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选4号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麦类作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研究室育成。1选育经过1999年春季用矮秆大穗品种宁麦8号与弱筋品种宁麦9号配组,获得F0种子。2000年春季取F1穗子进行花药培养,当年秋季将花粉植株(即单倍体试管苗)移入网室,植株有  相似文献   

2.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2”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基因枪法对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75 2”进行了bar基因的遗传转化 ,共获得可育的抗除草剂Basta的转基因株系 6个。PCR检测结果表明 ,抗性转基因植株表现为阳性 ,而非转化的对照表现为阴性 ,证明T0 代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中整合有bar基因。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能遗传至后代 ,在T1 代中观察到了抗、感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3.
“2 0 0 2年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大会”于 2 0 0 2年 3月 13~ 15日在巴西召开。此次大会是由全世界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协会 ,如亚洲农业信息技术联盟 (AFITA) ,欧洲农业信息技术联盟 (EFITA)、美国工程学会 (AAES)、世界工程组织联盟 (WEFO)、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普通小麦“中国春”与抗赤霉病的亲缘物种大赖草杂种回交后代BC2F3和自交F4代的花药培养,获得了72株花培植株,其中28株结实。  相似文献   

5.
棉花新品种--苏棉22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棉 2 2号”(原名“盐 2 0 0 6”)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继“苏棉 15号”之后育成的又一棉花新品种 ,于 2 0 0 2年 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1 品种特性1 1 生物学性状 苏棉 2 2号出苗快而整齐 ,株高中等 ,植株呈塔形 ,叶片中等 ,叶色较深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CMV和ToMV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转入红番3号加工番茄,获得抗CMV和ToMV的加工番茄植株,为加工番茄病毒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扩增,选取新疆加工番茄CMV分离物NS0-4 1a复制酶第1 051-1 350bp序列和ToMV分离物SCS-2 130/180ku复制酶第1 920-2 200bp序列,作为干扰片段CR12和To12。通过T克隆载体将CR12和To12连接成拼接片段TC12,构建成含反向重复结构拼接片段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用其转化红番3号加工番茄,经过筛选、PCR检测得到转基因植株。【结果】成功构建了抗CMV和ToMV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并用其转化番茄植株,从转化的1 500个愈伤组织中获得33株再生植株,利用PCR对再生植株进行检测,显示从33株再生植株中获得了19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1.26%。【结论】构建了抗CMV和ToMV的RNAi表达载体pBi35STC12,用其转化红番3号加工番茄,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7.
抗叶斑病苏丹草杂交制种技术及其种质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高粱胞质型不育系“2 0 98A”(♀ )和抗叶斑病苏丹草恢复系“2 0 98”( )的分期播种试验 ,探明了抗叶斑病杂交制种中父母本花期相遇且制种产量高的适宜播期为 4月 2 5日至 5月 10日。通过苏丹草与拟高粱远缘杂交 ,成功获得了F1代杂种 ,经鉴定为高抗叶斑病型 ,系苏丹草抗叶斑病育种的创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采用薯苗浸液法接种 ,对 2 0 6个甘薯新品系 (种 )进行了室内抗蔓割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 :抗病 (R)的品系 (种 )有“J1 - 1 ”、“J53 - 1 1 ”、“J1 - 2 1 ”和“97-1 0” ,中抗 (MR)的有2 1个 ,中感 (MS)的有 2 3个 ,感病 (S)的有 56个 ,高感 (HS)的有 1 0 2个。抗病、中抗、中感品种间病情指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和杨凌农业科技开发基金项目共同资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耀锋教授主持的“普通小麦抗赤霉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研究”成果 ,获 2 0 0 0年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和 2 0 0 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成果主要针对普通小麦赤霉病抗源缺乏、抗性特性受多基因遗传控制、杂交育种中抗性类型出现的机率低以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使分离世代抗性评价和抗性鉴定难、常规育种难度大的特点 ,利用细胞工程的原理与技术 ,结合常规育种方法 ,探索小麦抗赤霉育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该成果系统研究了引起普通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早抗京欣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2 0 0 1年以优质自交系 2 0 E为母本 ,以国外引进的高代自交系 2 0 SG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交西瓜 ,2 0 0 4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定名。1 产量表现早抗京欣 2 0 0 2~ 2 0 0 3年参加江苏省西瓜区域试验。结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矮败小麦材料选育超级小麦品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矮败小麦材料在育种中的作用、价值及其育成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介绍了利用矮败小麦材料进行轮回选择的一般程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13.
杨赞林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72-574,577
论述了小麦抗( 耐) 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育种策略及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4.
小麦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选取1997年有代表性的2个组合97(1),97(2),以C17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小麦幼穗提取液0,10,20,30,50mg.L^-1,以比较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幼穗提取液质量浓度增加,小麦花药愈伤诱导率,愈伤分化率及绿 产量的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并且在加入30mg.L^-1幼穗提取液时,三项指标在两组合中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秉华研究员领导的科研组研制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小麦育种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从健康小麦植株内共获得98株内生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初筛出6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系统研究该6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JY2001-4和JY2001-10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穗部活体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3.33%和86.67%,治疗效果分别为73.33%和78.33%;田间药效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0.49%和67.34%,治疗效果分别为53.01%和55.33%。  相似文献   

17.
TN05、TP36、TK19是从小麦根际分离的分别具有高效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细菌。为研究这些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进行单独培养,然后以相等的细胞数目进行两两混合培养。设置6种不同的接菌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接种和混合接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混合培养时,TP36促进了TN05和TK19的生长,TN05和TK19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混合接种TP36+TK19,对盆栽小麦促生长的效果最好,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不同品系白粉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清  陈凯  徐关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1-1151,1183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3年从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有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矮败小麦在选育育种材料、建立目标性状基因库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矮败小麦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