在“蜂-卵”比为1∶20时,两者出现了交汇,此时,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约7.50粒/蜂,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约为37%。基于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应综合“蜂-卵”比、田间棉铃虫种群密度及落卵量等指标来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数量,以达到棉铃虫田间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柞蚕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已被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为改善雌蜂对害虫的嗜好性,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幼虫和雌蛾腹部提取液及正己烷对照溶液,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子代蜂幼期及羽化前期施加气味刺激,调查子代雌蜂对玉米螟卵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对照组孤雌产雌品系雌蜂对玉米螟卵选择率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经提取液驯化的两性品系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5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T.,japonicum,T.confusum,T.chilonis,和 T.ostriniae)在米蛾 Corcyracephalonica 卵以及 T.dendrolimi 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产卵时的性控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雌蜂在产卵时,以不同的腹部运动分别产下雌性卵(受精卵)和雄性卵(未受精卵),具有对其子代的性别进行控制的能力。将观察估断的子代性别与实际羽化的仔蜂性别进行比较,估断正确率为94.20%,其中对雌性卵的估断正确率为95.48%;对雄性卵的为89.29%。赤眼蜂蜂种不同,雌蜂在产卵过程中各个行为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也不同,但在寄主相同时(如同为米蛾卵),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些蜂种产雄性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产雌性卵长(如 T.japonicum,T.confusum 和 T.chilonis);有些蜂种则相反(如 T.dendro-limi)。在对赤眼蜂雌蜂性控行为的观察中,我们还发现,未经交配过的赤眼蜂雌蜂(如 T.dendrolimi,T.confusum)在产卵时具有产雌性卵的腹部动作;而孤雌产雌的种类,如T.embryophayun,在产卵时的腹部动作中,不但具有产雌性卵的信号,而且尚有产雄性卵的信号。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三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卵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为害较严重的园林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灰白蚕蛾的赤眼蜂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暗黑赤眼蜂T.euproctidis对不同卵龄灰白蚕蛾卵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寄主卵龄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寄生卵数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在灰白蚕蛾卵龄为6h的卵上寄生卵数最多,分别为15.90粒/雌和12.20粒/雌;而短管赤眼蜂的寄生卵数随寄主卵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卵龄为24 h时达最高,为8.25粒/雌;在各卵龄段,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比其它2种蜂多;当寄主卵龄超过72 h时,3种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显著下降.3种赤眼蜂在寄生卵龄为6h的寄生卵上羽化率最高,当卵龄超过72 h时,其羽化率均显著下降.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对6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而短管赤眼蜂对24 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综合分析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好,是灰白蚕蛾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7.
寄生蜂的过寄生现象是经常发生的。Ullyett(1949)认为,一种有效的昆虫寄生蜂,往往以蜂卵在寄主上的分布这种方式来使其达到最高存活率。Smith(1916)指出,由于蜂卵在寄主上的分布不同,形成了过寄生。关于过寄生对寄生蜂种群繁殖率的影响,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