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2016—2018年宁春39号小麦分期播种试验的温度资料和产量要素的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贺兰县引黄河水灌溉下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最高温度、>0℃积温对贺兰县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宁春39号在整个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与产量因子干物质积累成负相关关系;>0℃积温与干物质积累成正相关关系,与叶干重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实际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0—2019年平罗县地面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国家统计局平罗县调查队产量数据,分析了玉米生育期气温、降水量、积温、生育期天数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平罗县玉米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0℃、10℃、15℃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期平均日期均比历年最迟日期提前,全生育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播种期到拔节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拔节期到成熟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平罗县玉米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0℃积温与单产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播种期到收获期天数与单产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10℃积温、≥15℃积温与单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中穗型品种百农419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8、周麦22为材料,研究其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渐增期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表现为大穗型品种中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穗型品种平均灌浆速率最高,花前积累的干物质转运到籽粒的质量及对粒质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实现反超,表现为中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是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表现为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的积温干物质贡献率,另外,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2个拐点出现的时间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的积温间接地对产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光温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省境内采用不同区域分期播种 ,形成自然条件下光温值的差异 ,系统分析光、温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日照与产量及产量因素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积温的直接效应最大 ,日照通过积温的间接效应最大。开花至成熟阶段的日照时数对穗粒数影响明显 ,日平均温差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并对千粒重和产量产生负效应。产量和千粒重以鲁西最高 ,由鲁西向鲁东依次递减 ,穗粒数以鲁中最高。高产玉米全生育期需积温 2 50 0℃左右 ,日照 70 0 h左右 ,开花至成熟阶段需积温 1 1 50℃左右 ,日照大于 3 0 0 h。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总日照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降水量对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日照等气象要素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日照越充分,玉米产量越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越大,玉米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影响秃尖长的各生育阶段气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成熟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小穗分化、干物质的积累和运输及秃尖长的影响更为突出。一定范围内,拔节期—乳熟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等越低,且拔节期—吐丝期≥10℃平均积温越高,秃尖就会越长,则产量越低;反之,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7.
荔波县油菜开花盛期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荔波县气象站1981-2010年的油菜花期数据和逐日气温资料,分析气温对油菜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盛花期与上年12月1日到平均盛花期活动积温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活动积温越大,温度积累越足,油菜花盛花期越早;反之盛花期越晚;盛花期与上年12月至当年2月逐旬平均、逐旬最高、逐旬最低气温因子呈负相关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将上年12月至当年2月上旬逐旬平均、逐旬最高、逐旬最低气温因子及上年12月1日到平均盛花期的活动积温作为备选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建立油菜盛花期预报模型,再利用建立的预报模型进行拟合,发现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南丰柑桔物候与气象关系分析及物候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丰县气象局1981~2011年柑桔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南丰县年平均气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升高。柑桔芽开放和开花均在逐年提早,柑桔芽开放年际差异最大,开花次之,可采成熟最小。立春至柑桔芽开放、柑桔芽开放至开花,其间隔天数均与≥0℃积温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显著负相关。仅立春至柑桔芽开放间隔天数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柑桔开花至可采成熟间隔天数与≥0℃积温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均不相关或相关不显著。立春至柑桔可采成熟间隔天数与≥0℃积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均不相关。柑桔芽开放、开花分别与2月中、下旬和3月份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显著负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积温推算和回归分析两种预测柑桔物候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濉溪县1987-2006年2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表明,旬最低气温、旬最高气温、旬5日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和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旬日数,均与旬均温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当旬均温>3.6℃、或10.0℃、或15.6℃时,整旬逐日日均温和5日滑动平均值一般不会<0℃、5℃或10℃。不同临界值的年度积温与年度合计温度、临界值以上的逐日合计温度和逐旬合计温度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在只有逐旬气象资料的时候,可以利用逐旬合计温度来估算年度积温。  相似文献   

10.
冬油菜春后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不同追肥水平和追肥时期条件下,研究冬油菜春后干物质积累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返青期和初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终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春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净增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总角果数与返青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终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各生育阶段干物质净增量呈显著正相关。每角粒数与初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与返青至初花阶段干物质净增量呈抛物线型关系。千粒重仅与终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净增量呈显著线性相关。较高的追肥量有利于油菜春后干物质积累增加,追肥时期适当推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以薹花期两次追肥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漯河市6年3地种植的7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河南省漯河市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18年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灌浆末期千粒质量最高,2019—2020年灌浆始期及整个灌浆过程干物质积累均较高;临颍地区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最终千粒质量最高;漯河市年际间、不同地区间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差异均显著;粒质量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渐增期持续时间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漯河市小麦灌浆速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高气温是主要限制因素;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保持一定时,最高气温每提升1℃,千粒质量增加1.63 g。因此,选择灌浆速率较快、灌浆快增期时间相对较长的品种,同时注意协调穗粒数及有效穗数是提高河南漯河市小麦产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沈菊  张婵娟  辛萍萍  李娜 《农学学报》2023,13(9):94-100
柴达木盆地区域东西狭长,因降水差异突出,农牧业区以中东部为主。试验与分析不同播期下气象条件及藜麦生长的差异,以期为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干旱区藜麦推广种植奠定基础。以柴达木盆地东部乌兰开展的10个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为基础依据,分析播期对生长期及各期内气象条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全生育期135~157 d,所需≥0℃积温1913.6~2188.3℃;灌浆至成熟期≥0℃的积温在774.2℃及以上。分枝期、现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与播期、期间≥0℃积温呈明显负相关。t1株高、千粒重及产量最高,t2有效分枝数及茎粗最高,试验整体表现为农艺性状及产量与播期呈负相关,全生育期积温与茎粗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旱半干旱区大面积灌溉使降水对藜麦生长的影响减小,但与开花期呈正相关,与灌浆期、成熟期、全生育期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光照时长与有效分枝、株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较好的光照有利于缩短作物生长期。播期偏晚(t9与t10)未成熟。试验结果为大面积推广藜麦种植及灾后补种等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直播水稻研究文献,采用从文献中获取的数据分析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在4个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的波动性大于产量,但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每穗粒数的波动性不仅大于产量,而且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波动小于产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直播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倒V形特点,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波动呈现出明显的V形特点,即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小,波动性却最大;生育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波动性却最小;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数量及波动性均介于前期与中期之间。前期和中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但后期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条件下,直播水稻产量水平主要受每穗粒数和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黄花菜的品质和产量,根据2019—2021年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不同产区黄花菜营养成分检测结果,采用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探究了影响黄花菜品质的气象因子等因素,构建了各因素与黄花菜适宜度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各因素对黄花菜品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干黄花菜中粗纤维含量与青苗期和抽薹期平均最低气温呈现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695 0;可溶性总糖含量与黄花菜抽薹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 7和0.733 3。维生素B2含量与全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均为-0.700 0。总氨基酸含量与黄花菜出苗期≥5℃积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28 0;与青苗期和抽薹期平均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 5和0.920 5。同时,土壤环境温度变化、气象因素、生化因素是影响黄花菜适宜度的三大关键因素,影响着黄花菜生长和发育的全过程。因此,要把握各大影响因素与黄花菜品质的关系,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指导,提高黄花菜品质和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Logistic模型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过程对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作物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过程紧密相关,各种不同的栽培措施及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而影响产量。利用20072009年不同地区、年份和栽培管理措施的5组田间试验资料,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干物质积累过程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郑单958、中农大4号单株产量与其Logistic模型参数的关系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和0.993,标准误差分别为0.018和0.004。用独立验证试验对模型效果进行了t检验,郑单958和中农大4号的显著水平值分别为0.900和0.379,模型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差异均不显著,RMSE值分别为0.015和0.020。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过程有关,不同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其Logistic方程的参数也不同;玉米籽粒产量与Logistic方程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品种其关系模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以早稻品种中早39、晚稻品种玉针香为材料,设计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用绿肥还田(CK)、施用紫云英还田(T1)、施用紫云英及黑麦草还田(T2)、施用紫云英及油菜还田(T3)、施用箭舌豌豆及黑麦草还田(T4)、施用箭舌豌豆及油菜还田(T5),研究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合还田对双季稻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绿肥还田明显降低早稻生育前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干物质积累,显著促进早、晚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剑叶净光合速率,2年双季稻平均增产2.88%~14.74%;与T1相比,T3、T5处理有利于早、晚稻高光效群体形成,早、晚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剑叶净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合还田对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K相比,T3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7.13 t/hm2,2年双季稻产量平均增加14.74%。紫云英与油菜混合还田能有效提高双季稻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延缓剑叶净光合速率下降,促进双季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是比较适宜的绿肥混合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氮肥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干物质的积累动态与分配规律的影响,为南疆陆地棉膜下滴灌高产棉田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棉所49号为材料,在田间通过不同施纯氮量(0、150、300、450、600和750 kg/hm2)试验,对不同生育时期公顷干物质的积累及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并建立施纯氮量与籽棉产量的回归方程.[结果]全生育期根、茎枝、叶片的干物质积累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蕾花铃在结铃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茎枝的分配比例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蕾花铃呈负相关;叶片的分配比例在开花期之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开花期之后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纯氮300~450 kg/hm2,可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延长其快速积累持续期,调节棉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增加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提高棉花产量.施纯氮量与籽棉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4 171.870+12.881 X-0.015X2,当施纯氮量X=427.832 kg/hm2,得到籽棉理论最高产量为Y=6 937.17 kg/hm2.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忻州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利用河曲、五寨、五台、繁峙、忻府区5个气候代表站1981—2009年玉米生长期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降水量、≥10℃积温等农业气象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应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气象要素与玉米气象产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近29 a,5个县(区)的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五寨、五台和河曲呈正相关关系,繁峙和忻府区呈负相关关系;≥10℃积温河曲、五台和忻府区与玉米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五寨和繁峙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县(区)各气象要素影响的程度不同,5个县(区)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均为平均气温;五寨、河曲和繁峙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年降水量;五台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日照时数,忻府区对玉米气象影响排第2位的为≥10℃积温。  相似文献   

20.
以多花黑麦草苏畜研 1号为材料 ,研究了追施不同氮量 (0kg/hm2 、15 0kg/hm2 、30 0kg/hm2 、4 5 0kg/hm2 、6 0 0kg/hm2 )对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粗蛋白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①追施适量氮肥可提高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本试验条件下 ,追施氮量为 30 0kg/hm2 时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均较高 ;②追施氮肥可提高多花黑麦草粗蛋白含量 ,同时粗蛋白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③在细胞壁结构物质中 ,只有纤维素与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