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善伦 《中国沼气》1989,7(1):24-26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希望尽快致富已成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在沼气推广工作中,运用沼气的综合功能,积极开展了沼气综合利用和庭院生态经济建设的试点示范。富新乡双狮村六组,全组56户,男劳动力几乎都从事筛沙生产,家里只剩妇女、儿  相似文献   

2.
熊小龙 《中国沼气》2007,25(4):41-43,4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沼气建设已从单一的能源效益,发展到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环境、生态和种养业于一体的庭院循环经济模式。沼气综合利用的成效日显突出。本文着重介绍沼气、沼液、沼渣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综合利用技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服务。  相似文献   

3.
王其荣 《中国沼气》1998,16(3):29-31
浅谈沼气综合利用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王其荣(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530001)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能源最为突出。因为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粮食”。广西区长期以来能源供应紧张,缺口大,只能靠外调能源来缓解工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沼气综合利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培栋  杨艳丽  李新荣 《中国沼气》2007,25(5):32-34,37
沼气综合利用是农村沼气建设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措施,本文以我国2004年的沼气综合利用情况,分析了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沼气综合利用潜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中国沼气综合利用生态经济效益显著,2004年沼气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效益43.57×108元,保护森林167.1×104hm2,减少CO2排放655.17×104t,减少SO2排放5.94×104t。目前中国沼气发酵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经济潜力开发率不到1%,生态潜力开发率仅在4%左右,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中国沼气》1993,11(3):53-54
近年我市沼气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沼气建设稳步上升,1992年全市新建农村家用沼气池7500多户;创历史最好水平。推广沼液浸种达250。8吨,增收粮食890吨;用沼液喂猪7420头,节约精饲料185.5吨;用沼液养鱼88.07公顷,产鱼42。6吨;沼渣种蘑菇7000多户,产菇650吨。全市因综合利用增加收入62万多元。  相似文献   

6.
沼气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超 《中国沼气》1998,16(1):41-42
沼气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建设肖超(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去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在全区生态农业恭城现场会上说:“小小沼气点燃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之光”。这句话既充分肯定了沼气的作用,也揭开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建设成功之谜。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广西...  相似文献   

7.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超  李遐 《中国沼气》1996,14(1):32-34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肖超,李遐(广西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开发沼气是我国利用生物质能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人们对沼气利用认识的提高和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已从初始阶段的点灯、做饭的生活能源领域向种、养、加等生产领域、生态领域、卫生环保领域发展。多...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气综合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气综合利用的研究何志强林金华(天津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天津市津南区新能源办公室)我们以津南区传字营沼气村为基点,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气综合利用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沼气作为突破日,改变生活用能结构,促进农业生...  相似文献   

9.
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的环境与技术经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沼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发展沼气很重要,不仅可以方便农民的生活,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以沼气为纽带开展综合利用,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人.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本文通过分析沼气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农村沼气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姜振秋 《中国沼气》1994,12(2):37-38
沼气综合利用是发展庭院经济致富之路姜振秋(辽宁省朝阳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沼气综合利用是以庭院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能为纽带,以薄膜暖室立体种养为手段,以提高三个效益(经济、社会、环境)为目的。其基本特点是:把沼气池建在庭院塑料大棚内,在...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农村循环经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重大意义及其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关系,介绍了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同时提出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几点建议,进一步阐述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做到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是我国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秸秆资源较为丰富。目前主要是以秸秆还田、青贮两种方式加以利用。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处在起步阶段,提高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人,而且还有利于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此,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的主要用途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开发的新技术,旨在为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家园中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场城镇化建设、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战略重点,沿着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这条主线,提高沼气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把实施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为此,对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研究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出发,根据我国农村和城市规划,把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分为农村、农业园区、城市、工业园区等四类.这些模式根据可再生能源规模大小进行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沼气的综合利用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它绿色环保,是发展农业低碳循环型经济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沼气池使用中需要进行定期清池换料,以保持沼气池的产气效率,如人工作业,人员需下到沼气池内,既不卫生,而且费时费工,如操作不当还会危及人生安全,机械式沼液沼渣出料车(全文简称出料车)的研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该出料车还实现了将废弃沼液进行农田喷洒施肥作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秸秆与畜禽粪便两大类农业废弃物出发,分析了其处理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探讨了配套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恋  李巧云  关欣 《湖南农机》2012,(5):98-100
文章根据远安县农用地的特点,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对其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碳源、碳汇两方面对其农用地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进而依据综合评价结果阐明了该县基于低碳经济的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水平,并探讨低碳经济对农用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这种经济形式为我国县域土地低碳经济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纤维素酶水解技术在大型秸秆沼气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乃刚 《农业工程》2013,3(5):64-6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和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而农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为解决环境污染和开辟新的能源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分析国内秸秆沼气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利用纤维素酶水解技术对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技术与国内现有秸秆发酵技术进行比较,得出利用纤维素酶水解技术不仅发挥秸秆的产沼潜能,同时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减小建设规模,缩减工程总体投资。纤维素酶水解技术在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上的应用,是一种解决秸秆发酵的简便途径。同时,对中国秸秆沼气发展的潜力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室于2007年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公平竞争,江苏省徐州新沂市和泰州姜堰市获得建设新农村试点项目立项。试点项目效果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从一年多的实践看,这两个项目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的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