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云西林场位于雁门关外的左云县境内,是以营造防护林为主的国有林场。介绍了更新小叶杨人工造林概况,分析了人工更新造林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造林施工管理机制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去年广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不少国有林场在不同程度地受灾,但林场的广大职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战,抗洪救灾,把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全区国有林场的各项生产和建设,在大灾之年仍然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造林灭荒任务,实现了造林营林两增长。1994年全区国有林场完成荒山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20700公顷,其中,人工迹  相似文献   

3.
调查朝阳县6个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现状,分析其变化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变化因子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朝阳县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变化小班数和变化面积分别占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小班数量和面积的15.42%和3.73%;朝阳县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各小班变化原因占小班变化面积的比例最大的为毁林开荒,占变化面积的32.59%,其次是前期误差和人为原因,分别占29.09%和26.04%,未经审批使用林地面积占变化面积的6.07%,其它原因、进界人工林、造林更新、更新采伐、人工造林、干旱、人工更新等变化原因占变化面积为0.23%~1.52%。  相似文献   

4.
浅谈大兴安岭林区更新造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兴安岭人工更新造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实施分类经营,由天然林采伐向天然林保护培育为主转变,进行人工造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在更新方式上,坚持以人工更新为主,促进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严把质量关,做好人工更新造林的设计;坚持合理的采伐,采伐要为更新创造条件,做到更新跟上采伐,要因地制宜确定采伐方式;更新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适应新形势,加速林区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辽西北沙地人工林更新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更新造林设计;(2)在更新方式上,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3)实行合理采伐,采伐要为更新创造条件,要因地制宜确定采伐方式;(4)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5)积极实施更新造林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区的造林质量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加强。各地按照“质为先”的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管理观念,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中心,不断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实行造林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努力促进我区造林工作质的飞跃,确保“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新疆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区人工造林的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了95郾8%、79郾67%和70%以上。造林质量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坚持以水定林,无水不造林,不浇水不造林。为了提高造林质量,一些地方还改变了传统的大水漫灌的…  相似文献   

7.
国有林场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关系着国有森林资源储备的增长和资源质量。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辽市对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通过招商引资、职工承包、合作造林、转让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各方面造林的积极性。形成了多元化、多种资金投入的营林体系,在保证更新造林质量的同时,林下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改革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通辽市林业局出台了新的国有林场森林采伐管理办法,即:采伐作业设计的编制、初审和批复,办理采伐证,分块管理,各负其责。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经营管理方式和采伐管理办法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杉木是我区主要造林树种,山区群众素有经营习惯和丰富经验。50年代以来,各国有林场一直以杉木为主进行造林,至80年代,杉木人工林陆续进入主伐。第一代人工杉木纯林主成后,第二代林分如何经营,成为森林经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迹地更新成效,对全区8个国有林场1988~1996年期间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成效进行了调查总结,本着适地适树、速生丰产、经济效益高的原则,对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经营二代林分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1自然条件池州地处皖西南、长…  相似文献   

9.
《林业工作参考》2004,(1):69-72
为认真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加强全国营造林质量的管理与监督,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本次核查以全国林业统计数据为依据,对2002年度各地统计上报的人工造林更新、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面积以及天保工程森林管护情况,1999年度人工造林更新的保存状况,南方省份1998年度和北方省份1996年度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成效面积进行核查评价。共抽查了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的464个县级单位,1850个乡级单位,83776个小班和211个播区,实际抽查面积869.34万亩。  相似文献   

10.
1月8日,绥宁县在堡子岭国有林场举行国有林场造林整地比赛,以竞赛促进生产。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绥宁县国有林场造林质量有所滑坡。为改变局面,县林业局国有林场管理站特组织了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巴盟国有林场将重点抓好三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有林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加大造林绿化力度。重点围绕天保工程,抓好国有林场的造林、封育和飞播工作。巴盟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 281.647万亩,占全盟国土面积的 2.85%。“十五”期间,全盟国有林场每年至少要完成 3~ 5万亩的造林、 10万亩的封育和 5万亩的飞播,“十五”末期全盟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将达到 93.402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33.16%,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天保工程的实施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国有林场的示范、骨干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更新造林模式的探讨李福双师国洪路洪顺(河北林业学校)孟滦林管局桃山林场在70年代以前主要是荒山荒地造林。70年代末开始迹地更新造林,实行新的更新造林模式,共营造人工天然混交林1600多公顷,现已成林近1333.3hm2,使大面积的低质次生林改造成...  相似文献   

13.
人工更新造林实行拨改买是把商品机制引入营林生产中的先期阶段。为推进营林生产商品化的进程,我们对部分地方的造林成果买卖进行了调查,并同时于1988~1990年在梅河口市吉乐林场进行了人工更新造林拨改买的试点。本文将对拨改买的情况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供在今后开展营林生产商品化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林业部为加强全国人工造林、更新的监督险查,掌握年度造林、更新的实际成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各地提高造林、更新的质量,继1988年在全国24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对1987年的人工造林进行实绩核查之后,于1989年又在全国(天津、上海、西藏除外)27个省(区、市)范围内,对1988年的人工造林、更新实绩进行了核查。核查的项目主要是人工造林、更新的面积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更新造林,是以人工栽苗或人工直播、插条等方法作为恢复森林的手段,经过人工培育措施而形成森林,亦即人工更新。本文对更新造林的分类、核算对象和核算期等内容进行阐述,进而探讨了更新造林成本核算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小兴安岭地区2种退化林地类型的实地调查,分析可知该地区退化林是由于过伐后缺乏人工经营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恢复策略主要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天然更新相结合,其中以人工更新为主.红松针叶林更新演替退化类型适宜造林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造林株行距为3 m×3 m;云杉针阔混交林更新演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提出了全国人工造林、更新实绩核查的精度计算方法,据此计算出了东北监测区各省(区、市)1992年度人工造林更新面积合格率的抽样精度。通过对面积合格率估计值及其估计精度的比较,对各省(区、市)造林更新实绩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工造林更新实绩核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对抽样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工造林(更新)的成效现状,结合近三年的调查实践,深入分析了影响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主要因素,进而就提高人工造林(更新)成效的相关对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工作会议于7月5日在上思县十万大山森林公园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十五”期间及2005年区直林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表彰了2005年度先进单位,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一五”时期区直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研究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措施,部署今年区直林场的工作。自治区林业局黎梅松局长在会上就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讲了话,廖培来副局长作了工作报告。“十一五”期间,广西区直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O年,广西区直林场新增短轮伐期速丰林200万亩,新增场外造林100万苗,场外造林总面积达到230万亩。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联营造林和国有民营承包造林两种场外租地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国有林场开展场外租地造林项目具有增加国有林场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林地利用价值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开展场外造林项目面临国有林场和出租方利益难以保障,生态效益容易受到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