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索克服茶条槭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以茶条槭当年生萌条为试材,进行了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取材时间和不同抗褐化剂对茶条槭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当年生萌条进行组织培养,其茎段较茎尖褐化严重;先将外植体用1 000 mg/L VC溶液处理30 min,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取材时间在5月,其组培污染率、褐变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00 mg/L与活性炭(AC)2 g/L配合使用防褐化效果较好;初代培养时,先弱光培养7 d再转入光照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变的发生。由此说明,选用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200 mg/L和活性炭2 g/L进行初代培养,防止其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彩叶凤梨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消毒及褐化的防止措施。[方法]以彩叶凤梨幼苗茎段作为外植体材料,研究其消毒和褐化防止问题。[结果]减少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外植体选用0.1%升汞溶液消毒10 min,并在MS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00 mg/L的抗坏血酸,能够有效防止褐化,而且不影响愈伤组织的进一步分化。[结论]研究结果为彩叶凤梨离体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08杨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欧美杨108离体叶片再生技术,为遗传转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和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再生和不定芽生根的诱导效果。[结果]茎段外植体消毒的最佳处理为:75%乙醇溶液消毒10s+0.1%升汞消毒10min,污染率和褐化率均低,成活率较高;叶片诱导分化培养基以MS+6-BA0.6mg/L+NAA0.2mg/L效果最好,诱导率100%,平均不定芽诱导数为26.43个;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3mg/L或1/2MS+IAA0.3mg/L,生根率可达100%,生根数分别为4.83条和5.20条。[结论]以108杨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108杨的高效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防止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无花果幼树顶芽为试材,研究了2种外植体类型、4种消毒方法、同一种消毒剂的不同消毒时间、5种激素组合和3种防褐化剂对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与刚长出幼叶的项芽相比,未发芽的顶芽适宜作防褐化外植体;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维生素C溶液浸泡30min,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外植体用浓度10%次氯酸钠消毒时间越长防褐化效果越好;防褐化的最佳激素搭配为6-BA和NAA;3种防褐化荆中以1500mg/L维生素C的抗褐化效果最明显。[结论]选用未分化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6-BA1.0mg/L和NAA0.1mg/L进行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三角梅外植体消毒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娜  龙定建  王华新  唐道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24-12025,12055
[目的]探索三角梅的最佳消毒时间和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方法]采用不同消毒时间对三角梅的7种外植体进行灭菌,并用不同激素与浓度组合的培养基诱导愈伤。[结果]三角梅的最佳外植体为半木质化茎段;最佳消毒方法为先用浓度75%酒精溶液灭菌30 s,无菌水冲洗5次,再用浓度0.1%升汞溶液消毒9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7~8次;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0 mg/L NAA。[结论]获得了三角梅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式和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三角梅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牛尾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现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幼嫩叶片、顶芽及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外植体、消毒时间、抗氧化剂预处理、褐化剂以及不同培养基组合等对外植体褐变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嫩叶、顶芽及茎段的褐化率均随着0.1%升汞溶液消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诱导率和污染率不断降低,最佳外植体为顶芽,消毒时间为10 min,诱导率达70.0%.采用3种抗氧化剂预处理20min,均可抑制顶芽褐化,强弱表现为PVP>Vc>Na2S2O3,Vc溶液可以加快侧芽的萌动及生长.3种抗褐化剂对茎段褐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以0.3%AC抗褐化效果最佳,茎段未发生褐化,侧芽生长最好.在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中,随着6-BA和NAA浓度的提高,外植体发生褐化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以MS+6-BA 2.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的外植体诱导率最高,为63.4%.此外,相对于基本培养基MS、1/2MS,在低无机盐离子浓度WPM基本培养基中,外植体褐化的时间有所推迟,可减缓外植体褐化程度.因此,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时间、抗氧化剂、抗褐化剂、激素组合配比和基本培养基,可以有效控制牛尾菜的褐化,提高诱导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寒地野生茶条槭高效、稳定快速繁育,将东北地区丰富的野生槭树属资源用于选育优良彩叶树种,进而缓解我国北方寒地有观赏价值的特色种质极度匮乏的问题。以寒地野生茶条槭为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不同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茶条槭茎段诱导的影响,消毒处理对外植体污染及褐化的影响,基本培养基筛选、细胞分裂素浓度与种类配比试验,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比试验,探索寒地野生茶条槭的组培技术以及诱导培养基组培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寒地野生茶条槭组培外植体最佳采集时间为3月;最佳采集部位为下部茎段;最佳消毒时间为3 min;最佳培养基为MS;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0 mg·L-1+IBA 0.20 mg·L-1+NAA 0.05 mg·L-1+2%蔗糖+6 g·L-1琼脂粉,pH6.2,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9.
以克瑞森无核葡萄不同器官为外植体,通过离体培养,研究了0.1%升汞不同浸泡时间处理葡萄带芽茎段外植体的消毒效果,不同抗褐变剂处理葡萄叶片外植体的效果,并筛选了适合葡萄带芽茎段诱导侧芽和不定根以及分别适合葡萄叶片和卷须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结果表明:适宜克瑞森无核葡萄带芽茎段外植体的0.1%升汞浸泡时间为6 min;适宜其叶片外植体的抗褐变剂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适宜其带芽茎段外植体侧芽萌发和不定根诱导的培养基是B5+30 g/L蔗糖+7 g/L琼脂+1.0 mg/L 6-BA+0.5 mg/L IBA;适宜其叶片和卷须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产生的培养基为在B5+30 g/L蔗糖+7 g/L琼脂+1.5 g/L活性炭+0.5 mg/L 6-B基础上分别添加1.0、2.0 mg/L 2,4-D。  相似文献   

10.
红树莓海尔特兹初代培养中防止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树莓海尔特兹(Heritage)的健壮新梢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0.1%HgCl2溶液消毒时间、6-BA浓度、防褐化剂、暗培养时间对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探讨防止初代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用0.1%HgCl2灭菌处理300 s,在MS+6-BA 0.50~0.75 mg/L+NAA 0.1 mg/L+GA 0.2 mg/L培养基中,添加1.5 g/L VC,暗处理5 d,对防止外植体褐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孔祥莹  金雪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470-8471,8500
[目的]研究大花蕙兰茎尖外植体原球茎诱导及增殖培养、褐化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大花蕙兰茎尖作为外植体,研究无菌系建立、诱导培养的灭菌方法与褐化防治、原球茎诱导培养初始培养基的筛选、原球茎增殖培养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解决茎尖内生菌污染及褐化严重的问题,两段式灭菌(75%酒精30 s+0.1%升汞10 min+剥去幼叶+0.05%升汞5 min)优于单一式的灭菌;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0.2 mg/L NAA;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0.2 mg/L NAA+2.0 g/L活性炭+10%马铃薯。[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花蕙兰的茎尖快速繁殖及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北海道黄杨的茎段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消毒时间、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北海道黄杨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海道黄杨茎段外植体最佳消毒时间为升汞处理8min;最佳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2,4-D2.0mg/L+NAA0.1mg/L。  相似文献   

13.
高丽琼  林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74-7775,7809
[目的]研究圆叶福禄桐茎段为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快繁技术。[方法]以圆叶福禄桐茎段为外植体离体培养,探讨最佳培养基配比。[结果]用浓度0.1%升汞溶液对福禄桐材料进行消毒,时间8~10min效果较佳;以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出腋芽,MS+6-BA3.0mg/L+NAA0.5mg/L的激素配比对诱导发芽有利,诱导率高达85.6%;增殖培养基MS+6-BA1.5mg/L+NAA0.1mg/L最佳;不定芽在1/2MS+IBA1.0mg/L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高达94.9%,根多条、粗壮,植株长势良好、有活力;生根苗移栽在泥炭与椰糠2∶1的基质中,成活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圆叶福禄桐离体快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辣木茎段的最佳消毒方法。[方法]以辣木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消毒剂(升汞、次氯酸钠),选用不同浓度,在不同消毒时间下对辣木茎段进行消毒处理。[结果]次氯酸钠最佳消毒组合为浓度15 g/L消毒20 min,污染率为26%,成活率为34%。升汞最佳消毒组合为0.20 g/L消毒液消毒5 min,污染率为2%,成活率达84%。[结论]辣木茎段最佳消毒方法为:在75%酒精中浸泡30s后,用0.20 g/L升汞处理5 min,污染率为2%,成活率达8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甜叶菊的组培快繁技术。[方法]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筛选其最佳外植体消毒条件、最佳不定芽增殖及壮苗生根培养基。[结果]甜叶菊外植体材料的灭菌最佳条件为75%酒精20 s,0.1%升汞5~8 min;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6-BA+0.1 mg/L NAA,此时不定芽增殖率达80%;最佳壮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0.1 mg/L 6-BA+0.1 mg/L NAA+0.2 mg/L IBA。[结论]该研究为甜叶菊的工厂化规模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地椒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地椒带腋芽的茎段为材料,消毒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中,研究了不同条件对继代增殖,玻璃化防止,生根和移栽效果的影响。[结果]地椒外植体最佳消毒处理是:70%酒精消毒处理45 s,然后0.1%升汞消毒处理8 min。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地椒的增殖系数和玻璃化现象均显著升高。以MS为基础培养基,加入0.5 mg/L的6-BA和0.1 mg/L的IAA比较适合地椒的继代增殖培养。6-BA浓度对地椒玻璃化影响极为显著。当6-BA浓度为0.1 mg/L,蔗糖浓度不低于45 g/L,以透气的封口膜封口培养时,玻璃化现象彻底消除。培养基中加入0.2 mg/L的IAA的生根率显著高于没加IAA的培养基。地椒组培苗移栽后45 d后移栽成活率达到81.2%。[结论]得到了地椒组培苗的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7.
春季剪取茶条槭当年生枝条的带顶芽茎尖和带腋芽茎段以0.1%HgCl_2分别消毒4、10 min最好;茶条槭当年生带芽茎段增殖培养基MS+TDZ 1.0 mg/L+NAA 0.2 mg/L上培养,增殖效果最好,生长良好,且兼顾了增殖与生根,缩短了培养周期。经生根的试管苗移栽于珍珠岩∶园土=1∶3基质中,植株生长健壮,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18.
以迎红杜鹃幼嫩枝芽为试材进行组培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迎红杜鹃水培外植体表面用0.1%升汞消毒2 min、野外采回的当年生嫩枝外植体表面用0.1%升汞消毒5 min褐化/死亡率低、成活率高,效果最好。以当年生嫩枝为外植体最佳采集时间为5月下旬。最适宜基本培养基为Read,培养基最适琼脂质量浓度为6.5 g/L,pH 5.0~5.5。以Read+ZT 5.00 mg/L+NAA 0.05 mg/L为分生培养基芽诱导率最高;继代培养基为Read+ZT 2.00 mg/L+NAA 0.50 mg/L丛生芽增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雪莲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灭菌方法和最佳培养基。[方法]以雪莲果叶片为外植体,用浓度0.1%升汞浸泡不同时间,筛选最佳灭菌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不同浓度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用浓度0.1%升汞溶液灭菌8 min,外植体污染率为54.55%,死亡率为3.64%;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1.5 mg/L+NAA 0.5~1.0 mg/L。[结论]最佳灭菌方法为浓度0.1%升汞对叶片灭菌8 min;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1.5 mg/L+NAA 0.5~1.0 mg/L。  相似文献   

20.
降低软籽石榴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物质种类和浓度及防褐剂含量对石榴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方法]选用淮北黄里软籽石榴的茎段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基本培养基、6苄-基腺嘌呤(6-BA)、吲哚乙酸(IA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软籽石榴茎段组织培养褐化率最低的培养基。[结果]淮北黄里软籽石榴茎段组织培养褐化率最低的培养基为MS+6-BA1.0 mg/L+IAA 0.50mg/L+PVP 2500mg/L+蔗糖30 g/L+琼脂7g/L,各因素对褐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PVP〉6-BA〉无机盐〉IAA。[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提高软籽石榴快速繁殖系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