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近年来,重庆市一些地区对农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土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产力。1.确权颁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在“三权分置”中,重庆市首先全面开展了农民承包地的确权颁证工作。2016年10月,市里就制定了《重庆市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700余万农户的承包地进行确权登记和发证。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连通器效应”(简称“ECC”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其运动的动力源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水土保持中线与由土地水土保持状况决定的土地生产潜力之间的势差;其运动过程包括开发、破坏、濒危、建设、恢复5个阶段;其运动形势有“U”型、“鱼钩”型、“新月”型3种。可以利用“ECC”效应合理调整我们的水土保持战略,本文建议采纳和实施“新月战略”。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的农户土地转用决策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丰城市的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收益补偿对比值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2)“退耕还林”政策中对土地产权的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不大;(3)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土地资源丰度、农户择业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就推进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熵权赋权法构建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2002—2011年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结果表明,2004年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增加到最大值0.675 5,土地安全等级为“Ⅱ”级,较安全,2011年土地安全指数下降到0.310 6,土地安全等级退化为“Ⅳ”级,较不安全。2002—2011年,郑州市、许昌市和焦作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呈“单峰”型,开封市和新乡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呈“双峰”型,洛阳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呈“U”型。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空间变化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南北恶化、东西好转”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土壤侵蚀的历史及其后果的研究十分有意义。自美国殖民时期和 1 8世纪建国开始 ,有许多文献表明 ,最早期的殖民者已明了由于人们耕种土地产生的土壤侵蚀所引发的问题 ,也有意做点什么来减少土壤侵蚀。 1 86 1年各州之间发生战争 ,有记录表明 ,河流被来自管理不善的农田的泥沙淤塞。由于认为土地资源取之不尽 ,当时的农民常常是当农地变得无法耕种时 ,就打起行装向西部新的土地转移。然而很快当全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都居住有人后 ,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2 0世纪 30年代的大平原“沙尘暴”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为罗斯福政府创造…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利用工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地利用工程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采用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技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一方面改变原来的土地生态系统平衡,同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夏商时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大发展了。土地利用工程的内容,包括开发土地,扩大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利用,台理利用土地资源;治理土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保护土地,防止遭受新的破坏。它与其它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利用工程综合地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各有关学科是研究本专业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进行文献检索,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展望“十三五”国内土地整治研究趋势,为土地整治学科发展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采用文献综述与归纳对比分析法,对“十二五”期间公开发表的土地整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综述。结果表明:在土地整治战略基础理论、土地整治潜力与绩效评价、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土地整治工程措施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应加强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效应、土地整治的多功能性、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以及土地整治监管运行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发挥土地整治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13届国际水保大会在澳大利亚召开。会议主题是“为人类社会保护水土-共享解决办法”。大会除了学术交流外,还举办了“国际水土保持2004年年会”、“世界水土保持协会论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专题会议。大会共收集论文415篇,所有论文分为20个专题。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大会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水土保持工作在继续重视“水土流失模型与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土地保护、土壤健康、土地免耕、机耕道控制性耕作以及水质量、温室气体排放、碳循环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其反思:我国应根据本国的条件和发展特点选择水土保持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学术活动,持续跟踪国际水保动态;加强人才培养,扩大中国水土保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倡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保监测预报模型和评价体系研究,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希望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品。但是,农业生产的指标不是要有“最大的生产量”,而是要有“最大持续生产量”,这就要对土壤,水资源与森林、草类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合理利用的前提,是要保全地力,以使土地能持续地生产。保全地力的方式主要有:适当地多施有机肥料,限制施用化学肥料;在某一区域内同时种植多种作物,在同一土地上实行轮作和休闲;实行粮食——经济作物,农业——饲养业或  相似文献   

10.
基于DPSIR模型的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涛  王占岐  魏超  谭旭  刘辉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221-227,231
为了探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阐述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商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测算各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以合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2011年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为“不安全”,2010年为“较不安全”,2012年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为“临界安全”;总体来看,2005—2012年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从“不安全”到“临界安全”跃升的趋势。该结论可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合肥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达到“基本安全”水平。从各准则层来看,质量安全和效率安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均达到“安全”水平;数量安全、结构安全和价格安全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长期处于“不安全”甚至“高度不安全”状态。从各指标来看,单位播种面积产值、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等质量安全指标,以及单位面积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土地GDP、复种指数等效率安全指标的评价值显著提高;不利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分值逐年下降,2008年接近“绝对不安全”;土地开发复垦面积、人均未利用土地面积得分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偏低;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价格近年来波动过大。  相似文献   

12.
R.杜德 《土壤》1987,19(2):105-107
原联合国粮农组织水土保持处处长、比利时科学家杜德(R.Dudal)教授应邀于1986年9月5-6日在南京土壤研究所作了三场题为“世界土壤图的土壤分类系统”、“热带土壤管理”和“世界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盐渍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年6月~10月选择农田、草地和碱斑地作为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对0~120 cm土层水盐时空动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农田和草地土壤剖面含水量都有“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但是在8月中旬之前农田含水量高于草地,而碱斑地含水量的变化呈“U”型。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含盐量的变化趋势与含水量相反;土壤剖面6月7日含盐量最大,10月17日最小;农田和碱斑地土壤剖面各层含盐量在8月8日开始上升,而草地在7月7日已开始上升;从垂直剖面看,农田各个时刻土壤含盐量都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上升,碱斑地则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草地在各个时刻土壤剖面含盐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型,在土壤剖面有峰存在。采样期内,草地有良好的蓄水作用,而农田土壤剖面含盐量下降幅度最大,水分、盐分在土壤剖面运移剧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科学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科学技术从建国以来,特别是“六五”期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开展了土地资源勘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了土地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利用,对土地的整治加强了综合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地下措施和机械化施工有所发展;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在土地利用工程中得到应用;开始莺视土地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农村小城镇土地规划得到迅速发展。今后到2000年为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应该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工程学科的理论、政策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工程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辽西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丰富,水热同步,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发展农业。但其水资源贫乏,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困绕全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居民点分散,占地较大,造成居民点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该区土地利用的根本原则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重点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归并农村居民点、治理“空心村”,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应政策措施是树立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变单一垦地种粮为造地、造林、栽果、种菜、养鱼等多种经营和优化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耕地后备资源与开垦资金的双重储备。健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开发与水土保持“三同时”统一管理,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应用先进的“3S”技术,结合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和动态数据库,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对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包括“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规律;(2)影响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土地产出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密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梅溪小流域土地总面积69.7km^2,水土流失面积35.3km^2,占土地总面积50.6%,是南安市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以来,小流域所在地的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美林金丹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了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封、造、管”为手段,以恢复生态为重点,找准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新的切入点,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我市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8.
第13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的主题是“为人类社会保护水土———共享解决办法”。代表们交流的内容广泛,体现了水土保持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中以“水土流失模型与控制”、“农业系统管理战略”、“流域管理”这3个专题的论文最多,说明传统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仍是主流;而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引起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关注。今后,中国应根据本国的条件和特点选择我们的水土保持发展道路;提倡“土地爱护”、“土地免耕”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合作和学术活动,持续跟踪国际水土保持动态;加强人才培养,扩大中国水土保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模型和评价体系研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干旱荒漠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该文以Landsat TM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取了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1992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对应时期该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据此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的LST有显著差异,流动沙地的LST最高,其次是固沙用地、草原化荒漠等;2)过去15 a间,研究区内最为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是“草原化荒漠转变为农田”和“流动沙地转变为固沙用地”;3)“草原化荒漠转变为可灌溉农田”会导致LST明显下降,“草原化荒漠转变为压砂田”  相似文献   

20.
试论土地侵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示新 《山地研究》1996,14(2):117-121
建议用“土地侵蚀”一词取代“水土流失”这个术语。土地侵蚀是地球陆地表面的固体组成物质在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下,发生的风化、运移和堆积过程,按土地利用实情,土地侵蚀为土壤侵蚀、矿山侵蚀、道路侵蚀、城镇侵蚀、岸坡侵蚀和未利用地侵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