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福建省古田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标准气候统计资料,以及14个区域自动站建站以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根据气候资源的小网格分析方法,建立古田县水蜜桃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模型,以GIS为技术支撑,对古田县种植水蜜桃的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古田县水蜜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主要在中部和东南部,适宜区域和最适宜区域占古田县土地面积的90%。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3.
近35年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吉林省50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玉米产量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吉林省分区域玉米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和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利用加权分析法计算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生殖生长期的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各区域基本是日照时数适宜度最高,其次是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最低;并进期多数情况下温度适宜度最高,降水适宜度仍然最低;而生殖生长期日照时数适宜度最高,温度和降水适宜度不同区域不同年份高低不定。因此,水分是影响吉林省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关键气象因子。各时期降水适宜度均呈西低东高的特点,导致气候适宜度基本也是西低东高。气候适宜度在各区域生殖生长期以及东部的并进期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其他各生育时期各区域均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961年以来南方早稻移栽至成熟期温度变化情况,结合早稻不同移栽期,定量分析气候变暖和提前移栽对早稻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的影响和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将南方早稻种植区划分为海南(区域1)、华南(区域2)、广西北部(区域3)、江南(区域4)4个区域,以候为研究尺度,计算1961—2015年4个区域早稻正常移栽、提前1候和2候移栽3种情况下的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的温度适宜度和高温日数,建立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评价指标,以此分析南方早稻关键生育期适宜度对气候变暖与提前移栽的响应。【结果】(1)移栽至成熟期不同区域平均温度均呈现缓慢升高的态势,倾向率在0.097℃·(10a)-1至0.192℃·(10a)-1之间;20世纪90年代为早稻抽穗至成熟期高温日数最少的年代,21世纪为最多的年代。(2)空间上来说,不同年代区域3温度适宜度最高,区域4最低;20世纪90年代温度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大于其他年代。(3)区域2、4提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早稻关键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同时减少高温日数;区域1中提前移栽导致高温日数增多;区域3提前移栽温度适宜度降低,但高温日数增多。(4)代表站广东梅县早稻关键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呈现"下降-升高-再下降"的特点,进入2000年后降幅明显;高温日数则呈现上升的特点;同时表明提前移栽能够提高适宜度,减少高温日数。【结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华南和江南地区提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早稻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同时降低高温日数,有效避开高温热害对早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帽儿山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以2004年林相分布图、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景观格局分析,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在空间分布上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基本不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286%,41.256%,27.310%,26.195和2.954%;适宜区域和基本适宜区域用地的百分比为43.542%,占据较大的比例,土地生态适宜性较高;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占29.149%,占据较小的比例.分析认为对土地的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9个玉米品种在旱作区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等表现,结果表明:长单525最适宜在该区域种植,品种先正达408及新引M751较适宜在该区域种植,其它品种在该区域种植不理想,不适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葡萄品种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葡萄品种都适合在新疆区域种植。在新疆区域种植鲜食葡萄,首先要清楚哪些鲜食品种适宜在此区域种植,以及这些品种都有怎样的性状及特性。一、适宜新疆种植鲜食葡萄综合考虑光照、温度、降水、纬度、海拔、土壤等条件因素,适宜新疆区域种植的鲜食葡萄品种主要有以下品种。  相似文献   

8.
公谷84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育成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幼苗绿色,植株矮,适宜机械化生产,在2017年和2018年省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均表现为产量高、稳产性好、抗病、抗倒伏,适应区域广,一般产量在5 250~6 000 kg/hm~2,可在吉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效积温2 700℃以上的适宜区域种植。本文阐述了公谷84的选育经过,介绍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分布主要受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等因素影响,根据以上主导气候因子,玉米种植区可分为气候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以及不适宜区域。基于此,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达州市油菜区域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建立起模型,对1961-2016年达州市油菜气候适宜性动态变化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达州市油菜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大于降水及日照时数适宜度。  相似文献   

11.
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等。这些因素被称为主导气候因子。基于此,玉米种植区可分为气候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因此,文章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应性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腾冲县啤饲大麦新品种适应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7—2008年在腾冲县实施的保山市啤饲大麦区域试验6个新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云大麦2号早熟、高产、稳产、抗病性及抗倒性好,比对照品种显著增产,可在腾冲县适宜区域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保大麦9号早熟、高产、稳产、抗病性好,但抗倒性一般,可在腾冲县适宜区域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等。这些因素被称为主导气候因子。基于此,玉米种植区可分为气候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因此,文章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应性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内蒙古50个气象站的1950年—2011年的连续性日值数据集,基于显著影响玉米生长的气候因子(气温≥10℃的持续日数、年平均温度、气温年较差、≥10°积温、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降水),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气候因子插值结果,构建内蒙古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研究影响内蒙古玉米种植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及其气候适宜性。研究结果将内蒙古玉米种植气候分布区划为4个等级: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从而可为内蒙古玉米的合理种植与提高农业生产潜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海南各市县为调查区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海南槟榔生产现状及种植区域适宜性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 表明:槟榔在海南各市县均有种植,但存在种植不规范,部分不适宜区域也盲目发展等问题.本研究根据各区域生态条件、发展优势和槟榔生长发育适宜条件,将海南槟榔种植区域划分为优势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欠适宜...  相似文献   

16.
运用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链接研究区测土配方项目成果工作空间数据库,选定肥、水为评价因子,构建评价层次模型,拟合隶属函数,对凉州区水肥一体化适宜性区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域、适宜区域、勉强适宜区域对应的IFI得分区间分别为0.760 0~1.000 0、0.700 2~0.760 0、0~0.700 2,总的评价面积为146 732.80 hm~2。其中高度适宜等级面积29 495.88 hm~2,占耕地面积的20.1%;适宜等级面积103 158.92 hm~2,占耕地面积70.3%;勉强适宜等级面积14 078.00 hm~2,占耕地面积9.6%。表明区内耕地地力平衡,农田管理水平高,土壤水分供应有保障,水肥一体化适宜区域面积大,占总评价耕地面积的90.4%,可大力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17.
应用栅格数据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承德区域黄芩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将黄芩生态适宜区域按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临界适宜进行划分,并按县区进行适宜性分级面积的统计和地理空间分布的分析和叙述,对承德区域野生黄芩资源管理和人工种植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天津市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天津市武清区作为研究区域,对与该区淡水养殖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养殖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筛选出23个对当地淡水养殖发展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进行综合运算,将武清区淡水养殖区域划分为4个类别,即非常适宜区域、适宜区域、一般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以期为水产养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类淑霞  郝晋珉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6-21190
[目的]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方法]首先对大同市中心城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根据《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目标年的城市规模和扩展模式,将新增城市用地和弹性空间用地进行空间布局,确定大同市2020年城市发展边界。[结果]大同市评价区域内适宜建设用地较少,面积66.1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0.40%;较适宜建设地区面积为117.5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7%;一般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49.49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3.49%;不可建设用地分布面积较小(89.3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4.04%。新增建设用地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73.58%,没有不适宜级别的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66.85%,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合理。[结论]该研究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1适宜区域一年多茬速生蔬菜高效栽培模式中的速生蔬菜主要是指菜心、芥蓝、瓢儿白(上海青)等。该模式适宜贵州海拔600~1 200米的低、中海拔、年平均气温14~19.1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4.1~9.5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2.7~27.1摄氏度,雨量充沛区域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