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保护和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和遗传育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淮河中下游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种质资源保护提出建议,为中国大豆育种学提供必不可少的种质资源与有利基因库。  相似文献   

2.
广西野生大豆资源与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原生地受到很大的破坏,种质资源损失严重,抢救保护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已十分紧迫。针对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野生大豆的开发潜力与应用前景、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与保护现状,提出加强收集保存、深入鉴定评价、充分利用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广西大豆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原位保护或原生境保护,构建一个野生大豆核心资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及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是其性状改良及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来源。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其原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分布面积锐减,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野生大豆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此外,山东省内现有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也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就近年来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单位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是其性状改良及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来源.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其原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分布面积锐减,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野生大豆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此外,山东省内现有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也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就近年来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单位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丰产性好等优良性状。本文分析了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加强宣传、扩大野生大豆资源保护区、加强迁徙地保护等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山东省的野生大豆资源优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挖掘和利用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开展种质创新,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在大豆育种中的主要成果,分析了野生大豆资源在大豆品种改良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展望了野生大豆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祖先种,具有高蛋白、繁殖系数大、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进行大豆品种改良、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多样,在新种质创制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自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次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全面搜集考察至今已有整整37a。在这期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对本省寒地野生大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的历史和分布现状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加强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有效利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强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长期自然环境选择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是大豆珍贵的基因库,具有高蛋白含量、较强的抗逆性、较高的繁殖系数等优良性状,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笔者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方面对野生大豆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评述,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发掘及创新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长期自然环境选择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是大豆珍贵的基因库,具有高蛋白含量、较强的抗逆性、较高的繁殖系数等优良性状,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笔者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方面对野生大豆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评述,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发掘及创新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il)原产地,它的近缘野生种——野生大豆(G.sija Sleb.et Zucc.)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必然极大地丰富我国大豆种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品种改良的基因来源。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是未来大豆新种质增加的有效途径。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多荚和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研究证明大豆育种上通过种间杂交方法创造出具有野生血缘的育种中间材料,可以选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深入探索野生大豆高蛋白资源在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可以为大豆特异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创新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具有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丰产性好等优良性状,对于拓宽大豆种质遗传基础和丰富大豆种质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创新应用两方面对野生大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对野生大豆研究现存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野生大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吉林农业科学》2017,(1):12-15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半野生大豆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地利用价值。通过对优异品种、品系的分析,浅谈野生大豆的利用价值、野生大豆创制优异资源的方法和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效果。并结合多年利用野生大豆的育种经验,提出利用野生大豆创制种质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7年起浙江省全面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现已经收集到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合计达3 300余份,其中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165份;全省11个市均收集到大豆种质资源,其中嘉兴和金华收集到的数量最多,分别为27和26份。大豆地方品种以黄粒为主,是食品加工的优质原料,生产的豆制品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调查发现,野生大豆资源消失迅速,多数地方品种只有零星种植,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亟须保护。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野生大豆(G.soja)种质资源及其种质创新利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是野生大豆的主要分布国家,分布十分广泛,其范围在北续约24~53°N,东经97°29’~134°E。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多荚和抗逆性强等特性,是重要的遗传资源。目前国家基因库搜集保存6500余份野生大豆种质,形态类型繁多,有许多稀有类型,如棕色、绿色皮,无泥膜,绿子叶等。野生与栽培大豆杂交进行种质导入的研究表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是创造大豆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野生大豆为栽培大豆提供有用性状或基因源;(2)提供野生种遗传种质,拓宽了大豆遗传背景;(3)野生和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基因重组,创造新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挟带大量泥沙至入海口处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土壤含盐量梯度大,生境条件复杂,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丰富。本文作者总结了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对策,为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优势,更好地保护与创新利用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它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力强等多方面的优良性状,是大豆育种中宝贵的种质资源,也是研究大豆起源、进化、生态、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考察与搜集野生大豆资源,对开展研究工作,丰富种质库和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79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省农业厅和农林科学院的领导下,由省院经济作物所主持,开展了全省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与搜集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采集标本500多份,种子300多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天津市大港区域内野生大豆资源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伴生物种等进行了实地调查,提出了应加强对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正>野生大豆属于蝶形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大豆虽然在形态、生长习性等方面和栽培大豆有明显差别,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不存在物种隔离。野生大豆的许多优良基因是栽培大豆所不具备的,野生大豆的营养物质含量高、结实率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病害能力强等生产潜力,是现代农业中重要的大豆种质资源。耕地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会阻滞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