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商州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解决该区农民温饱的关键所在。为使玉米高产稳产,玉米施肥显得特别重要。1玉米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盲目施肥,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有些农民由于缺乏肥料知识,对肥料的特点和作用不了解,盲目增施氮肥,以氮代磷、以氮代钾,结果氮肥投入过多,磷、钾投入不足,造成后期贪青晚熟,抗逆性减弱,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1995年对商州玉米产区抽样调查,玉米氮、磷、钾(N︰P2O5︰K2O)投入比例为1︰0.36︰0.06;2010年抽样调查结果为1︰0.34︰0.09。而合理的施肥比例是N︰P2O5︰K2O为1︰0.5︰0.25,这说明施肥比例不尽协调,氮投入相对多,磷肥、钾肥投入量少。  相似文献   

2.
甘蓝施肥同田对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甘蓝的最佳施肥方法,设置了配方施肥、常规施肥、施有机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进行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由于供应了充足的钾肥,因而产量表现高,产值也高,增收幅度大,投入与产出比为1∶2.31;而常规施肥区,磷肥不足,缺钾肥,产量居第2位,投入与产出比为1∶1.92;有机肥处理区,缺磷钾肥,产量较低,投入与产出比为1∶2.16,说明甘蓝配方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禹小琴  罗世祥 《农技服务》2011,28(8):1145-1146
为探索不同施肥与大白菜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大白菜同田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由于供应了充足的钾肥,因而产量表现高,产值也高,增收幅度大,投入与产出比为1∶1.57;而常规施肥区,不仅氮肥、磷肥不足,且缺钾肥,产量居次,投入与产出比为1∶1.48;施有机肥处理区,缺磷钾肥,产量更低,投入与产出比为1∶1.34。试验说明白菜配方施肥可以大幅提高产量,增产增收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验表明配方施肥比不施肥增产45.3%,新增产值412.62元/667m2,纯增收289.22元/667m2,肥料产出投入比为3.34;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产17.0kg/667m2、增长4.0%,新增值46.92元/667m2、纯增收44.12元/667m2,其肥料的产出投入比值也比习惯施肥高出0.31。试验结果分析说明: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能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配方施肥比不施肥增产45.3%,新增产值412.62元/667m2,纯增收289.22元/667m2,肥料产出投入比为3.34;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产17.0kg/667m2、增长4.0%,新增值46.92元/667m2、纯增收44.12元/667m2,其肥料的产出投入比值也比习惯施肥高出0.31。试验结果分析说明: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能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有机无机肥配比用量对卷筒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有机肥用量及其与无机肥配比对卷筒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卷筒青科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优化施肥区、优化施肥+M1量有机肥、优化施肥+M2量有机肥、优化施肥+M3量有机肥,3次重复,管理措施一致。【结果】在试验设计肥料用量范围内,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株高、单株重、净叶率均随有机肥的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增施有机肥料的处理3、4、5分别比处理2增产11.10%、17.00%、42.97%,其中处理5比处理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4、5投入净产值分别为20101.16元/hm~2、24220.93元/hm~2、40535.88元/hm~2,比处理2分别提高38.59%、67.00%和179.49%,以处理5的施肥净产值最高;处理3、4、5的投入净产出比分别为1∶3.73、1∶3.17、1∶4.10,各处理的投入净产出均比处理2略低。【结论】卷筒青在NPK化肥优化施肥的前提下,增施有机肥比不施有机肥增产,且产量和商品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肥效反应呈V型增量阶段曲线增加;投入净产出比与有机肥施用量呈V型曲线变化,当有机肥施用量达7777.8kg/hm~2时,卷筒青商品量为88882.3kg/hm~2,投入净产出比达到1∶4.669的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7.
研究缓控释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施用缓控释肥的处理前期茎蘖数增长缓慢,有利于建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与常规施肥相比,千粒重增加幅度0.68%~4.59%,增产幅度3.1%~9.9%,投产比最高可达1∶9.01,适宜在小麦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经济效益,于2016—2019年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9年总投入呈增加趋势,总体投入均表现为:水稻小米辣肉鸭鲜食玉米鱼;(2)总产出为水稻肉鸭鱼小米辣鲜食玉米,水稻、鲜食玉米、小米辣、肉鸭、鱼4年平均总产出分别为24853.3元/hm2、7176.3元/hm2、8111.5元/hm2、15120.0元/hm2、14589.4元/hm2;(3)2016—2019年总收益分别为36277.5元/hm2、48510元/hm2、57663.5元/hm2和60307.5元/hm2;4年平均净收益为鱼肉鸭水稻小米辣鲜食玉米,鱼、肉鸭、水稻、小米辣和鲜食玉米的净效益分别为12646.4元/hm2、12513.8元/hm2、9478.3元/hm2、4886.6元/hm2和4886.6元/hm2,占总净收益的比例分别为28.5%、28.3%、22.1%、10.8%和1%。综合来看,勐海县"稻-鱼-鸭-蔬-玉米"共生种养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鱼和肉鸭的投入低、产出高,效益较高;水稻虽然产出较高,但是投入较大,使得其净收益较低;小米辣和鲜食玉米的投入与产出均较低,但是可以作为该模式下提高收益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摘要: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07年河北省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总能值投入为7.97×1022sej,作物能值总产出为3.24×1022sej;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占总能值投入的 52.9%,可更新能值投入占总能值投入的比例为47.1%(可更新环境资源占20.9 %、可更新有机能占26.1%),系统能值货币比率为1.98×1011sej.元-1,净能值产出率为0.51,环境负荷率为1.13,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5,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回报率较低;主要作物的能值产出依次为:玉米>小麦>蔬菜>高粱>豆类>花生。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掌握三穗县油菜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状况,开展了油菜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栽培管理条件下(N︰P︰K=9︰8︰9),油菜产量最高,为154.53 kg/667m~2,分别比无肥区、无氮区、无磷区和无钾区增产92.63%、41.59%、32.36%和13.83%;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2.75%、38.64%、27.48%。  相似文献   

11.
虞城县是农业部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成效显著:对项目区2009—2010年度小麦全生育期的生长动态、产量以及投入情况观测、调查,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比群众习惯施肥区增产147.1 kg/667m2,增产32.7%;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比推广区增产47.0kg/667m2,增产8.5%;推广区比群众习惯施肥区增产100.1kg/667m2,增产22.2%。  相似文献   

12.
验证成武县大蒜施用微肥应用效果,进一步充实完善成武县施肥指标体系建设。试验结果表明:增施微肥比优化施肥667m2增产92.8kg,667m2增益234.2元,增产率8.21%;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增施微肥产出投入比分别为:1.06:1、1.23:1,1.33:1。结论:增施硼锌肥对大蒜有显著增产效果,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在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召开的背景下,研究构建适用于20国集团的农业化与工业化评价体系,结合熵值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与对比20国集团农业、工业的投入—产出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其耦合协调阶段类型,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农业化与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与美国的农业化,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的工业化均居于前列,多数国家工业化滞后于农业化发展;农业与工业的投入—产出处于相对不均衡状态,中国与印度的农业产出,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工业产出优势显著,75%的国家农业投入大于其产出、75%的国家工业产出大于其投入;仅日本、韩国和英国的农业投入—产出处于低水平耦合,其余国家农业投入—产出整体处于中水平拮抗耦合、工业投入—产出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农业化—工业化位处高水平拮抗耦合;但20国集团的农业投入—产出、工业投入—产出、农业化—工业化发展均为失调类型,多数国家面临高度甚至极度失调的威胁,仅中国的农业化—工业化有望达到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习惯施肥费工费时,肥料投入多,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选用德国巴斯夫公司最新研制的新型环保肥料在马铃薯上试验,以期减少施肥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通过多点田间同田对比试验,研究了恩泰克稳定性长效复合肥在马铃薯上的增产效果,比较了习惯施肥与恩泰克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恩泰克比习惯施肥降低了肥料用量,增加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在8%~20%之间,增产的同时,还改善了马铃薯的均匀度。增加了商品率;与习惯施肥相比。恩泰克一次施用即可满足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减少了施肥的劳动力投入:投入产出分析显示:所有试验点恩泰克施肥的产出都比习惯施肥高,每公顷依次高出1000元、2640元、2417元、1484元和5400元。各试验点马铃薯产出增加值远远大于投入的增加。结果表明施用恩泰克可减少施肥次数、节约人工,减少施肥量、增加产量,经济效益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对庆元县13株野生浙江红花油茶植株茶籽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在54.4%~66.1%之间,均值为61.1%,油脂中共检测出棕榈酸(C16︰0)、棕榈烯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酸(C20︰0)和顺-11-二十碳烯酸(C20︰1)8种脂肪酸组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其中,以油酸含量最高(81.8%~87.2%),其次分别为棕榈酸(6.6%~9.4%)、硬脂酸(2.2%~4.3%)、亚油酸(0.5%~6.1%)、顺-11-二十碳烯酸(0.4%~1.1%,2株未检出),其他脂肪酸组分含量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分别提高了9.43%~29.25%和8.45%~35.21%;水稻产量增加了1.16%~2.86%、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12%~18.61%、产出与投入比增加了0.09%~3.8%。2)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PF1(基∶蘖∶穗=60%∶30%∶10%)处理相比,氮肥后移的PF2(基∶蘖∶穗=40%∶30%∶30%)处理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提高了17.24%和23.38%;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产出与投入比分别提高了0.38%、7.06%和0.64%。3)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与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及氮素总累积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85*~0.99**之间。这表明,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可通过增加水稻生育期叶片氮素含量和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1.玉米施肥指导原则玉米生产过程中施肥不平衡、不科学的现象仍然存在,重视氮、磷肥,轻视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施肥(仅施尿素和磷酸二铵),造成肥料投入的产出效益较差,大部分地块施肥方法达不到质量要求,施肥深度不够,覆土不严,造成了肥料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辣椒平茬栽培施肥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温室辣椒施肥指标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建议施肥平均单产49 704.0 kg/hm2,产值为323 080.5元/hm2,施肥产投比为41.4︰1;配方施肥平均产量44 551.5 kg/hm2,产值286 717.5元/hm2,施肥产投比69.0︰1。说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辣椒生长和增产效益明显,以达到以产量定施肥量,指导温室辣椒大面积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该项目通过1996~1999年旱地胡麻-葵花田间试验和示范资料,采用裂区设计方法,得出在山区丘岭坡地、旱塬地胡麻与向日葵间作的适宜带比为7:3,胡麻带(葵花带)最佳施肥处理每公顷施磷酸二铵22.5 kg(24.0 kg),普磷162.0 kg(168.0 kg),尿素25.5 kg(67.5 kg)。胡麻-向日葵间作后日照条件对胡麻正常发育没有构成影响,胡麻带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田近2%,间作后投入:产出=1:3.5。对间作作物的增产原因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得出胡麻-葵花间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毛竹材用林竹腔施肥和土壤施肥进行试验表明,2种施肥方式均可有效提高新竹数量,土壤施肥新竹数量平均提高达38.9%;竹腔施肥能显著提高毛竹胸径,尤其新竹胸径(P<0.05),可提高7.3%;竹腔施肥和土壤施肥对竹高均无显著影响;施肥能有效提高毛竹材产量,从而提高毛竹产值,竹腔施肥和土壤施肥竹材产值达40 809和38 267元·hm-2,其中竹腔施肥在竹材产量和竹材效益上更优于土壤施肥,产出投入比达18.4,肥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