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食源性病毒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子,是指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患病的病毒(包括以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和以畜产品为载体传播的病毒)。重点介绍了常见的食源性病毒:诺瓦克病毒(Noroviruses,NoV)、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es,HAV)和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生物学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阐述了食品食源性病毒污染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其稳定性,同时从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政府和消费者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食源性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接15期)七、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防治蚜虫控制马铃薯病毒病传播为例:1.介体蚜虫与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蚜虫是植物病毒传播的主要介体。据统计,世界有193种蚜虫可以传播164种病毒,涉及5个病毒组,其中非持久性病毒为109种,由多种蚜虫传播,例如马铃薯Y病毒已知由25种蚜虫传播。在云南,马铃薯病虫害就十分突出,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  相似文献   

3.
甜瓜(C.melon)是世界上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一种重要葫芦科作物。感染甜瓜的坏死斑状病毒(MNSV)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MWSV为Carmovirus属的一种ssRNA等径病毒。它由土壤真菌和黄瓜黑头叶甲自然传播。日本Kishi于1966年最先报道甜瓜上的MNSV,其次为法国、美国、希腊、瑞典、西班牙和意大利;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的远缘杂交中,亲本间的杂交不亲和性是导致远缘杂交不能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广泛的测交筛选杂交亲和性较高的小麦亲本是获得远缘杂交成功的有效途径。中国春是在小麦远缘杂交中筛选出来的杂交亲和性较高的普通小麦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春带有隐性的k_(r1)和k_(r2)基因,但是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已发现的类病毒共34种,全部来源于植物寄主。类病毒作为植物界广泛分布的活细胞寄生物,在动物界和菌物界却尚未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一流学科群病虫害综合治理PI团队孙丽英教授课题组于2017年在PNAS报道了植物病毒在与某些病原真菌共侵染时会发生跨界侵染植物病原真菌的现象。近日,该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病毒跨界传播新领域,发现了植物类病毒能够跨界侵染病原真菌,并引起病原真菌致病力衰退,有望创建新型植物真菌病害的生防因子,这一原创性成果发表在双一流A类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相似文献   

6.
低毒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病毒是指侵染真菌并能够在其体内进行增殖的病毒的统称。其中,有一部分真菌病毒能够减弱寄主真菌的致病力,这类病毒被称为低毒真菌病毒。由于低毒真菌病毒具有弱毒的特性,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资源,在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全面综述了低毒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低毒真菌病毒的发现、生物防治应用、与寄主真菌的互作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低毒真菌病毒的应用研究提供一些借鉴考。  相似文献   

7.
使用与南瓜类型砧木(“壮士”)嫁接亲和性差异明显的两个甜瓜自交系(85-1和B717)为亲本,配制F2∶3家系群体;利用BSA法构建亲和性优差池,结合PCR技术筛选与嫁接亲和性有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使用葫芦科遗传连锁图谱上发表的750对SSR、SRAP和AFLP等分子标记引物扩增,最终筛选出在两个甜瓜材料之间具有多态性的382对引物,其中9对引物分别在嫁接亲和性优差DNA池中扩增出差异性片段.将这些标记用于F2群体的扩增,计算标记与嫁接亲和性遗传连锁距离,两对SSR引物CMN-0616和M103与嫁接亲和性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6 cm和9.3 cm.这2对引物有望成为鉴定甜瓜嫁接亲和性的辅助引物,从而将嫁接亲和性差异材料从分子角度区别开来,为甜瓜嫁接接穗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亚飞  简桂良  马存 《棉花学报》2004,16(3):183-188
介绍了棉花枯、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方法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并着重总结了利用营养亲和群结合DNA多态性技术,研究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end:Fr)专化型、生理小种、亲和群之间的关系,以及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亲和群与致病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7):5782-5792
紫牡丹是进行栽培牡丹花色改良育种的关键亲本之一。设置紫牡丹与亚组内、亚组间、亚组间杂交后代及芍药组等多个杂交组合,并观察受精前障碍。结果表明:(1)紫牡丹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异株授粉结实率最高,自交结实率最低;(2)紫牡丹作母本的杂交组合亲和性好于作父本,紫牡丹与其杂种后代组合亲和性较好;(3)紫牡丹为母本,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亲和性高于紫牡丹为父本的组合;(4)紫牡丹×黄牡丹受精前障碍主要表现为花粉粒附着、花粉管萌发慢、到达雌蕊各部分时间延迟,生长方向杂乱、管内出现胼胝质块,形态基本正常且能正常到达子房的花粉数量较少。探究紫牡丹结实特性及不同杂交组合亲和性差异,有助于获得更多杂交种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陆地植物通过与称为丛枝菌根真菌(AM)的土壤真菌的共生关系,取得很大一部分矿质营养。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构建这种关系所需的许多基因仍然未知。据悉,美国博伊斯汤普森研究所(BTI)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植物与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的基因。随着广泛使用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能够比较50个植物基因组,以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MADS-box基因在山葡萄性别分化中的作用,笔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Vv MADS5和Vv MADS8 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雄花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花和雄花中都有表达,Vv MADS8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趋势以及表达量基本相同。Vv MADS5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类型相同,而其在雌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花。Vv MADS8在花芽膨大期(4月30日)表达量最高,而Vv MADS5在花序展露期(5月14日)表达量最高。Vv MADS8、Vv MADS5参与山葡萄性别分化,但不是控制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别。结果表明: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单独种植苦草时,上覆水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总磷、叶绿素、TSS和TOC含量都低于轮叶黑藻单种和混种处理。研究结果说明,苦草对于降低上覆水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作用优于轮叶黑藻,对维持水体水质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 IU/m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相似文献   

14.
生态垫和覆袋沙障对梭梭林冠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沙障影响,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及分布会出现不同差异,探讨梭梭林冠下土壤水分受沙障影响的分布规律,可以为提高梭梭存活率,防风固沙提供理论依据。以民勤县老虎口生态垫沙障和覆袋沙障布设区的梭梭林及裸沙丘上的梭梭林(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在沙障布设区及对照区各选取3株具有代表性的梭梭,在其东西南北向上各水平取土至80 cm,(部分情况下取土至60 cm处)每20 cm 1个梯度。垂直取土至60 cm,每10 cm 1个梯度。然后测定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沙障的布设削弱了沙障内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对照区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大于2种沙障布设区,差异性显著(P<0.05),但2种沙障布设区的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2)覆袋沙障在出现破损后,会削弱沙障内梭梭的土壤含水量;(3)布设有生态垫沙障的梭梭根部土壤含水量较丰富,越往外围土壤含水量越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秦岭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径向生长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及其与立地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树木年代学及样方调查法,在4个不同时间尺度(1、2、5、10年)4个样地内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其径向增长量随树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样地1和样地3径向生长差异不显著(P=0.810),样地2和样地4径向生长差异不显著(P=0.369),其他各样地间径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P=0.000)。(3)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在1年的时间尺度上土壤厚度对太白红杉径向生长呈正相关;2年时间尺度上坡度和坡位对其径向生长呈负相关;5年和10年的时间尺度上岩石裸露度对太白红杉径向生长呈正相关,坡度对其径向生长呈负相关;海拔在4个时间尺度上对其径向生长无显著相关性。试验在研究时间尺度上太白红杉径向生长特征以及人工对其的栽培、抚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重茬西瓜种植面积增多,西瓜枯萎病的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严重影响了西瓜生产。本研究用PDA培养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大棚温室萎蔫枯萎的西瓜上分离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9%;发现该菌引起西瓜枯死严重,发病率达96.7%以上。因此,证实是西瓜枯萎病菌引起的。为了防治该病害,进行了温室和室内的申嗪霉素药效评价。室内抑菌实验和温室内药剂处理结果一致,1%申嗪霉素100倍防治效果最好,抑菌率达76.03%,灌根防治率达58.86%。因此,生产上建议在西瓜枯萎病发病早期使用1%申嗪霉素100倍连续3次灌根,每次间隔约8天左右,尽可能减少西瓜枯萎病菌对西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品质,研究育苗密度对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生长形态变化及苗木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当年生乌桕与无患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不同育苗密度5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幼苗的生长进程以及干物质积累、叶片数、主根长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的生长进程差异十分显著;且无患子和乌桕的苗高随着密度的变大逐渐增加,但是当苗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苗高并未随之增加;乌桕、无患子的单株、茎生物量表现为随着育苗密度的变大而逐渐增加。且乌桕与无患子的合格苗所占的百分率随其苗木密度的变大而降低,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苗高、地径、单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幼苗形态因子分化参数、合格苗率、单位面积合格苗数等指标,无患子以育苗密度为280~342株/m2、乌桕以育苗密度为337~412株/m2时,其生长形态和植株品质比较协调,植株苗木品级合格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沉水植物苦草属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具水生态修复功能的沉水植物苦草属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关于该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各类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有序地种植苦草属植物,并与其他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既形成优美的景观,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修复意义。同时,为使苦草属植物发挥良好的生态恢复效益,指出现有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3个研究重点:(1)加大教育宣传,扩大应用范围;(2)规范种植管养,开发实用工具;(3)提倡资源化利用,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关黄柏药材及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特征,在关黄柏基源植物黄檗的分布区内设置31个样点,采集药材及土壤样本,测定两者中钠(Na)、镁(Mg)、磷(P)、硫(S)、钾(K)、钙(Ca)、锰(Mn)、铁(Fe)、锌(Zn)等9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进行分析。关黄柏药材中Ca(10级)和Zn(3~9级)的含量较高,其余元素的含量较低(1~2级);不同产地药材中各无机元素的含量相对稳定;各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分析表明其与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无相关性。关黄柏药材中各无机元素的相对含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以此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药材鉴定;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对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五味子资源丰富,为了探明北五味子内生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从总DNA中扩增出内生细菌的rDNA,选用焦磷酸测序法的MiSeq平台去研究北五味子内生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发现了北五味子内生细菌,分属于6个菌门,9个纲,17目,27个科,31个属,39个种。蓝藻门细菌为北五味子果实内生细菌的优势菌,含量约为88.19%。除此之外,肠球菌、乳球菌和芽孢杆菌这3个属的细菌分别占据其中的4.79%,2.59%和1.11%,其他细菌的总数占总量的3.32%。细菌多样性分析方面,Shannon指数为0.633,Chao指数为39和Simpson指数为0.781。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北五味子内生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发现与其他植物的细菌多样性相比,北五味子果实中内生细菌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