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索出江苏省宜兴市小麦生产上高产高效的缓释肥施用方式,从而为宜兴市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特研究了不同缓释肥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其构成、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宜兴市当地主推的施肥模式,小麦实际产量最高,且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在两种缓释肥施用方式中,缓释肥两次施用的小麦实际产量高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小麦,但由于缓释肥两次施用增加了1次追肥成本,故缓释肥两次施用的小麦经济效益仅略高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小麦。  相似文献   

2.
通过相同氮肥用量的缓释肥与本地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在小麦上进行比较试验,考察不同肥料对小麦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施用缓释肥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摘要:通过开展小麦缓释肥田间肥效试验,探索缓释肥和配方肥、习惯施肥在不同施用量条件下对小麦经济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合理施用量,评价产品增产增收、节肥增效、省工省时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小麦是安徽省肥东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小麦生产面积在60万亩以上,2017―2018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赵岗社区开展了小麦缓释肥、配方肥、习惯施肥不同施用量肥效试验,探索高产省肥模式,得出科学依据,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可有效改善小麦生物学现状和经济性状,提高产量和种植效益,小麦底肥一次性施用46%缓释肥(N-P2O5-K2O=22-8-16)40公斤/亩,田间产量表现最高,种植效益最好,纯收入547.1元/亩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上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缓释肥在宝山区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缓释肥施用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后小麦有增产趋势,但增产效果不显著;施用缓释肥后且减少10%氮肥用量或减少1次施肥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开展小麦缓释肥应用试验,探索小麦其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可促进壮苗、成穗,可明显增加千粒重,与常规施肥相比有一定的省工、省肥、增产增效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型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小麦缓释肥应用试验,探索其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可促进小麦壮苗、成穗,明显增加千粒重,与常规施肥相比,有一定的省工、省肥、增产、增效能力。  相似文献   

7.
开展小麦缓释肥田间肥效试验,探索其对小麦经济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可促进小麦长叶、发根、促蘖、壮苗,可明显增加千粒重,但与习惯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相比,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麦缓释肥不同底肥用量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长效缓释肥在不同施用量条件下对小麦经济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合理施用量,筛选出高产省肥模式,指导大面积生产,2013—2014年开展了小麦长效缓释肥不同底肥施用量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可有效改善小麦经济性状,提高产量和种植效益,小麦底肥一次性施用长效缓释肥(N-P2O5-K2O=22-8-10)750 kg/hm2时,田间产量表现最高,综合经济性状最佳,种植效益最好,单产可达5 200 kg/hm2,新增纯收入5 095元/hm2,投产比1∶1.64。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麦作物缓释肥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作物缓释肥应用效果显著,产投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缓控释肥对水稻甬优1540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甬优1540产量为脲甲醛缓释肥处理>稳定性肥料处理>常规习惯施肥处理>水稻配方肥处理>木质素缓释肥处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和稳定性肥料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2.1%和1.2%。水稻株高以常规习惯施肥处理最高,有效穗以脲甲醛缓释肥处理最多,每穗实粒数以木质素缓释肥处理最多,千粒重以稳定性肥料处理最高。经济效益以稳定性肥料处理最高,667 m2效益可达465.6元。不同缓控释肥的施用对水稻生产有省时省工的作用,施氮量和缓控释肥氮素前期(水稻分蘖期)释放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缓控释肥价格是限制其推广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生产中为了达到简化施肥步骤及增产的目的,本研究选用几种常见的缓释肥(汉枫1、汉枫2、玖功1、玖功2、撒可富),进行常规施肥、不施肥和5种缓释肥处理比较试验,以研究在小麦季中施用缓释肥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对照相比,玖功1、玖功2和汉枫2 3个缓释肥处理能够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在抽穗至成熟期,缓释肥处理大都能提高小麦的生物量;从产量结构方面来看,除撒可富缓释肥处理外,其余处理的小麦穗长都高于对照,但有效穗都低于对照,实粒数和结实率在汉枫2、玖功1和玖功2这3个缓释肥处理中都得到提高,不施肥处理最高千粒重,表明在穗期追施尿素能够提高小麦的实粒数和结实率,对千粒重影响不大;从经济效益来看,汉枫1、汉枫2和玖功1处理的小麦净效益高于对照,且在玖功1处理最高,这与产量高及成本较低有关,而撒可富处理的净效益偏低与产量低和成本高有关。综上,小麦季一次性基施玖功1缓释肥后,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得到增强,能够促进地上部的生长,且后期实粒数和结实率得到提高,进而使产量增加,高产量及低成本导致其净效益与常规相比增长幅度最大。因此,在小麦生产中推荐一次性基施750 kg·hm-2玖功1缓释肥。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缓释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100%尿素、25%缓释肥+75%尿素、50%缓释肥+50%尿素、75%缓释肥+25%尿素和100%缓释肥5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缓释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0%缓释肥+50%尿素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因此,缓释肥适当配施能够促进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提高,是较好的施肥模式,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缓释肥在水稻甬优12上的应用效果,进行控释肥、配方肥和常规施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将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使用,虽省时省工,但并没有带来水稻产量和收益的增加,配方施肥仍然是本地区水稻栽培的较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缓释肥在怀宁县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以常规氮、磷、钾肥施用量为对照,设置缓释配方肥按10%减量施用氮、磷、钾肥用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缓释肥的亩产量为776.69公斤,与常规施肥的产量(780.36公斤)相当。缓释肥搭配分蘖肥、穗肥均可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品种特性,研究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对水稻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有机缓控释肥、控释水稻肥和配方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较习惯施肥分别增产2.16%、1.08%、0.59%,其中以木质素缓释肥的增产率最高,但与习惯施肥相比较,增产效果均不显著。经济效益以配方肥处理最好,缓控释肥的增产增效情况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6.
该试验研究了配方肥、缓释肥等肥料品种在小麦种植的不同时期的施肥处理,探索其对小麦个体发育与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并提出小麦生产最佳施肥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中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田间试验常规施肥的对照,分析出缓释肥不同配比与用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对施肥的常规用量进行分次处理,发现在小麦生育后期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仍然比较高。而对于玉米来说,缓释肥在玉米的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对于农作物来说,缓慢的施肥更有利于作物的充分吸收营养,同时减少土壤的浪费。为了缓释肥在玉米小麦的生长上达到最大的潜力,缓释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玉米小麦两季生长直接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玉米和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应用缓控释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缓控释肥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开展了试验研究,如小麦缓控释肥品种对比试验、施肥量对比试验、技术措施试验等。结果表明,适宜兰陵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缓控释肥品种为小麦长效缓释肥(N∶P2O5∶K2O=18∶8∶16)600 kg/hm2,在小麦拔节期喷施2次助壮素可有效降低小麦株高,增施酵素菌生物肥1 500 kg/hm2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并且能够有效抑制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验证配方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于2012-2014年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配方肥对小麦干物质累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复合肥,配方肥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养分供应更均衡,能够明显提高小麦拔节期以后的干物质累积和养分累积,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产量增加9.6%~17.0%,经济收益增加17.0%~35.1%。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不同用量缓释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布置大田试验,以确定大田油菜缓释肥的适宜施用量,为实现油菜种植一次性施肥、节本增效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每公顷施缓释肥840kg,产量最高,纯收益也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