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利用江苏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闪电观测数据,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季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闪电月变化也略不均匀,但整体呈单峰型,主峰值在7月;正地闪比例与闪电活动分布具有负相关特征;闪电日变化明显,呈双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苏省闪电定位仪2008-2010年的数据,采用ArcGIS和Sufer绘制闪电密度图、闪电强度图,最终得出南京市闪电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闪电活动空间和闪电强度分布不均匀,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江宁区;闪电频数随纬度影响不如经度明显,且经度变化呈单峰型分布,而地形地貌、水汽条件和城市热岛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上述特征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防御和减少雷电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科学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方法]采用python 3.7、contourf函数作为统计分析方法,对宣城市2010—2018年ADTD型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宣城市闪电特征,划分雷电易发区域.[结果]宣城市闪电以负闪为主;闪电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午后多夜间少,闪电高峰值时段出现在14:00—18:00,0:00—12:00闪电次数较少且平稳;闪电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暖季多冷季少,以6—9月居多,1—2月、10—12月闪电很少;闪电年际变化呈多峰多谷型;年平均闪电密度主要集中在1.0~8.0次/(km2·a);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70 kA,平均闪电强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宣城市中部地区.雷电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宣城市中部地区,较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宣城市中东部、西部地区,中等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宣城市北部、西南部地区,一般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宣城市南部地区.[结论]该研究结果对指导宣城市科学有效防雷减灾、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农村雷电灾害风险管理、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建设工程规划选址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差异性较大以及气候各不相同,造成了我国的闪电活动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闪电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暴雨等气候,给人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均构成了威胁。利用2010—2014年OTD/LIS以及ATD定位资料,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我国闪电密度空间分布以及闪电频次日、月变化以及经纬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闪电密度空间分布情况,这2种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统计出的闪电密度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区域,而在西北区域闪电活动相对较少,闪电频次日分布情况,这2种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OTD/LIS资料,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峰值变化趋势,而对于ATD资料,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谷-单峰值变化类型。对于闪电频次经纬度分布情况,这2种观测资料具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ADTD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江苏省的云—地闪电资料对江苏省的空间闪电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闪呈比较明显的纬度变化,也呈比较明显的经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了解合肥市雷暴活动的特征,对合肥市防雷减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方法]根据合肥地区1981~2010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与2010~2013年闪电定位仪资料,用统计方法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结合肥市雷暴分布规律。[结果]合肥市年均雷暴日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年变化分布极度不均;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为雷暴高发期,雷暴日月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7月;合肥市总闪和负闪的年变化呈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闪电的高发期集中在7~8月,其中8月最为突出;各月闪电最大强度跨度范围较大,其中7月份最为突出;12:00~21:00时属于强闪电高发时段;分析两种资料得出的分布规律有所差异的原因,常规雷暴观测资料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及闪电定位仪资料误判,对观测数据质量带来很大影响。[结论]此闪电定位仪需要结合长期人工观测资料对其探测效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云南省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定位系统获得的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对云南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还利用同期云南省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对云南省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密度高值区以中部地区为主,呈辐射状逐渐减少;就同纬度地区而言,雷电活动东部较西部频繁;全省雷电活动的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5—9月为雷暴活动的高发期。雷电灾害主要发生于4—9月,电力和通信行业受灾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年8月~2013年12月日喀则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统计和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密度、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闪电平均强度为45.90 kA,负闪平均强度为38.35kA,正闪平均强度为53.48 kA;其中负闪占总闪的94.4%,正闪占总闪的5.6%,负闪次数远高于正闪次数;时间变化表现为闪电月分布呈显著单峰变化,总闪、正闪、负闪频次主峰均出现在7月份;闪电频次季节分布也呈显著单峰变化,夏季闪电频次最多,冬季闪电最少,秋季闪电活动频次略高于春季;一天内闪电频次高发时段为14:00~20:00,其次是20:00~次日02:00,最少时段为08:00 ~ 14:00;空间变化特征为闪电集中在日喀则地区的东边偏北区域,而西南方向的仲巴、吉隆、聂拉木等县境内闪电密度非常低,其中闪电密度最低为吉隆县,仅占总闪次数的0.3%;闪电强度分布特征为冬季平均值略低于夏季值,峰值出现在6月份,谷值出现在11月份;平均闪电强度最高为仲巴县,强度为108.2 kA,闪电强度最低为江孜县,平均仅有26.0 kA.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西省雷电监测系统获取的2003—2018年赣州地区范围内的地闪定位资料,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闪电密度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平均值为8.27 k A;负地闪数占总闪电数的95.4%,平均闪电强度为-9.94 k A;正负闪电比为4.6%,正闪平均强度为26.38 kA;闪电的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型,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8月最为频繁;一天中闪电活跃期为13:00—19:00;闪电密度分布由北往南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1.
黄振  李万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28-3730,3733
采用大连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7-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方面,研究了大连周边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3.9%,平均闪电强度为27.99 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6.1%,平均闪电强度为35.56 kA;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结构,17:00-18:00和04:00-05:00为2个峰值,2个谷值分别出现在09:00-10:00和00:00-01:00;5-9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1.5%,其中6-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5-35 kA,80%以上闪电强度小于40 kA,100 kA以下的闪电次数约占闪电总数的99.3%;大连周边地区闪电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辽东湾和大连东部沿海地区是对流发生的主要发生地,远离海区的内地区域闪电发生的频率要低的多,沿海地区是大连周边地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 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瓦房店地区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闪电频次以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凌晨(0:00—2:00)发生较多;闪电强度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的闪电定位仪系统2007—2014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云地闪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时变化及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6.
周后福  郭品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56-4559
基于2007年全年主要闪电过程的TRMM/LIS探测闪电定位数据和LD-Ⅱ型闪电定位数据,应用图像定性对比、比例定量比较等方法,对闪电定位数据探测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尽管LD-Ⅱ闪电数据明显少于LIS闪电数据,但是两类闪电数据的分布形态基本相同。②分别以LD-Ⅱ闪电数据和LIS闪电数据为基准,各个闪电过程比例的变化各有特点,大致都可以分成2类,一类是变化比较平缓,一类是变化比较剧烈,每个种类都有13次闪电过程,其界限值分别为17%和13%。③以LIS闪电数据为基准,相同距离范围时其比例要比LD-Ⅱ闪电数据为基准的小,以及此时的界限值要低,原因为LIS闪电数据的定位精度比LD-Ⅱ闪电数据准确。④两种闪电定位数据的比较可知,0.1s的时间间隔基本上可以当成1次闪电。  相似文献   

17.
利用拉萨市历年人工地面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等资料,采用ArkGIS等软件和层次分析法,研究拉萨市城区历史雷击及雷灾情况、爆炸危险场所分布,最终划分出拉萨市城区雷灾易发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区年均雷暴日数为70.5 d,月雷暴日数主要在5—9月,11月—次年3月几乎无雷暴出现,月雷暴日分布呈单峰型;雷电活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出现在14∶00—次日02∶00。拉萨市城区闪电分布较为均匀,负闪电占绝大多数。雷电灾害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等特点。城中、城东、城南区域为雷电灾害易发区域;城北、城西/开发区雷灾易发等级中等,柳梧新区雷灾易发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18.
针对雁江区的雷电活动规律研究较少问题,利用雷暴日资料以及闪电定位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雁江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雁江区年雷暴日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波动较为强烈,初雷日呈推迟趋势,终雷日呈提前趋势,雷暴持续期呈缩短趋势,雷暴日呈现逐渐集中趋势。年雷暴日在48 a、248 a、2432 a尺度上存在明显周期性震荡。雁江区闪击主要集中在夏季,以负闪电为主。日变化呈现单峰趋势,半晚时分最频繁,夜间呈现下降趋势,在早晨闪电活动最弱。此外,负闪击主要分布在2132 a尺度上存在明显周期性震荡。雁江区闪击主要集中在夏季,以负闪电为主。日变化呈现单峰趋势,半晚时分最频繁,夜间呈现下降趋势,在早晨闪电活动最弱。此外,负闪击主要分布在2140 k A,雷电流强度超过100 k A的闪电出现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7—2015年烟台地区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云地闪数据,对雷暴日数和闪电频数的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和年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闪、负闪主要发生时间均为13:00—19:00;月变化趋势呈现单峰型,7—8月是发生闪电的集中月份;季节分布上,夏季雷暴日数最多;雷暴日数、总闪数和负闪数最多的年份为2007年;负地闪平均幅值强度明显小于正地闪。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四川云地闪和三维闪电监测系统监测的2020年闪电资料,研究了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估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能.结果表明:(1)2套系统的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集中分布于6—9月的傍晚至凌晨,三维闪电监测系统监测地闪数明显高于云地闪系统,三维闪电系统的数据量是云地闪观测系统的2倍多;(2)2套系统监测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