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 NH3-N、NO2 - -N与 NO3 - -N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获得了 NH3-Nt(NH3-Nm) 与 NO2 - -N对体长2.4cm幼虾的 24h、48h、72h、96h之 LC50值,两者对幼虾的安全质量分数分别为1.30 (0.101)mg/L和3.80mg/L。当 NH3-Nt(NH3-Nm)质量分数在1.3(0.101)~4.3(0.333)mg/L时,存活率为71.4% ~92.9%,体长增长率为36.3% ~57.1%,体重增长率为188.5% ~322.3%。当 NO2 - -N质量分数在3.00~21.00mg/L时,成活率为75.0% ~91.7%,体长增长率为21.2% ~59.2%,体重增长率为72.0% ~311.9%。NO3 - -N对体长7.37cm幼虾的亚急性毒性效应:NO3 - -N的质量分数在 30~195mg/L时,成活率为 35% ~100%,体长增长率为8.5% ~20.5%,体重增长率为29.6% ~56.8% 。三态氮在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内均对幼虾的存活率和生长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 研究了利用高效脱氮菌强化挂膜后的生物滤器对静止和流动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首先利用自主筛选的 3 株适应海水环境、可有效去除氨氮、亚硝酸氮及有机物的高效脱氮菌[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3 和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SLNX2]的不同组合强化挂膜, 根据成熟后的生物滤器对定量静止养殖尾水中 NH4+ -N、NO2 -N、NO3 -N、 总氮(TN)及化学需氧量(CODMn)的去除效果, 选出对各无机氮去除效果最佳的菌种组合作为强化菌种再次挂膜, 分析不同浓度强化菌种挂膜对流动养殖尾水中 NH4+ -N、NO2 -N 和 NO3 -N 的持续净化效果,以上实验均以自然挂膜组为对照。静止尾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 各实验组中 NO3 -N 浓度先上升后下降, 对养殖尾水各项无机氮及有机物指标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其中, SLWX2+X3+SLNX2 组合高浓度组对养殖尾水中的各项指标去除效果最佳, 在第 48 小时对 NH4+ -N、NO2 -N、CODMn 和 T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100%、100%、80.7%和 59.5%。而自然挂膜对照组的去除率分别为 95.5%、50.52%、38.1%、13.44%, 且 NO3– -N 浓度持续上升。说明脱氮菌强化挂膜可明显提高生物滤器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 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氮素和有机物的浓度。后期连续流动尾水净化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物滤器出水的 NH4+ -N、NO2 -N、NO3 -N 浓度均低于进水的, 强化挂膜组的又均低于自然挂膜组的, 其中 106 CFU/mL 实验组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均最佳, NH4+ -N NO2 -N NO3 -N 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 31.6%、11.33%、 15.6%; 105 CFU/mL 实验组次之, 且出水氮素浓度可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脱氮菌强化挂膜对各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持续优于自然挂膜。本实验的结果为脱氮菌在海水养殖尾水净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海水养殖尾水中各形态氮的处理效果, 以及植物与不同基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细砂-煤渣-碎石构建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该系统对海水石斑鱼养殖尾水中 COD、NO3 -N、NO2 -N、NH4 + -N 和总氮(TN)的去除效果, 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植物根际和不同基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出水中 COD、NO3 -N、NO2 -N、NH4 + -N 和 TN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4.00 mg/L, 0.15 mg/L, 0.16 mg/L, 0.04 mg/L, 0.64 mg/L。植物根际样品和细砂层样品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 与其他基质层样品具有明显差异; 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菌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 相对丰度分别为 53.7%、11.5%、11.9%、6.4%、3.7%; 在纲分类水平优势菌以 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放线菌纲和拟杆菌纲为主, 相对丰度分别为 30.1%、20.9%、11.9%、10.3%; 人工湿地中丰度最高的脱氮功能菌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螺菌属、 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 系统中微生物代谢功能丰富, 且所有样品功能组成相似; 相同基质层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较小, 二级湿地单元各基质层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程度与一级湿地单元相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单养、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点,采取水质分析、环境DNA与传统鉴别方法对草鱼单养、混养(80:20)两类池塘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养池塘的水质优于单养池塘,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的浓度比单养池塘分别低10.15%、3.78%、5.07%、80.18%,总磷(TP)和活性磷(SRP)的浓度分别低27.14%和56.26%;两类池塘中浮游植物均以绿藻门(Chlo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为优势种,但单养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为30×106cells/L,低于混养池塘104×106cells/L;两类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数量较少,单养池塘中浮游动物密度高于混养池塘;在底栖动物方面,单养池塘存在螺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而混养池塘仅有螺类和摇蚊幼虫。在菌群组成方面,单养池塘水体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混养池塘水体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但在两类池塘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以上结果表明,草鱼混养有利于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增加浮游植物丰富度,改变养殖水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为优化草鱼池塘养殖结构,改善水质,构建高效池塘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22个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悬浮物(SS)、总有机碳(TOC)、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15项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取164组测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因子的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的水质因子为SS、TOC、BOD5、CODMn、TN、TP;呈显著正相关的为DO;而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PO3-4-P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水温、pH、NO-2-N、 NO-3-N、NH3-N则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根据多元线性回归选择自变量的原则,选择了TOC、TN、PO3-4-P和TP4项水质因子,建立了叶绿素a与4项水质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Chl.a =-0.054 5+0.0034 9 TOC+0.015 3 TN-0.418 PO3-4-P+0.276 TP(r=0.715 5)。利用偏回归系数检验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叶绿素a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TP、TOC、PO3-4-P和TN。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环境因子对鼠尾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鼠尾藻幼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了温度(5~34 ℃)、盐度(10~50)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鼠尾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 氮浓度高于8 mg/L或磷浓度高于1.2 mg/L,或温度高于28 ℃,对鼠尾藻幼苗的光合作用均有显著影响(P<0.05);(2) 短时间的5~15 ℃的低温胁迫或10~50盐度胁迫6 h对鼠尾藻幼苗的Fv/Fm值影响不明显;(3) 氮、磷浓度分别为2~4 mg/L和0.2~0.8 mg/L,且NH+4-N∶NO-3-N的比值为1~3时,较利于鼠尾藻幼苗光合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于 2005年 3月 5日 ~5月 3日连续监测了海水观赏鱼居室养殖循环系统的水质,研究该系统中三态氮的变化规律以及添加硝化细菌后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初期氨氮的质量分数迅速上升, 在 1周内达到高峰(峰值2.56mg/L),并在1.50mg/L的范围内维持 1周左右,此后迅速下降至0.01mg/L 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该水平直至试验结束。亚硝态氮的质量分数在氨氮的质量分数迅速回落时(约试验开始后 2周)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并在 3~3.5mg/L左右的水平上维持 2~3周时间(峰值为3.65 mg/L),此后迅速下降至0.01mg/L以下,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直至试验结束。而硝酸盐的质量分数在整个试验期间基本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至本试验末期,NO3 - -N的质量分数达到 15mg/L左右。2)系统的生物滤器需要 4~5周左右时间才能基本成熟,即氨氮和亚硝酸氮均降至 <0.01mg/L,到达安全的质量分数,适合海水观赏鱼健康生长。3)添加硝化细菌的试验组,氨氮和 NO3 - -N的质量分数变化与对照组基本相似,而 NO2 - -N的质量分数变化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试验组从高质量分数水平迅速下降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约 1周。  相似文献   

8.
贾彦  杜美荣  李文豪  姜娓娓  蔺凡  姚亮  吴玉萍  蒋增杰 《水产学报》2023,47(9):099308-099308
为了解单环刺螠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扩散通量的影响及其持续性,于2020年11—12月,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设置低密度 (LD,500 尾/m2)、中密度 (MD,2 500 尾/m2)、高密度 (HD,8 300 尾/m2)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 (CO,0 尾/m2),进行了2 d为一个实验时段,为期20 d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溶解无机氮(DIN)扩散通量变化范围为10.6~765.3 μmol/(m2·d),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处理组的DIN通量分别提高了57%、76%、88%。NH4+是DIN的主要贡献者,对DIN的贡献在低、中、高处理组中分别占55%、65%和80%。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密度组的平均NH4+通量分别提高了39%、111%和257%,与低、中密度处理组平均NH4+通量相比,高密度处理组分别提高了43.7%和23.6%。在第2~10天,NH4+通量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处理组PO43−通量变化范围为−7.85~6.42 μmol/(m2·d),第2~6天,处理组PO43−通量持续增加。研究表明,单环刺螠的生物扰动能够持续地促进DIN由沉积物向水体中扩散,且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单环刺螠在水层-底栖系统耦合过程中的生态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零换水养殖效果的影响,在不额外添加有机碳源(只利用饲料中的碳)的革胡子鲇()养殖系统中,设置了平均絮团质量浓度为561.18 mg/L和780.41 mg/L两个处理组,比较了两实验组的水质、菌群结构、鱼生长及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絮团条件下,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和亚硝酸氮(NO2--N)能分别维持1.84 mg/L和1.79 mg/L以下。两处理组间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TAN、NO2--N、氮素利用效率及主要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N)浓度(822.0 mg/L)明显高于低浓度絮团组(623.33 mg/L)。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两组间门水平的菌群组成种类及优势度无显著性差异(<0.05)。两处理组中的革胡子鲇存活率分别达到(91.11±1.53)%和(94.44±2.08)%,饲料系数为(1.41±0.18)和(1.27±0.26),特殊生长率为(2.13±0.04)%/d和(2.19±0.08)%/d,均无显著差异(>0.05)。两实验组饲料氮的利用率分别达到了72.17%和71.3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仅利用饲料中的碳既能维持革胡子鲇的零换水养殖且能取得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两种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絮团组中的硝化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底泥生物脱氮的主要过程,碳源是调控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褐煤为对象,对褐煤的静态碳释情况及其对池塘底泥中脱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褐煤在室温条件下的碳释放规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在脱氮实验中,发现褐煤对底泥上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NNO2--N)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NO2--N的去除率随褐煤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褐煤质量浓度为40 g/L时,N\${\rm{O}}_2^ - $\-N去除率最高达99.61%,此时硝酸盐氮(NO3--N)的浓度也最低;同时发现,水体中氨氮(NH4+-N)氧化的最适褐煤质量浓度为10 g/L,其去除率达99.39%;对底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群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发现,其中浮霉菌门占比最大(39.6%~71.8%),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 (13.9%~35.8%)和Desulfovibrio (17.1%~34.8%),添加褐煤组Candidatus Scalindua菌属比例高于未添加组;荧光定量PCR得出,随着褐煤质量浓度升高,底泥中的反硝化菌丰度呈增长趋势,而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则低于无褐煤添加组,表明添加褐煤对底泥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而对厌氧氨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褐煤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条件,可用于池塘养殖底泥脱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内陆、滨海地区有丰富且尚未有效开发利用的盐碱水资源,在盐碱水域进行水产养殖已成为其重要的开发利用途径之一,而盐碱水体的高pH、高盐、高碱特点严重限制了水产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益生菌具有净化水质、调节pH、降低氨氮和提高鱼类盐碱耐受能力等综合作用,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水质改良剂。合理使用益生菌可有效改良盐碱水体,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文章综述了光合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不同菌种制剂及其在适应、改良盐碱水体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盐碱地一个面积为2871m^2的鱼池中,配置4个网箱.分别放养罗非鱼、淡水白鲳和鲤,箱外放养鲢、草鱼和鲤。试验结果:罗非鱼箱(20m^2)出鱼525kg.平均单产26.3kg/m^2,淡水白鲳箱(12m^2)出鱼400kg,平均单产33.3kg/m^2,鲤鱼箱两个(各12m^2)分别出鱼488.5kg和522kg,平均单产为40.7kg/m^2和43.5kg/m^2。箱外出鲢516kg,草鱼130kg,鲤1125kg。总计全池出鱼3706.5kg,亩产鱼862kg,每亩纯盈利2173.85元。试验证明:池塘配置网箱养鱼.可同池主养几种鱼,起捕容易,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3.
采用虾塘水添加天然盐碱水的方法,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Boone)对东北地区碳酸盐类盐碱水环境的驯化适应试验。结果表明,驯化速度采用每隔12 h、24 h、48 h分别提高1次碱度1、2、4 mmol/L,经过14 d,从碱度为3.17 mmol/L的盐碱水环境,分别驯化至30.44、29.13及27.32 mmol/L的水环境,幼虾的存活率分别为41%、39%及34%。通过驯化适应,可提高幼虾对碳酸盐类盐碱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类盐碱水驯化南美白对虾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淡化虾塘水添加天然盐碱水为试验用水驯化南美白对虾幼虾,探讨东北地区碳酸盐类盐碱水养殖对虾的技术。结果表明,每隔36、24、12 h各提高1次碱度2 mmol/L,经过12 d,幼虾从碱度3.17 mmol/L分别驯化至17.25、25.33、38.78 mmol/L的存活率为37%、44%及24%。通过驯化提高了幼虾对盐碱水环境一系列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能力,其生存环境由海水类型逐渐适应于内陆碳酸盐类盐碱水,是东北地区碳酸盐类盐碱水养殖对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东北松嫩平原碳酸盐型盐碱水域移植南美白对虾的可行性,以天然盐碱泡水为实验用水,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淡化幼虾对碱度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水温(23.44-1.3)℃、pH8.03~8.37、盐度3.63~4.60的条件下,碱度对淡化幼虾毒性作用的24,48和96hLC,。分别为12.92,11.16和10.67mmol/L,SC为2.50mmol/L:认为南美白对虾淡化幼虾对碱度的适应能力不如鲢、鳙、草鱼等淡水鱼类,可以养殖鲢、鳙的盐碱水域不一定也适宜幼虾生存,而且碱度并不是唯一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低洼盐碱地池塘养鲤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池塘两茬集约化养殖等技术措施,在2亩盐碱低洼地池塘内主养鲤,每亩净产3026.3kg,其中鲤2808.3kg,每亩经济效益12338.4元,饵料系数1.49,投入产出比1:1.5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凡纳滨对虾生长试验,研究内陆碳酸盐类盐碱水域对虾生长与碱度、pH、K 浓度、Na /K 及(1/2Ca2 )/(1/2Mg2 )的相关性,为移殖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幼虾体质量生长速度与5种环境因子的简单相关性均受到其他因子或因子组合的负效应影响,环境因子对幼虾生长的影响程度被削弱.幼虾的体质量生长速度与碱度、pH、K 浓度及(1/2Ca2 )/(1/2Mg2 )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与Na /K 显著相关.碱度、pH、K 浓度及(1/2Ca3 )/(1/2Mg2 )对驯化幼虾体质量生长的影响不明显,Na /K 可能是主要影响因子.提高驯化技术水平将有利于幼虾的生长与生存.  相似文献   

18.
浮游生物在盐碱地封闭式对虾养殖中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碱地封闭式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浮游植物生物量7.0233~66.9334mg/L,平均36.0076mg/L;浮游动物生物量3.127~26.3851 mg/L,平均10.2240mg/L。盐碱地混盐水体中常出现轮虫,而海水池塘较少。色球藻、蓝纤维藻、席藻、螺旋藻等蓝藻门的种类表现出较强的广盐性。并就浮游生物在对虾养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盐碱胁迫下青海湖裸鲤鳃基因表达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研究了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在高盐碱胁迫下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差异,实验获得差异表达序列91条,其中成功注释60条。以同是鲤科鱼类的斑马鱼(Danio rerio)的基因ID作为参照,用DAVID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功能分类,结果从正向文库获得28条功能基因片段,反向文库获得14条。按功能将其分为10类,其中,催化活性、细胞、部分结合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结合、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分析发现,高盐碱胁迫会改变鱼类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此,鱼类通过增强离子调控、提高血清尿素氮浓度、合成应激蛋白等,来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张海琛  马清花  许保可  阿琳林  梁健 《水产学报》2023,47(12):129102-129102
为探究青海湖裸鲤在盐碱耐受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对青海湖河口水域以及入湖淡水河——泉吉河中的青海湖裸鲤的鳃、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青海湖裸鲤耐盐碱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免疫、代谢、渗透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使用Trinity对所有样本质控数据(clean data)进行从头组装后共得到541 429个非冗余的序列(unigene),N50平均长度达612 bp。经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共有832个基因在2个区域中的青海湖裸鲤鳃、肾脏中共表达。经GO功能注释分析,注释到结合(binding)、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单一生物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的DEGs占比较多。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免疫、代谢、渗透相关的通路得到了富集。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实验初步筛选到了青海湖裸鲤渗透相关基因,主要包括钠/钾转运ATP酶(sodium/potassium-transporting, ATPase)、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