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结合标本及实地考察,对喀喇昆仑山龙胆科植物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龙胆科植物有6属19种1变种,其中本区新记录种1种:铺散肋柱花Lomatogonium thomsonii;新疆新记录种3种:短蕊龙胆Gentianaludlowii、圆齿褶龙胆Gentiana crenulato-truncata、华北獐牙菜...  相似文献   

2.
3.
结合标本和实地考察,对喀喇昆仑山菊科菜蓟族植物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菜蓟族植物共有3属17种,其中中国喀喇昆仑山新记录种1种(卵圆叶风毛菊Saussurea ovataBenth.),西藏新记录种1种〔丝路蓟Cirsium arvense(L.)Scop.〕;该区菜蓟族植物分别占中国菜蓟族属、种总数的7.3%和3.9%,占该区菊科植物属、种总数的12.0%和18.7%;多种属风毛菊属Saussurea含13种,占总种数的76.5%,构成该区菜蓟族植物的主要成分;该区与中国帕米尔高原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2.9%和42.3%,表明两地区联系紧密。本区菜蓟族有青藏高原特有种2种,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昆仑山、帕米尔仅分布11种,两者占76.5%,比例较高,表明该区菜蓟族植物高原分布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88.2%,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各占5.9%。  相似文献   

4.
喀喇昆仑山盖孜河水文水资源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喀喇昆仑山河流自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 ,近 10年洪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以往 ,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程度也大幅度增加。在分析了盖孜河流域的径流及气候多年变化过程后 ,认为洪灾频发的原因是近年来流域内降水及气温呈上升趋势 ,导致高山冰川退缩 ,河流径流增加 ,洪灾增大、频率增高 ;小区域多年气候变化过程从侧面印证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变化。  相似文献   

5.
许晓敏  马真  陶锦  阎平 《干旱区研究》2011,28(3):537-541
中国喀喇昆仑山十字花科植物共有32属66种l变种,其中单种属20属20种,寡种属9属22种,多种属3属24种,单种属与寡种属共占90.63%,在属级水平上占优势,三者在种级水平上差异不大.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69.69%,其次为一年生植物,占28.79%;其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变型,北温带分布...  相似文献   

6.
昆仑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鸣  戴昆 《干旱区研究》1989,6(3):59-61
昆仑山脉横越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是藏北羌塘高原的一部分。山脉拔地而起,东西绵延2500多公里。该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除阿尔金山地区和西部阿里地区有人作过一些工作外,大部分地区是未考察过的处女地。1987-198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生物组对昆仑山由西向东考察了新疆的乌恰、阿图什、塔什库尔干、莎车、叶城、皮山、和田、策勒、且末、若羌等县的山地以及西藏阿里地  相似文献   

7.
昆仑山地区位于我国西部,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经新疆、西藏,一直延伸到青海南部的黄河源头地区。它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青藏高原的北缘。其南面与喜马拉雅山脉和羌塘高原以及青南高原相连,北面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整个地区地势高峻,面积辽阔,海拔多在4000m以上,是青藏高原上干旱、寒冷的高山、高原区。这里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植物资源,红景天属Rhodiola的植物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珍贵的药用和保健用植物资源,具有人参样扶正固本、滋补强壮的作用。我们从1987年至1989年,每年从6月到9月,对整个昆仑山地区(包括喀喇昆仑山和东帕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绿洲“自然—农业经济”系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相结会,对甘肃河西绿洲“自然——农业经济”系统的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系统的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系统优化的途径,即控制系统的输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控制系统的输出。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自然损失率测定尹为良(湖南省常宁市植保植检站421500稻飞虱是我市水稻上为害最大的虫害。70年代大发生为4a,80年代大发生达6a,特别是从1986年起,就其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的等级指标而言,每年都达到大发生程度。但是,稻飞虱的发生量和为害程...  相似文献   

10.
水葫芦及其自然天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葫芦是世界性的有害水生杂草之一。本文就水葫芦的形态特征、发生危害及其自然天敌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水葫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讨论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学分析、气候遥感信息复合和地形气候学分析的优势,成功地完成了三者的匹配与结合,给出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地垂直气候带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温带半干旱、干旱区山地气候垂直带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讨论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学分析、气候遥感信息复合和地形气候学分析的优势,成功地完成了三者的匹配与结合,给出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地垂直气候带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的垂直自然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对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及东昆仑山主脉一带的考查,就其垂直自然带的形成条件、特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温带荒漠山地垂直地带性的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准噶尔盆地周围山地集荒漠、草原、森林、高山灌丛、草甸、冻原、冰缘稀疏植被、冰川、湖泊和湿地于一体,拥有世界中温带荒漠区域最完整的垂直地带性特性。这既是一个具有世界价值独一无二的自然区域和生物演化过程的突出例证,又是尚存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为了能够尽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单,建议在申遗过程中:①完善"申遗"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建制;②加强参与"申遗"的保护区的管理;③完善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与喀纳斯湖国家级保护区建立的共管保护区的建制;④应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发掘和建立一批生物多样性产业,以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⑤进一步开展对该区域遗产的科学研究;⑥对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 ,以全国为参照区 ,分别计算分析了 :1陕西省二十年来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2陕西省与中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资源超载力的差异。 3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1陕西省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 ,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整体上一直低于全省人口的增长。 2与东部地区相比 ,陕西省综合资源承载压力远大于东部地区 ,与西部地区相比 ,其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程度也高于西部整体水平。3全省不同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40a中国北方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利用我国北方1951-1990年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风速和太阳辐射等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并据其将我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湿润区(D>0.50)。近40a我国半干旱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年代际特征明显。东北区和华北区降水量具有减少趋势,西北东部和西南区有增加趋势。至于蒸发量的变化,东北区具有增加趋势,华北区、西北东部和西南区有减少趋势。近40a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均在减小,但降水量的减小速度大于蒸发量,气候在变干。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荒漠绿洲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绿洲分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两大类型;绿洲的形成条件以水为基本、地形为制约、土壤为载体、植被为体现;天然绿洲的形成过程有沼泽化过程和草甸化过程,人工绿洲的形成过程有建立人工植被过程,培养优质高效农业过程及发展工业和城镇建设过程;绿洲的建设措施有:(1)巩固现有绿洲,保护山区水资源,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合理分配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止土地风蚀沙化,(2)扩大和发展绿洲,根据现有水资源潜力扩大绿洲面积,外调水源发展新绿洲,加强绿洲工业和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风水侵蚀交错带的研究 ,对景观、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全球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GIS技术为支撑 ,定量计算出我国风水侵蚀带。在分布特征上 ,主要分布我国北方地区 ,其中以西部沙漠 ,北部山脉沿线为重 ,这种分布与气候、地貌分界有明显联系。 49.6 %风水侵蚀复合带的降水量小于 2 0 0mm。风水侵蚀复合带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 ,占 41.8% ,其次为耕地。两种类型的分布 ,草地以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交错分布为主 ;而耕地是有重心的分散分布。风水侵蚀复合带的总体侵蚀要强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以秦岭南侧汉江和北侧渭河多年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径流泥沙的变化。分析指出在80年代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南北河流年均径流量均减少,与1935-1980年相比,汉江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1.9%,渭河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27.4%;同时汉江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但渭河河流泥沙含量呈增加趋势,是汉江河流泥沙含量133倍,表明了秦岭南北两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stable or unstable region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Mongolia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using Terra/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dataset, which had a 250-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omprised 6 periods of 16-day composited temporal resolution data(from 10 June to 13 September) for summer seasons from 2000 to 2012. We also used precipitation data as well as biomass data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4 largest natural zones of Mongolia. Our study showed that taiga and forest steppe zones had relatively stable vegetation cover because of fores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ly high precipitation.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of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zones, mainly depending on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vegetation cover(NDVI or plant biomass) of Mongol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distribution and CV of precipit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low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wet periods of growing season or in high precipitation regions, while the highest inter-annual CV of NDVI can occur during dry periods and in low precipitation regions. Although the desert zone received less precipitation than other natural zones of the country, it had relatively low variation compared to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very sparse vegetation in the dese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