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家蝇残杀威抗性(RR)和敏感(SS)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RR-和SS-AChE)的生化特性研究后发现,RR- 和SS-AChE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RR- 和SS-AChE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7℃和34℃,但最适pH值均为7.4; 2)AChE催化底物的能力不同,RR-AChE水解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h)、碘化硫代丁酰胆碱(BTCh)、碘化硫代丙酰胆碱(PTCh)的活力高于SS-AChE,其相应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比分别是SS-AChE的2.22、1.08和3.41倍; 3)从双分子速率常数(bimolecular constant,Ki)来看,RR-AChE对4种氨基甲酸酯类抑制剂(残杀威、克百威、甲萘威、灭多威)的敏感度分别是SS-AChE的46.77、28.15、66.15和15.00倍,对4种有机磷类抑制剂(马拉氧磷、甲胺磷、氧乐果和氧化三唑磷)的敏感度分别是7.66、12.13、3.81和2.25倍; 4)上述抑制剂与RR-AChE分子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常数(Ka)均大于与SS-AChE的值; 5) RR-AChE的磷酰化或氨基甲酰化常数(K2)值都低于SS-AChE的值。 表明RR-AChE的性质已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用高浓度CO2气体胁迫处理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和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成虫,通过终点比色法测定不同处理时间下两种昆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变化及其动力学响应,分析高浓度CO2气调胁迫与AChE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调处理18h,药材甲和烟草甲比活力分别由对照1.221μmol/mg pro./30min和1.856μmol/mg pro./30min上升到2.231μmol/mgpro./30min和2.135μmol/mg pro./30min。处理6h内,二者AChE比活力均迅速升高,药材甲AChE在处理9~18h活力上升趋于平缓,而烟草甲AChE活力则在处理6~15h内稍微降低。药材甲和烟草甲分别在处理6h和9h内,其AChE动力学参数Km下降到最低点1.830μmol/L和7.632μmol/L,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其Km值回升,至18h逐步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高浓度CO2气调胁迫处理亦导致药材甲和烟草甲AChE Vmax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松油烯-4-醇对家蝇体内几种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松油烯-4-醇对家蝇成虫的毒杀活性及其体内几种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油烯-4-醇对家蝇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24h的LD50为23.91μg/虫;对家蝇的致毒症状可明显地分为兴奋、痉挛、麻痹、死亡或复苏等几个阶段;对Na ,K -ATPase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和复苏期,酶抑制率分别为23.2l%、20.27%、61.84%和58.35%;离体条件下,对Na ,K -ATPase的I50为0.8379×103μg·mL-1;对AChE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激活酯酶,在复苏期,酶比活力为对照的1.42倍.  相似文献   

4.
两种蜜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药剂敏感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莹  黄建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05,7(3):221-226
通过对抑制动力学常数和抑制时间进程曲线的测定,比较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对几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剂的敏感度。抑制时间进程曲线显示,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灭多威、敌敌畏的敏感度高于中华蜜蜂,而两种蜜蜂对残杀威、硫双灭多威、甲胺磷及久效磷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差异。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残杀威、硫双灭多威、克百威以及丁硫克百威的双分子速率常数(Ki)值分别为4.003×106、5.744×104、5.249×104、1.986×106和5.492×104 (mol/L)-1 ·min-1,均高于中华蜜蜂对这几种杀虫药剂的Ki值,后者分别为3.403×106、4.633×104、4.233×104、1.262×106和5.072×104 (mol/L)-1 · min-1。但中华蜜蜂头部AChE对灭多威的Ki值却高于意大利蜜蜂,前者为10.408×104,后者为4.872×104(mol/L)-1 ·min-1。对AChE被抑制后恢复速率(K3)的测定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头部AChE被残杀威和硫双灭多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显著低于意大利蜜蜂,但两种蜜蜂被毒扁豆碱、灭多威、克百威和丁硫克百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脱脂蝇蛆粉为大草蛉幼虫人工饲料的基础成分,采用胶囊法配制人工饲料饲养大草蛉幼虫,获得幼虫存活率96.7%,羽化率65.5%,幼虫发育历期13.7±0.5d,蛹重20.08±1.59mg.对优化配方饲养的大草蛉3龄幼虫中肠蛋白酶、海藻糖酶和脂肪酶三种消化酶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人工饲料组的蛋白酶活力比饲喂蚜虫对照组高3.88倍;海藻糖酶活力高出比例为0.65;脂肪酶活力相差比例为0.46.说明该人工饲料中的蛋白含量过高,而脂类含量则有所欠缺.测定结果为今后的饲料配方进一步改进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SDS-PAGE研究了缓冲液pH值对HBF-1菌株晶体蛋白的降解活化作用及其对晶体蛋白杀虫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晶体蛋白在牛胰蛋白酶和金龟子幼虫中肠液作用下的降解程度,随着缓冲液pH值的增加而加深.幼虫中肠蛋白酶在缓冲液pH值达到8.0时,就能完全降解晶体蛋白;而胰蛋白酶在pH值达到11.0时,才能把晶体蛋白完全降解.产生的活力片段分子量近似,均在63.0kD左右.在pH11.0条件下,胰蛋白酶的降解速度大干幼虫中肠液.生测结果显示,晶体蛋白经中肠液水解后,其毒力明显增强,在7d和14d增效率分别达到1.25和1.00.同时,经强碱性缓冲液处理后,也起到了较强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蝇蛹俑小蜂对橘小实蝇的控害潜能,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亲代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嗅觉反应,及连续5个子世代(F4~F8代)的1~6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性寄生率。结果表明,在供选择的家蝇或橘小实蝇的成虫、蛹和粪便等9个处理中,进入橘小实蝇粪便处理区的蝇蛹俑小蜂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46.7%,反应率为73.3%。蝇蛹俑小蜂羽化后1~6 d内,平均寄生率随着蝇蛹俑小蜂羽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家蝇组的蝇蛹俑小蜂的平均寄生率由第1 d的86.4%下降至第6 d的61.5%,家蝇和橘小实蝇混合组的平均寄生率由87.2%降至49.6%,橘小实蝇组的寄生率的降幅最明显,由第1 d平均寄生率的82.1%下降至第6 d的22.2%;不同世代,相同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混合组的寄生率最高。因此,从蝇蛹俑小蜂对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蝇蛹俑小蜂可作为橘小实蝇的理想防控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8.
香根草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为了初步明确香根草对稻蛀茎夜蛾幼虫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析测定了取食香根草后稻蛀茎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水稻的幼虫相比,取食香根草后幼虫解毒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和AChE活性显著提高。其他两种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取食香根草后,4龄幼虫GSTs比活力约为取食水稻的2.1倍;2龄幼虫AChE比活力约为取食水稻的2.9倍。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可能存在某些有毒活性物质或者次生代谢物质,诱导了稻蛀茎夜蛾体内GSTs和AChE的活性,这可能是稻蛀茎夜蛾取食香根草后的应急防御机制之一。此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香根草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对稻蛀茎夜蛾幼虫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稻蛀茎夜蛾绿色防控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短期低温和高温对草地贪夜蛾蛹和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设置低温10?13?16?19℃和高温35?38?41?44℃共8个温度梯度, 将初化蛹和新羽化成虫分别处理2 d和4 d, 之后置于28℃下继续饲养, 观察了不同处理下蛹的发育历期?羽化率?成虫寿命?成虫产卵期及繁殖力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 草地贪夜蛾蛹经10~19℃低温2 d和4 d处理, 羽化率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最高达到100.0%, 而经35~38℃高温2 d和4 d, 其羽化率降至30%~60%?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 41℃以上高温处理2 d时蛹全部死亡, 即蛹的致死高温≤41℃?在10~19℃时, 成虫寿命随着温度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在16℃处理4 d时雄成虫和雌成虫寿命达到最高值, 分别为10.2 d和11.1 d, 44℃处理2 d成虫不能存活, 即成虫的致死高温≤44℃?雌蛾产卵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19℃处理4 d的产卵量最高, 为984.5粒?35~41℃处理2 d或4 d, 雌蛾不产卵或产卵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 16~19℃短期低温有利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产卵, 而16℃以下短期低温或35℃以上短期高温对草地贪夜蛾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的作用机制,采用生物化学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线虫接种红棕象甲幼虫后,对红棕象甲体内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后,红棕象甲幼虫体内3种酶的活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处理后36 h,CarE活性比对照组升高43.15%,之后酶活力缓慢下降,至72 h时处理组酶活力比对照组降低29.55%;处理后36 h,AChE的酶活力比对照组增加79.42%,之后活力出现下降,至处理后72 h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7.51%;对GST活力影响中,处理后12、24、36、48、60 h和72 h,红棕象甲GST酶活力水平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99.96%、62.28%、142.61%、145.81%、103.10%和38.39%。由此可知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可通过干扰红棕象甲幼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从而达到对该虫致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含0.01%的芸香甙,槲皮素2-十三烷酮的人工饲料连续饲养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1~7代,测定不同处理的棉铃虫种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以及幼虫对杀虫剂的反应,以单独人工饲料养的各种作对照,芸香甙F1代对甲基硫磷的耐药性提高3倍,槲皮素F1,F2代和2-十三烷酮F1代对甲基对硫磷的耐药性有所提高,对灭多威和溴氰菊酯  相似文献   

12.
小菜蛾对毒死蜱敏感性的日节律变化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小菜蛾对毒死蜱敏感性的日节律变化,并从生化水平初步探讨了其机理。结果发现,一天之中,小菜蛾对毒死蜱最敏感的时间是10∶ 00和16∶ 00,最不敏感的时间是凌晨2∶ 00。对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离体测定分析表明,小菜蛾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与这3种酶活性变化关系不大,而与小菜蛾的活动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室内抗药性筛选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呈"快-慢-快"的发展趋势:第1到第4代抗性上升缓慢;第5代到第15代迅速上升,其中又呈现2个发展阶段,以第9代为拐点;第15代后抗性上升变慢。羧酸酯酶在抗药性上升中可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LD50变化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90 6。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抗性发展后期变化很大,第8代到第16代间,与LD50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0 1。由此可见,羧酸酯酶可能在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的持续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抗性发展的后期阶段可能起到很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枸杞果实发育模式及营养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生长模式、碳水化合物、有机酸、Vc、可溶性蛋白质、多糖、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系统分析它们在果实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枸杞果实发育呈双“S”曲线;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生长前期变化不明显,近成熟时迅速积累至最高;淀粉含量前期积累,后期降低。成熟时果实中不含淀粉;总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Vc含量变化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果实在发育前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低。随后升高。至花后27d达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多糖、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发育前期较低,于花后27d迅速增加,到成熟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增效剂NIA16388对溴氰菊酯增效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溴氰菊酯品系家蝇(Del-R) 为试材,测定了NIA 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NIA 对溴氰菊酯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此后对NIA 的增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NIA 可抑制家蝇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I50值分别为2.14(±0.22)×10-7mo l·L-1(α-NA )和1.09(±0.39) ×10-9mol·L -1(β-NA ) ,N IA 为4.20×10- 4mol·L- 1时, 其对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率达78.63(±0.13)%;此外,NIA 对神经靶标部位的AChE 也有抑制作用, I50值为2.37(±0169)×10- 5mo l·L - 1。几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multiple binding sites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a series of AChE inhibitors: phthalimide alkyloxyphenyl N,N-dimethylcarbamate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ChE inhibitory 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the compounds were researched also.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variations on the inhibitory potency was carefully investigated by modifying different alkyloxy chain length and position between phthalimide and phenyl N,N-dimethylcarbamate (PDM).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r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sidering the activity on isolated enzyme. Some of the newly synthesized derivatives, when tested on isolated AChE from head of housefly (Musca domestica), were more active than PDM. The compounds J1, J2 and K1K8 demonstrated higher inhibitory activity (5- to 404-fold) for AChE than that of PDM. In particular, compound K1 displayed the best AChE inhibition (404-fold higher than PDM), which suggested that phthalimide group of K1 strongly bound at the residues lining the gorge while phenyl N,N-dimethylcarbamate bound at the catalytic site.  相似文献   

17.
三唑磷对麦穗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诱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检测有机磷杀虫剂对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 EC 3.1.1.7)的诱导,采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了三唑磷胁迫下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当暴露浓度仅为0.1 μg /L时,三唑磷即对AChE产生诱导。由于存在诱导效应,三唑磷对酶活性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被酶蛋白含量的提高所掩盖。研究结果表明,以酶蛋白替代总蛋白来衡量粗酶液中AChE的活性,可以明显提高对有机磷胁迫作用的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草地螟幼虫取食量、头宽、体长及体重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取食量、头宽、体长及体重增长的变化。草地螟的幼虫历期约为13 d,取食量635 mg,其中前3龄的取食量仅为幼虫总取食量的30%,而4、5龄的取食量分别占24%和46%。幼虫头宽增加的数值从1龄的0.31 mm增加到5龄的1.51 mm,增加的数值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倍数则随龄期的增加而缩小。幼虫体长从1龄的2.3 mm增加到5龄的18.9 mm,增加了约7倍。体重则由1龄期的0.2 mg增加到5龄时的43.6 mg,增加了约240倍。3龄前幼虫体重增长缓慢,4龄后增长量达到10 mg以上,到5龄第2天达到最大值68.94mg后下降。幼虫的总取食量约为本身体重的15倍。本文还讨论了以上结果在了解草地螟幼虫危害特征和规律及监测、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牡丹皮、黄连、大黄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中草药黄连、牡丹皮、大黄的乙醇提取物毒杀松材线虫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定了其对线虫体内总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处理前后线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处理前后SOD、CAT、GSH-Px和AChE表达量变化; 并用松枝水培试验测定3种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病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 提取物处理后线虫体内总糖及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线虫体内糖及蛋白质的代谢受到干扰; 线虫体内SOD、CAT、GSH-Px酶活性提高, POD活性显著下降, MDA含量升高, 表明线虫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 细胞功能受到极大影响; AChE活性被抑制, 表明线虫的神经系统受到破坏, SOD、CAT、GSH-Px和POD表达量与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松枝水培试验表明中药提取物能够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害发生。综上, 3种提取物引起的松材线虫体内众多生理指标的改变是造成线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西花蓟马为害对菜豆叶绿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不同虫口密度(0~40头/叶)为害菜豆叶片不同时间(2~8 d)后,对菜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为害时间的延长均能引起菜豆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其中叶绿素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和虫口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虫口密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均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虫口密度下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为害前期(2~4 d)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为害后期(6~8 d)其含量在各虫口密度下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