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到2015年10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5.5%;入社农户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各级示范社超过13.5万家。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民分工分业深化,合作社的创新形式日益多样。在组织形式上,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社区股份合作社方兴未艾,在人的合作、生产合作的基  相似文献   

2.
作为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农民凭借其集体成员身份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结合对改革试点杭州市江干区的调研,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该区23村社2003—2011年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得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在实施当年及之后的3年内,促进农民增收的正向作用显著,但在随后年份中增收效果逐年降低且影响作用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持续增收效应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缺乏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在确保促进公共利益增长的同时,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公平合理性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多样性的理论和历史,正确认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模型和历史分析表明,农地产权制度的多样性是农民生产组织自觉追求制度利润的结果。农地产权制度的多样性有利于农地产权的制度竞争,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地产权制度的政策选择要与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在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不但要发挥其增加制度收益的积极作用,如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城乡人力资源互动机制,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而且要约束其增加制度成本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肖轶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0):271-277
为了探索出适合城乡统筹区域的新农村股份合作社,基于重庆市12个县(市、区)的500户农户和100位基层干部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重庆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发育动因。结果表明:(1)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2)作为农业的最直接生产和经营者的农户,认为通过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能够给他们带来较高的并且稳定的收益,因此农户便很容易地自愿组成一个个的初级行动团体,共同追逐更多的外部利润;(3)样本区大多数基层干部认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是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无论是初级行动团体还是次级行动团体都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愿,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这种制度创新必将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泰廷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1):129-136
为了研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进展,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言献策,推动改革的不断完善,本研究对嘉兴市、丽水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欲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进一步细化“政经分离”改革的具体内容,在考量中国各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因素下分步推进,不断反刍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机制;弱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户籍标准,建立以“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基本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成员认定规则,切实保障好集体成员的合法权益;全面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通过立法与政策扶持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正>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农业部通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三年来,多项权能仍未在法律上破题。2017年起,将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最全面、规模最大的一次清产核资。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自2014年启动,29个试点县在保障集体成员权利、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完善资产股份权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既完成了规定动作,又拓展了改革内容,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王兵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86-188
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缓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交易费用较高、流转制度安排存在不足、相关配套设施缺乏等,这些成为制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增值收益分配状况的影响,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对建立完善的集体经营成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研究首先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及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出发,明确了参与增值收益分配的市场主体为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然后通过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的构成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增值收益的归属。研究结果显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增值收益中,绝对地租应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级差地租I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同分享;由经济地理位置决定的级差地租I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间分配;级差地租II应归属于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农村集体土地用益物权保护、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资产化3个关键问题,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和总结了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的需求和走向。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设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农村集体土地用益物权保护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强化农民的土地用益物权;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资产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朱金萍 《种子世界》2021,(11):0165-0167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在逐渐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于促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是优化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结构、开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展开总结。  相似文献   

11.
汪辉  史亚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5):199-204
盘活农村闲置农宅流转经营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界定了农宅合作社的定义与内涵,分析了农宅合作社的价值与意义,归纳了农宅合作社的“村集体 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两种经营类型,提炼出三种开发模式: “自然风光型”、“文化产业型”、“历史教育型”,指出目前农宅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特色表现力不够、低端同质化等问题,以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农民意识、规范利益共享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中国的背景下,“三权分置”的新时期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理论为土地产权改革提供了机遇,农地承包权价值内涵构成及价格评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不仅给农用地流转提供依据,也是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关键。本研究从“三权分置”的政策背景演变入手,重释了承包权内涵及价值构成,并在分析影响价值因素的前提下探讨了采用收益还原法与叠加法来评估承包权基准地价。研究认为,(1)承包权是因农户具备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从而享有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的权利;身份权特征明显,具有主体专一、财产收益、效益处分及有效占有等4个特点;(2)集体成员身份权具有身份性、平等性、共同性及约束性等4个特性,享受成员权的主体形式可以是农户家庭也可以是集体经济组织的个人或是两者的结合;(3)依据农地承包权的生产收益权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构成,采用收益还原法和叠加法两种方法来评估承包权价格,在确定社会保障价值时可以借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中的社保费用值来量化。本研究在维护农户土地权益前提下,以期为全面有序开展农地质量价格评估和价值核算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first problem that influences rural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nd also has become a focus of farmers' action in protection and fight for their rights.The deformity of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that prevents farmers'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into citizens.We should innovate and perfect the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classify and delimit the ranges of rural land expropriation,establish the equality of law status between collective land property and national land property,reestablish the property rights of rural land,change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s of rural land into substantial rights,demonstr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rural land,take various arrangements and perfect the means of judicial relief.  相似文献   

14.
渝东北地区作为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峡库区的特殊性,该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将更加有效地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对渝东北地区丰都、忠县、垫江、梁平、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展开实地调研,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文献资料等方法,解析了该地区“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多种土地集约利用创新模式,以及产权管理模糊、规划管理薄弱等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个方面论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农民的文化权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不到应有的文化权益,这将非常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当前农民文化权益受损的原因主要在于:新农村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文化的被动受众,未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传统文化的裂隙和现代文化的陷阱制约着农村文化自身的发展等。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肯定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避免现代文化的陷阱,建设符合新农村发展、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农村文化,农民的文化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红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136-140
为深入剖析和总结中国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和治理经验,探索系统推进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本研究运用数据、规范和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共性缺失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从公共性生产逻辑的视角,提出在协调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公共利益、集体经济的共同利益和农民的财产权益”基础上,建构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为基础,以数字化治理技术创新为保障,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为支撑,以城乡要素市场双向流动建设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路径。为此,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共性目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系统地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完善,并加强对其改革效果的公共性评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及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贝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81-386
为弥补学界对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研究不足,笔者拟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视角探究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机理和发展方向。研究发现,与国有建设用地产权相比,现行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明显变现为“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在源于要素价格上升和外部利润积累而引致产权制度变迁需求的背景下,国家供给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在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内,国家应保证集体所有制平等地位,健全集体内部决策机制,完善使用权直至可交易。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赋予制度需求差异性,全国各地试点为制度供给提供了多样选择集合,最终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需求-供给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